自曝!瑞幸財務造假22億元,很可能要賠到破產

渾水沒說錯。

2020年1月底,這家全球著名的做空機構,發文做空中國最大的連鎖咖啡品牌——瑞幸咖啡,當時,這家首個在中國市場挑戰星巴克地位的咖啡品牌否認了一切。

但是2個多月後,經過一系列自查自糾,它主動承認自己造假了。

4月2日晚間,瑞幸咖啡對外公佈,經初步調查,公司2019年第二季度到第四季度的總銷售額誇大了約22億人民幣。

這與渾水在2個月前曝光的“不謀而合”。

當時,渾水稱自己收到了一份長達89頁的調查報告,調查方動員了92名全職和1418名兼職人員對1832家瑞幸咖啡門店的客流量進行現場監控,由此判定瑞幸咖啡誇大了收入:瑞幸咖啡此前稱2019年第三季度每個門店每天售出的商品數為444件,而據該調查報告,實際銷量僅為263件。

自曝造假後,瑞幸警告投資者不要再以這一週期內的任何財務數據作參考。

投資者們一點就通,開市後,瑞幸咖啡的股價跌超80%,截至北京時間23:50,瑞幸咖啡盤中第六度觸發熔斷,暫停交易。

不是腰斬,是腳踝斬。

2019年5月,瑞幸咖啡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敲鐘上市,彼時有人寫道,面對這家“神奇”的咖啡品牌:

美國的股票投資者有機會入股這一快速增長、同時也快速燒錢的模式。


而中國人則在社交網絡上如此戲稱:

瑞幸咖啡成功讓美國投資者請中國人民喝咖啡。


或許正是這個緣故,瑞幸咖啡自曝造假後,在微博上,大家的態度總體而言偏調侃。


自曝!瑞幸財務造假22億元,很可能要賠到破產


圖自新浪科技微博的評論區

小巴心裡卻挺不是滋味。

不論是在美國上市還是在中國上市,財務造假帶來的危害極大,對內影響了員工的職業發展——2019年一季度,瑞幸的員工總數為16645人,而對外,投資者和供應鏈的損失尚難估計。

起碼投資者昨晚肯定沒睡好覺。

因此,在請出大頭專家更細化地分析瑞幸造假事件帶來的影響前,小巴附上一些提前判斷公司財務貓膩的小訣竅。

知名做空機構香櫞公司曾經對做空過的一連串中概股公司進行歸納,發現了它們的相似之處,包括:

審計事務所信譽不佳或不知名;

在A股,華澤鈷鎳、輔仁藥業、康得新都是由瑞華會計師事務所審計。

頻繁更換首席財務官及其他高管;

道理很簡單,假如知道船要沉,老鼠會搶先離開。

可疑的股東和管理層股票交易行為;

假如一家公司的高管拋售了很大一部分股票,你敢相信這家公司嗎?比如馬雲賣掉大部分阿里巴巴的股票,或者馬化騰賣掉大部分騰訊的股票?

對了,瑞幸咖啡的管理層通過股票質押兌現了49%的股票(佔已發行股票總數的24%)。

在你對瑞幸看空,或者看多,甚至看笑話時,知道這到底是一傢什麼樣的公司,會有些許幫助。

瑞幸咖啡開了三種不同類型的店,A型店、B型店和C型店。

A型店就像星巴克這樣傳統的咖啡廳,B型店主要滿足上班族上班時順便買杯咖啡的訴求,C型店連門面都沒有,主要是來做外賣生意。

在我看來,C型店是決定它未來的、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咖啡門店最主要的成本是運營成本,包括店鋪租金、人員工資等。而瑞幸C型店因為主要做外賣業務,就有機會大大減少這部分運營成本。


