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欄河上那些橋,見證大連這座城市的歷史

生活在大連這座城市,馬欄河可以說是很多老大連人的記憶了,“她”歷史悠久,“她”是大連人的母親河。如今,跨越馬欄河的橋已經有30多座了,接下來為大家介紹一下。

馬欄河上那些橋,見證大連這座城市的歷史

大連市區最長的河流——馬欄河,發源於市中心區西部邊緣的大連與旅順分界嶺——鞍子嶺,流經鞍子嶺溝口、南岔溝溝口、岔鞍村、五岔營子、王家屯、韓家屯、棠梨溝、柳樹溝溝口、金家溝溝口、張家村、灣家村、馬欄村、富國街,於星海灣流入黃海,全長約22公里。

隨著大連市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跨越馬欄河的橋不斷增多,目前已逾30座。它們是大連百餘年來城市發展的歷史見證,具有豐富的城市歷史文化內涵。

遼寧民族出版社2015年3月出版的《甘井子區歷史文化概覽》一書記載:“馬欄河上建有跨河橋11座。”筆者2017年春、夏、秋三次對鞍子嶺至星海灣的馬欄河源頭到入海口的全程徒步實地考察、統計,可以肯定,跨越馬欄河的橋,不包括沒有橋墩的五岔營橋東的灩瀾山橋和灣家市場橋等小跨度(十餘米)的便橋和簡易橋,已逾30座。其中紅凌路橋以西的16座橋屬於馬欄河上、中游的跨河橋,除五岔營子橋之外,都是從1989年開始建設的。

馬欄河上、中游的跨河橋

1989年之前

馬欄河上、中游只有兩座跨河橋

馬欄河上那些橋,見證大連這座城市的歷史

1928年末行駛在馬欄河上的電車

馬欄河上那些橋,見證大連這座城市的歷史

1983年初行駛在馬欄河上的電車

(大連電車工廠設計製造的全國第一臺六軸鉸接式有軌電車)

1989年之前,馬欄河上、中游只有兩座跨河橋,即五岔營子橋(今存)和友誼橋(今已不存)。

友誼橋位於雕窩底的王家店水庫大壩下不到百米處,是建於1948年的一座鋼筋水泥高架橋,用以取代原在其東面約50米的使用多年的木橋。為紀念蘇聯紅軍的幫助,命名為友誼橋。

這是歷史上馬欄河中上游唯一的鋼筋水泥高架橋。但這座橋與王家店水庫大壩北面的棠梨溝大坡相連,坡大而陡,急轉直下,車輛上坡很費勁,冬天下雪結冰,載重車輛上不去(公交車停運),下坡車輛稍不小心,就可能撞到友誼橋的護欄上,甚至撞斷護欄掉到30餘米深的橋下河道里;曾有騎自行車的中學生,從橋上摔到河道里身亡。

為解決這一危險路段的問題,本世紀初,在旅順中路改擴建工程中,削減了棠梨溝大坡的高度,拆掉了友誼橋,填平了橋洞,改變了馬欄河王家店水庫大壩下近處的河道流向。

1989年之後

修建了十多座跨河橋


馬欄河上那些橋,見證大連這座城市的歷史

2017年4月20日行駛在馬欄河上的電車

跨越馬欄河的魏臺子橋,位於旅順中路上的馬欄村西邊,原是大連市城鄉結合部。橋址系日本統治大連時期鋪砌的石灰石過水路面,年久失修,破損不堪,影響交通。特別是冬季,其東面坡陡路滑,曾發生車翻人亡事故。

為解決這一交通障礙,大連市政府投資140萬元興建魏臺子橋。1989年9月1日開工,同年11月17日竣工。該橋全長63.70米,寬10.60米,為四跨鋼筋混凝土空心板簡支梁橋。1998年,配合旅順中路的改建,對該橋進行了拓寬,拓寬後的橋寬為32米。

馬欄河上、中游從1990年代始建的南岔溝橋(馬欄河上游第一橋:兩孔,水泥罩面石墩,2007年10月19日竣工,橋長50多米)、對面溝橋(馬欄河上游第二橋:兩孔,石墩,1991年建立,橋長約50米)等十多座跨河橋的地方,原來都無橋,人們只能踩著石頭或脫下鞋子,蹚水過河。雨季,洪水翻滾,河水沒腰,有時甚至無法過河。好在馬欄河是成熟的山地河流,洪水時間不會太長,頂多一兩個小時,就能蹚水過河了。

但旅順中路上替代跨河橋的石灰石泊水路面,由於車輛碾壓,水流衝擊,年久失修,常常損壞嚴重,走在上面,看不清水下路況,深一腳淺一腳,潛在危險很大,以至於直到上個世紀80年代末,送喪車輛即使在路面無水經過今魏臺子橋、灣家村橋、棠梨東橋、棠梨橋等馬欄河石灰石泊水路面時,還要喊告亡靈:“過河了,小心嘍。”

如今,馬欄河所有石灰石泊水路面上都建立了跨河橋,人們再也不用擔心雨中無橋過河的危險了。


馬欄河上那些橋,見證大連這座城市的歷史

橫跨馬欄河的歷史悠久的鐵路橋

 馬欄河下游的跨河橋

建築早、質量高的橋樑

馬欄河下游的跨河橋(包括鐵路橋)數量略多於上、中游的跨河橋數量。從城市歷史文化的視野上看,因馬欄河下游處於城市中心區域位置,故馬欄河上建築早、質量高的橋樑集中在這一河段。

