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與小麥,哪個耐飢?

走南闖北283998051


說到口糧,我國南方和北方的口糧是不一樣的,因地理位置和氣候的不同。所以以人們日常所吃的口糧也就不一樣。口糧就是我們常說的糧食。

南方由於氣候溫暖,空氣溼度大,草木常青。其中水稻是人們的最主要的糧食,每日必備,然而,水稻在南方一年有種植兩次的,也有一年種植一次的。平原、丘陵地帶一年可以種植兩次。

分為早稻和晚稻,山區,海拔較高的地區一年只能種植一次,因氣候和平原、丘陵地帶有所差別,溫差不一樣,山區的氣溫較低。

成熟收穫後的水稻,曬乾後用專用的去殼機器,把稻穀的殼去掉,就成了大米,大米放水煮熟後就成了米飯。米飯吃到胃裡,無論量多或量少,給人的感覺就是飽。

小麥,在我國北方廣泛種植,年種植次數和我國南方的水稻一樣,因各地氣溫、溫度、溫差不一樣,所種植次數也就不一樣。小麥在我國北方,大多用全自動機械化收割,流水線般的操作。收割完後,曬乾去皮,也用專用的機器,研磨成麵粉。做成麵食。也稱為口糧、稱為飯。

但是和我國南方的水稻、大米就有所不同,小麥研磨成的麵粉吃多了不但飽而且漲,因為小麥的密度要比水稻、大米的密度高、大。相對來說比較難消化。

所以,這就是水稻和小麥的區別之處



蔡從柯


說說這個話題:“水稻與小麥,那個耐飢”?應該改成大米與麵粉那個耐飢確切些。

當然是麵粉耐飢了,這還用說,上班族心裡都有切身體會。談一下自個感覺吧。筆者在一個地方上了6年班,職工歺廳每天中午主食與菜餚都是若干種,由食者自選。倘若午飯選吃新疆拌麵,那一直到下午下班回家都不覺得有飢餓之感;倘若選吃米飯,那未到六點早都飢餓感十足了。所以筆者認為:大米飯不耐飢,麵粉飯耐飢。

題主問:水稻與小麥,那個耐飢?上面吃午飯的本人感覺算是給題主一個答覆吧。

後來聽一個醫院的大夫講,大米的含糖量低,麵粉的含糖量高。

麵粉產生的熱能是大米飯的兩倍。足見面粉與大米的區別差遠了。由此看來,愛美人士要減肥,還是選吃大米飯吧。


風雨人生3293


這個問題按飲食習慣而定,北方人認為小麥耐飢,南方人認為水稻大米飯耐飢。我們當地人把耐飢性說成“吃不飽肚子”或“吃得飽肚子”。上世紀60年代,有北方知青到南方“插隊落戶”,接受再教育,他們吃不慣大米飯,總是說:“餓”、“餓餓”的,這就是典型的不耐飢的表現,可能腸胃習慣了麵食的酶的消化分解吧,可他們飯也沒少吃呀?與我們當地人一樣一天一斤米的定量供應標準,為什麼我們當地人不覺得餓呢?2009年我去北京玩了一個月,發現北京吃米飯的大飯店不多,都是麵食較多,我終於找到一個有米飯供應的賓館住下,麵食我也吃,但總覺得不習慣,也不耐飢,用我們當地話說“怎麼吃,也填不飽肚子”。

從消化的角度上分析,小麥必須加工成麵粉食用,粉狀食材便於消化,消化比較快,不耐飢,而水稻加工成大米,大米量顆粒狀,煮成飯,仍然有粘性、硬度、含有澱粉物質,在腸胃蠕動較慢,消化也比較慢,人體代謝也較慢,水稻更耐飢。我是南方人,吃米飯有飽腹感,而吃麵食耐飢性差點。我們當地是種水稻的,平時主食就是大米飯,米飯有筋道,有糯性。老人,特別是高齡老人,吃米飯容易哽住咽喉,甚至不知道餓。米飯乾飯耐飢,但稀飯也不耐飢,在糧食匱乏年代,我們當地人戲稱稀粥:“一吸九條溝,一吹三尺浪”,“直起腰,肚子裡就沒食物了”,因此,水稻加工大米煮稀飯也不具耐飢性。小麥在我們當地是作為副食品食用,主要吃麵條、饅頭、包子、餃子,不常吃,隔三差五地吃一頓,象麵條,連吃幾天就厭食了,飽腹感要差點,不過麵食在我們當地還是稀罕的,改善伙食才做點吃吃。