儘管外賣業務增加了運輸成本,但如果減少的運營成本能夠大於增加的運輸成本,那麼這就是一個效率更高的商業模式。一旦跑通,就有機會蠶食掉星巴克的一大塊市場。

但是,這種模式是有很大挑戰的。第一個挑戰在於,外賣咖啡會損失掉很大的口感。第二個挑戰在於,一旦開始做咖啡外賣,它真正的競爭對手,就變成了所有可以外送的休閒飲品。

瑞幸咖啡一開始高歌猛進,鋪天蓋地地宣傳,不計成本地燒錢,讓它迅速佔領了很大的市場。然而,咖啡行業和餐飲行業一樣,都是極度分散的市場,通過燒錢是無法建立網絡效應的。

所謂網絡效應,就是用戶越多,越有價值,一旦用戶總數突破一個臨界點之後,就會最終進入贏家通吃的狀態。

這個邏輯在互聯網世界中行得通,但在咖啡這個行業就不太一樣了。

在咖啡行業,就算星巴克做得再好,都不可能進入贏家通吃的階段。除了星巴克,還有麥當勞、肯德基、全家便利店的咖啡等,它們都佔據著地理位置附近的一小塊市場。

全中國一共有4萬億餐飲市場,但最大的餐飲公司比如百勝中國,它的市場佔有率也不超過1%;海底撈市場佔有率是0.25%,沒有辦法跟互聯網公司動輒30%、70%的市場佔有率相比。

因此,瑞幸咖啡的燒錢只能建立用戶對品牌的認知,以及獲得初始的流量。

瑞幸咖啡無人咖啡機


我們經常提到一個公式:

銷售=流量*轉化率*客單價*復購率

在咖啡行業,想要真正經營好,最終靠的其實是復購率,否則流量就無法沉澱為存量。

瑞幸官方給出的數據是:3個月復購率大於50%。

我不知道具體統計口徑,但據自己的觀察來看,身邊的一些咖啡消費者在瑞幸咖啡開始擴張時,確實做了一些嘗試,但是最終卻沒有沉澱下來成為瑞幸咖啡的忠實用戶。

瑞幸咖啡最近也做了一些新嘗試,比如賣沙拉、蛋糕、三明治等輕食。也許它是想通過咖啡來吸引流量,然後通過賣輕食來賺錢。但實際上,擴張品類並不能解決復購率的問題,因為只有咖啡品類能夠產生大量長期復購的時候,才有可能更好地帶動其他利潤品的銷售。

這對瑞幸來說,也是一個不小的挑戰。當然,不管怎麼樣,瑞幸咖啡在短時間內能夠佔領很大的市場,一定有它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此外的疑點還有:


遠高於同行業的毛利率水平;

報給工商和稅務部門的文件與報給證監會的不一致;

收入依賴關聯交易或隱瞞關聯交易;

收入依賴經銷商;

複雜難懂的公司結構……

OK,回到瑞幸咖啡造假事件這邊。

瑞幸的商業模式到底問題出在哪?因為造假,風暴眼中的瑞幸咖啡接下來會面臨什麼樣的情況?會帶來哪些次生影響?在擠掉水分之後,瑞幸咖啡還有發展空間嗎?來看看大頭怎麼說。

瑞幸咖啡自曝偽造交易22億元,或將面臨中美二地同時追責。美國方面,根據美國《1934年證券交易法》項下的一般性反欺詐條款,即著名的10b-5規則,基於對上市公司披露信息之信賴買入股票的投資者,可以對股票發行人提出民事訴訟。同時,對實施業務造假的責任人也有相應的刑事責任予以制裁。為了能夠對投資者進行救濟,美國《薩班斯-奧克斯利法案》設立了公平基金制度,可以將美國監管者對實施業務造假者進行的罰款、沒收和刑事罰金納入公平基金中,用於賠償投資者。

瑞幸咖啡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

根據美國法律,提供不實財務報告和故意進行證券欺詐的犯罪,要判處10至25年的監禁,個人和公司的罰金最高達500萬美元和2500萬美元。同時審計機構也可能會涉嫌犯罪,可能要面臨嚴格的舉證責任。瑞幸公司、相關董監高、審計機構等中介機構,還可能面臨鉅額的集體訴訟。