馬欄河橋是大連市區歷史最悠久的跨河橋樑,堪稱馬欄河的長子。馬欄河橋位於沙河口區中山路西段,在大連市區通往旅順的咽喉要道上。初為木橋,名太白橋,俄國旅大租地初期於1899年建造,與露西亞橋(民間俗稱俄國街木橋,今勝利橋)、青泥窪橋(常盤橋,今已不存)並稱為大連市區最初的三座橋。

1945年11月8日,大連市政府成立後,開始進行市政設施的維護修繕,於1946年修繕年久失修的馬欄河橋和被定為國防路的中山路西段(馬欄河橋至河口村),這對當時大連地區的國防建設起到重要作用。1948年8月20日,大連市政府工程隊和五一街工程辦事處聯合重構馬欄河橋,同年9月20日竣工;1950年5月,為適應大連市區通往旅順交通的需要,將馬欄河木橋改建為長71米、寬13米的四孔懸臂樑鋼筋混凝土橋。這是大連解放後興建的第一座鋼椼架橋樑。

1983年10月30日,大連市開始對馬欄河橋進行改擴建,由13米拓寬為27.40米,結構為鋼筋混凝土簡支梁。1997年,市橋樑管理所組織力量改建馬欄河橋,把舊有的圬工結構的橋頭堡和欄杆鑿除,並在新、舊橋樑之間安裝沉降縫。至此,馬欄河橋的面貌煥然一新,成為大連市中心區交通樞紐。

西安路是沙河口區南北主要交通幹道,全長3.9公里,始建於1908年,完工於1911年,1928年開通雙向有軌電車線路。馬欄河西安路橋上南來北往行駛有軌電車的歷史至今已90年。1996年3月, 西安路拓寬工程開工,6月全線完工。2017年,西安路打通工程的五一路至功成街路段正式通車,新建的西安路橋使區域交通路網得到進一步完善。

1925 年,日本殖民者在東起中山路,西達旅順南路,總長7.8公里的五一路上建成橫跨馬欄河的水道橋——今五一橋,是市內南通往沙河口工業區的必經之路。1968年,大連市對五一橋進行加固維修。1983年,五一橋拓寬。2001年12月,再次改造五一橋工程竣工。

國家第八個五年計劃時期(1991年-1995年),大連市政府規劃建設了勝利路東段改建工程及西南路中段改建工程,在西南路改建過程中,興建了西南路橋,1991年5月11日竣工。現在的西南路橋架構是2001年8月擴建後的面貌。

由西向東的跨河橋樑

馬欄河下游的跨河橋(包括鐵路橋)數量略多於上、中游的跨河橋數量。從城市歷史文化的視野上看,因馬欄河下游處於城市中心區域位置,故馬欄河上建築早、質量高的橋樑集中在這一河段。

馬欄河下游河面上,從中山路起,由西向東的跨河橋樑,主要有高爾基路橋、勝星橋等十多座。

高爾基路原是斷頭路,為與中山路西段接通,1958年開工修建路基,高爾基路橋的橋基也同時動工。當年橋墩建成後,因施工力量與投資等出現問題而下馬。1962年,此項工程又被列入市政建設計劃。1985年,高爾基路橋拓寬。

1998年至2000年是大連市橋樑建設的重要時期,共建設橋樑11座,其中包括勝利路西頭橫臥馬欄河的勝星橋。1998年8月,勝星橋竣工,與星海灣2號路連通。勝星橋與星海灣2號路的建成通車,打通了星海廣場與市區相連接的道路,形成了完整的星海廣場道路網絡。這不僅對緩解中山路西段交通壓力、更好地發揮星海會展中心作用有著重要意義,而且成為大連市道橋建設史上向國際先進標準看齊的成功範例。

由北向南的跨河橋樑

馬欄河的走向基本上是由西向東,只有兩處因地勢造就的不長的河道是由北向南。一處位於灣家村東馬欄廣場西,長約裡許;一處位於勝星橋至馬欄河流入黃海的入海口處。後者長約兩倍於前者,河岸兩側是馬欄河流域最繁華地段。

這個最近二三十年開發的地區,後來居上,人流大車輛多,因而河面上的橋樑密度位居整個馬欄河之首。星海灣橋(星海廣場東橋)等近十座跨河橋都是上世紀90年代後建造的。


馬欄河上那些橋,見證大連這座城市的歷史

馬欄河入海口處最具代表性的橋樑是挑月橋。它位於星海灣廣場東南角,是所有橫跨馬欄河的橋中,橋面最長最宏偉的大橋。挑月橋既像一張大漁網,面向大海撒開,又像一艘揚帆起航的船,駛向橫貫於前方的跨海大橋(星海灣大橋),形成“一橋飛跨東西”的壯觀景象,為濱城大連增添了一道靚麗的風景。

它不僅成為最具標誌性的馬欄河橋樑,而且大大縮短了從濱海路到星海灣的距離,為遊客、市民遊覽大連南部海濱風景提供了方便的捷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