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下“代客祭掃”服務趨熱,應急之需還是寄思潮流?

<article>
疫下“代客祭掃”服務趨熱,應急之需還是寄思潮流?

帶上白手套,擺放好竹籃,墓區“守墓人”將鮮花、茶水、香燭、心願卡等貢品依次放入籃中,隨即帶到委託者家屬的墓碑前,代替他們開展哀思活動,並通過雲直播向其反饋,這是甘肅臥龍崗園林公墓區“疫”下推出的“代客祭掃”服務。 崔琳 攝

中新網蘭州4月5日電 (記者 崔琳)又是清明節,不同於往年,尚處於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在這個生者懷思逝者、緬懷先人、寄託哀思、上墳掃墓的日子,甘肅境內墓園推行的“代客祭掃”服務接單百餘起,“代客主祭人”走入大眾視野。

他們與陪同祭掃的直播人員將鮮花、茶水香燭、心願卡等貢品放入籃中,帶至委託者家屬墓碑前,代替對方擦拭墓碑、敬獻鮮花、繫心願卡、鞠躬致敬等,通過雲直播向委託者反饋現場哀思活動情況,這種新的祭掃方式也隨之引起關注。

有觀點認為,身臨其境祭拜才能顯示出誠意,網絡不宜接受“在線料理後事”。一些網友更坦言,如此方式不如不祭,等疫情結束再去補掃。

疫下“代客祭掃”服務趨熱,應急之需還是寄思潮流?
圖為“代客主祭人”幫助民眾祭祀現場。 崔琳 攝

同時,對新的方式也不乏一些支持者。他們認為,在網絡中擺上一張照片,播放一首歌,寫下一段寄語給親人,既環保又便捷,其實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故人在心中”。

在蘭州,臥龍崗園林公墓負責人鄭勇向中新網記者介紹說,早在前些年,該墓園就開始探索綠色祭掃方式,但“代客掃墓”“時空信箱”服務頻頻遇冷,一年到頭接單不多。此次疫情發生,網絡殯葬服務才逐漸增多。

無獨有偶,中國多地民政部門亦紛紛“出招”倡導“互聯網+”祭掃服務。比如:廣西殯葬服務機構開通網絡祭祀端,公眾進入網絡祭掃模塊實現居家祭掃;福州馬尾也推出“代祭掃”服務,通過微信直播來幫助遠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完成緬懷先人的心願。

回溯至2000年左右,隨著計算機技術發展和人們精神需求多元化發展,“網絡祭掃”業已出現,只是後來斷斷續續進行,此時的熱度又被重新提升。

疫下“代客祭掃”服務趨熱,應急之需還是寄思潮流?
圖為“代客主祭人”幫助民眾祭祀現場。 崔琳 攝

有社會學家認為,清明節作為中國傳統節假日之一,旨在規範人倫秩序、促進家庭和睦、培育下一代道德修養、凝聚社會共情。隨著近年來官方“厚養薄葬”“文明祭掃”理念的倡導,由“疫”下催生的網絡殯葬服務,社會接受度日漸“升溫”,這種追思方式或將成為未來新習俗。

“厚養薄葬”在歷史上也曾有推行,有記載說,魏晉時期,曹操就曾交代過自己死後一切從簡,這讓很多人都想不到,如此有野心抱負之人,竟然提出薄葬。他的後代也遵循了這個規定,曹丕更是推動薄葬風氣的第一位皇帝,推崇長輩活著的時候,能讓他們度過美好晚年比什麼都來得實在。

中華民族文化之所以經久不衰,追根溯源在於孝道文化的傳承和延續,不論民眾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何種祭掃方式,最重要的都是要踐行好敬親、奉養、侍疾、立身、善終等傳統孝道精髓,重內容強於重形式才是時下民眾更應思考的話題。

殯葬服務日漸多元化,本身就是對社會習俗的改革,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論是官方推崇文明祭祀行為,還是民眾選擇“網絡祭掃”,這都不是對傳統祭掃的替代,更多的是推行一種便民理念,為人們提供更多的選擇,通過技術創新,既能寄託哀思,又能實現低碳,這才是我們需要讀懂的清明涵義。(完)

/<articl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