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全球經濟“維穩”貢獻深圳力量

聚焦中國率先復工復產時評之三

讀創╱深圳商報評論員 孫波

新冠肺炎疫情繼續在全球肆虐。最新數據顯示,到4月3日,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報告確診病例突破100萬例。美國日前宣佈,原定4月中旬的復工復產時間延後施行,全球正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地區和城市實施“封城”措施,經濟停擺造成的物資短缺正在成為另一項嚴重的“次生災害”。

然而,在這場席捲全球的抗疫之戰中,中國顯然走出了“不一樣”的節奏:一手抓“外防輸入,內防反彈”,一手抓復工復產,全國規上企業復工率達100%,中小企業的復工復產正在有序推進,與此同時,一批新基建、新經濟、新業態正在茁壯成長、蓬勃發展。作為全球最大的製造大國之一,中國率先復工復產,對穩定全球物資供應,意義重大。

面對全球疫情,中國始終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強調:全球公共衛生安全,不是一國一域之事,不能坐視任何一國掉隊。中國積極行動,言出必信,向亞洲、歐洲、拉丁美洲多國派出抗疫醫療專家組,向120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提供物資援助,中國地方政府通過國際友好城市等渠道向50多個國家捐贈醫療物資,中國企業向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捐贈醫療物資,中方組織專家同全球各個地區的國家分享經驗。

抗疫物資援助是應急之舉,以“中國製造”為全球經濟維穩更是“大國擔當”。在“中國製造”的團隊組合中,“深圳製造”無疑是其中最閃亮的部分,經過經濟特區建立40年的發展歷程,“深圳製造”已經從規模與質量方面躍上一個令人刮目的新臺階。在過去的經驗中,人們知道華強北是全球最大的電子元配件市場,深圳是全球最大的眼鏡“製造工廠”,是位於全球前列的自行車“製造工廠”等等。但是,這種“曾經”已經全部被深圳的發展改寫,今天,深圳是5G技術的全球高地,是新能源車的最大生產基地,是消費級無人機的最大生產地,是互聯網科技與智能手機的全球引領,全球智能穿戴產品八成出自深圳等等。華為、騰訊、大疆、比亞迪、華星光電、柔宇科技都以引領全球的技術和實力刷新著“深圳製造”的國際影響。

支援全球抗疫,深圳率先行動,3月18日起,深圳市籌集的各類醫用口罩、核酸檢測試劑盒以及防護服等抗疫物資已分批起運,捐往米蘭、都靈、光陽、仁川、釜山、大阪、筑波、伯爾尼等4個國家的8座友城。根據計劃安排,深圳市委市政府正陸續向韓國、日本、意大利、西班牙、英國、保加利亞、荷蘭、阿根廷等16個國家的友城,捐贈抗疫急需物資。

除了應急援助,深圳市正在以最快速度推動復工復產,針對全球經濟的一些重要“剛需”,深圳市委市政府更是提出“達產增產”的要求和目標,為全球“備貨”,為中國擔當貢獻深圳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