我們當地也是小麥產區,70%人在外做麵點生意,但吃的很少,自己做麵食,卻跑到外面吃米飯,我外甥在外面做麵點,卻天天在外面吃蛋炒飯,或點菜吃飯,就是不習慣吃小麥麵點。我們南方人吃麵食沒有飽腹感,不耐飢,這是南方人的共識。就象外國人天天喝牛奶沒事,而我們喝牛奶腸胃不適一樣,消化道適應了小麥做為主食或大米做為主食,吃其他食品腸胃就不適應。水稻、小麥都是中國人主糧,民以食為天,我們已經適應了吃小麥,吃水稻了,因此,我們必須庫存足夠水稻、小麥,我們必須代代人把水稻小麥種植下去,我們必須年年實現糧食豐收增產。我們必須積穀防饑,未雨綢繆,防患未然。一飯一粟當思來之不易,我們必須倡導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傳統美德。

現在從事農業生產的都是五十歲以上的農民了,他們非常辛苦,我們“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粒粒都是用汗水換來的。請大家尊重50歲老人勞動成果,汗水結晶,吃多少點多少,不能吃不完或不吃就倒入泔水桶裡。我們“60後”對飢餓有刻骨銘心地記憶和體會,小時候想飽餐一頓都是奢望的,都是夢想。


長江三農


水稻與小麥,哪個更加地耐飢餓?

其實,對於食品抗飢餓性能,主要受三點影響:第一是食物中脂肪的含量,脂肪含量高的更加耐飢;第二是蛋白質的含量,蛋白質含量高的更加耐飢;第三是澱粉品類的含量,穀物澱粉主要有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兩大類,支鏈澱粉含量高的更加耐飢。

因此,不能簡單地對比水稻和小麥哪個更加耐飢。在實際飲食方面,人們根據自己對於穀物類的飲食經驗,小麥麵粉食品比秈米耐飢餓;小麥麵粉與粳米相比,粳米更加耐飢餓;但以上穀物均沒有糯米和糯麥耐飢餓。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這是由穀物的澱粉品類含量不同決定的。

按照分子的化學結構,澱粉可分為直鏈澱粉和支鏈澱粉。這兩種澱粉的特點,直鏈澱粉粘性低,可全部被澱粉酶水解為葡萄糖,而支鏈澱粉粘性高,只能部分被水解(約54%)。支鏈澱粉含量高,因此粘度也非常高,所以就耐餓。

在常見的穀物中,秈米絕大多數為直鏈澱粉,煮成的飯沒有什麼粘性;小麥的支鏈澱粉高於秈米,粘性比秈米好;粳米多支鏈澱粉,煮成的飯粘性好口感也好;而糯米含支鏈澱粉高達98%以上,煮成的飯特別粘。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往往會感到秈米不怎麼耐飢,小麥麵粉食品比秈米耐飢,粳米比小麥麵粉食品耐飢,而糯米糯麥則最為耐飢。

支鏈澱粉強粘性的原理,是因為支鏈之間彼此互相糾纏所至。由於糯米中支鏈澱粉含量很高,所以就導致糯米的高粘度,因為支鏈澱粉不易徹底水解,人們吃粘度極高的糯米食品以後,就難以消化,食品會長時間停留在胃裡,就出現了特別耐飢的結果