中國方面,根據我國新《證券法》要求: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的證券發行和交易活動,擾亂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市場秩序,損害境內投資者合法權益的,依照本法有關規定處理並追究法律責任。


但真的要落實到案例,新《證券法》還沒有直接可以使用的條例,尤其是中概股,瑞幸咖啡這次可能成為首例,所以國內相對追責相對比較難。

目前國內可以參考的僅有“綠大地案”。2013年,昆明市中院認定被告單位雲南綠大地公司犯欺詐發行股票罪、偽造金融票證罪、故意銷燬會計憑證罪,判處罰金1040萬元;與案件相關的被告人被判處10年到2年零3個月不等有期徒刑。

此外,上海金融法院最近發佈了《上海金融法院關於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機制的規定(試行)》,為全國法院首個關於證券糾紛代表人訴訟制度實施的具體規定,或將在追責瑞幸咖啡過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瑞幸咖啡數據造假,海外投資者的損失一定會在未來分攤到所有華人身上,而且國內的投資人也很多,相信大家也會積極去推動這件事的追責。


瑞幸財務造假在美國市場會產生兩方面影響:

第一,對不考慮真實盈利的、互聯網中資企業造成致命打擊。

在美國市場,只要企業能夠保持用戶數量增長,即使不盈利,市場也願意給出比較高的估值,但前提是業績增長或流量的數據必須是真實的。一旦數據造假,企業的商業邏輯、商業故事,都會陷入到虛假環境中,這套估值體系就徹底崩潰。

瑞幸咖啡宣言

第二,瑞幸總體營收只有50個億,但其中20多個億都是造假,性質已經惡劣到了極點。這可能對所有在美國掛牌上市的中資公司,也就是所謂的中概股,造成聲譽上的巨大影響,特別是互聯網類的中概股。

對於這種商業欺詐和造假行為的處理力度,美股市場比A股市場要嚴峻得多:

① 行政處罰。對公司的主要負責人進行處罰、市場禁入乃至對公司採取所謂摘牌。

② 市場化的處罰模式。在美國,投資人只要能夠證明自己曾經投資過瑞幸咖啡,且因為瑞幸這種造假行為,給自己的投資結果造成損失,比如股價暴跌,都可以以商業欺詐的名義進行訴訟,最終的結果可能會讓公司的主要造假負責人承擔刑事責任或是進行鉅額的財物賠償。

對於瑞幸來說,公司品牌已經垮掉了。首先是資本市場品牌,其次就是公司商業品牌垮掉。造假事件出來後,公司正常經營的線下業務也一定會受到巨大影響。

另外,它還會陷入到無休止的法律訴訟當中,導致公司在資金層面、管理層面都會遇到巨大問題。如果不出意外,也就是

不出現所謂的白衣騎士從資本層面上進行挽救的話,這家公司可以說基本宣佈被判處死刑了。


美國資本市場運行的制度是註冊制,而註冊制的核心靈魂,就是強化的信息披露,所以對於上市公司而言,企業信息披露的真實性和完整性,也被視作對一個對企業價值的核心判斷。

當一個企業在信息披露上出現諸如財務造假等惡劣問題後,幾乎等於自廢武功,企業價值也將因此出現大幅度下跌。


美國資本市場的SEC對於造假行為有完善的民事賠償機制與上市公司退市制度,這會讓任何在資本市場出現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的企業徹底喪失一切資本價值。

瑞幸事件,一方面,或會在短期內對中概股產生聯動的負面影響,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中國的資本市場,正在迎來全面的註冊制改革,瑞幸這件事,會給迎接註冊制未來的投資者和上市公司樹立一個反面典型。

過去,中國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上違規違法的成本並不高,而在註冊制下,以美國納斯達克市場為例,若在今年上市,那麼該企業在三年內退市的概率為75%,年平均退市的企業數量佔比在6%-7%之間。

這意味著,一旦企業出現這類問題,所面臨的就不只是罰款這麼簡單,甚至可能讓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價值完全消失,違法成本將大大提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