到了這裡,我們可以這樣說,穀物的耐飢性能高低,是由支鏈澱粉和直鏈澱粉的含量決定的,穀物品種並不是耐飢的決定性因素。

我是老牛愛遛彎,關於水稻與小麥,哪個更加耐飢的話題。今天就分享到這裡,您是怎麼看的,歡迎討論分享。


老牛愛遛彎


小麥


陽光129994802


感謝提問。

觀點:小麥更加耐飢。

分析:兩種主食所含的維生素,氨基酸品種大體相同,只是含量不一致:水稻約含75%以上的澱粉,8%左右的蛋白質,0.5~1%的脂肪。尚含有少量B族維生素;維生素的含量因稻子的種類和種植地點而異。還含有乙酸、延胡索酸、琥珀酸、甘醇酸、檸檬酸和蘋果酸等多種有機酸,葡萄糖、果糖、麥芽糖等單糖。小麥分為普通小麥、密穗小麥、硬粒小麥、東方小麥等品種。小麥含有蛋白質、粗纖維、碳水化合物、脂肪、鈣、磷、鉀、維生素B1、維生素B2及煙酸等成分,還有一種尿囊素的成分。此外,小麥胚芽裡所含的食物纖維和維生素E也非常豐富。精製小麥麵粉,小麥胚芽中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將消失殆盡,麥麩中的食物纖維也不保了。因此,應食用全麥食品。

建議:兩者之間營養成分或多或少都有各自的缺陷,所以最好早上吃麵,中晚餐吃米飯,這樣就調劑過來了!

望您採納!





包菜的菜


根據個人經驗,南方以大米為主食的,吃米較扛餓。而北方以面為主食的,吃麵食較耐飢。

親身體驗,同樣以吃飽為例,面吃飽了不到兩小時我就感到餓了,而飯吃飽了扛四五個小時一點問題沒有。因為我是吃米飯吃習慣了,平時吃多少量能耐飢多久基本已經固定。而面吃飽了,只是一時覺得飽了,所以其實沒吃飽。

同樣的感覺我詢問了身邊的北方吃麵食的,他們回答也一樣,吃飯吃不飽,剛吃完沒多久就餓了。

其實真要從科學角度分析,應該都澱粉含量差不多吧,因習慣而感受不一樣。北方吃飯,一碗就喊飽了,胃不習慣接受。同樣南方吃麵一碗連湯帶面能不一下撐飽嗎!還有饅頭,不喝湯不吃點帶油的,怎麼下嚥,一個就飽,習慣問題罷了。

所以兩者應該都耐飢,旗鼓相當。






九龍飛仔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約1.2米,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所結子實即稻穀,去殼後稱大米或米。 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結稻粒去殼後稱大米或米。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也有很多用處。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單子葉植物,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乾、麵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白大露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高約1.2米,葉長而扁,圓錐花序由許多小穗組成。所結子實即稻穀,去殼後稱大米或米。 水稻可以分為秈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所結稻粒去殼後稱大米或米。水稻除可食用外,還可以釀酒、製糖作工業原料,稻殼、稻稈也有很多用處。

小麥是小麥系植物的統稱,是單子葉植物,是一種在世界各地廣泛種植的禾本科植物,小麥的穎果是人類的主食之一,磨成麵粉後可製作麵包、饅頭、餅乾、麵條等食物;發酵後可製成啤酒、酒精、白酒(如伏特加),或生質燃料。小麥富含澱粉、蛋白質、脂肪、礦物質、鈣、鐵、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維生素A及維生素C等。

小麥富含的營養成分比較豐盛!所以小麥耐飢!!!


ZC棄子


水稻和小麥都是我國人民喜愛的兩大主食,愛吃大米飯的人說大米好,喜歡吃麵食的人說面好,到底是大米好,還是面好?我們來分析一下。

小麥麵粉食所含維生素高於大米,大米含有賴安酸,麵粉幾乎不含有。小麥麵粉所含蛋白質的總量(同量情況下)高於大米所含蛋白質,但大米所含蛋白質的質量好於粉面,也就是說大米所含蛋質比小麥麵粉所含的蛋白質人體吸收轉化要好,從營養方面來說小麥麵粉和大米不分上下彼此相等。

從消化和人體吸收上來說兩者也沒有太大的差別,所以說,不管是愛吃大米的人,還是愛吃小麥麵食的人都不要糾結,在各自生活習慣的基礎上最好多吃雜糧,保證營養均衡,促進健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