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再望向父亲的背影,你是否也成为了当时的朱自清?

“尚未配妥剑转眼便江湖”,历经千帆归来时,也许还是少年,但再也不是那个无忧无虑的少年了。再读《背影》心里不禁感慨许多,虽说生老病死是

人生常态,但面对不曾观察却忽然颓老的父亲时,作为子女的你是否感到有丝丝缕缕的情感在心头萦绕,再望向父亲的背影,不知不觉眼角湿润,早已和朱自清一样泪流满面了。

《背影》:再望向父亲的背影,你是否也成为了当时的朱自清?

一、朱自清与父亲

父亲对朱自清的影响还是十分深刻的。朱自清的父亲名叫朱鸿钧,早年间在在江苏、扬州等富庶的地方当过官,算是个有能力的读书人。朱家是书香门第,朱自清自幼受父辈的家学渊源影响,耳濡目染中逐渐形成了“整饬而温和、庄重而矜持”的文人气质。

与父亲不同,朱自清对自己严格要求。1917年在报考北京大学时改用自清作为自己的名字,“自清”意思是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出自《楚辞 ·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勉励自己能在困境中不丧志,不同流合污,保持清白。同时他还为自己取字“佩弦”,“佩弦”意思是弓弦常紧张,性情缓者佩弦以自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中的“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

为什么与父亲不同呢?“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文中提到父亲的交卸了的差事是在徐州担任的

榷运局局长一职,放在今天来讲就是烟酒专卖局局长,是一份肥差。但由于父亲没通知家里的人,在徐州又偷偷娶了一房夫人,在老家的潘姨太得知后跑去徐州大闹了一场,闹上了当地报纸《醒徐日报》的头版头条,因为丑闻,父亲被革职,家中的祖母也因受不了这样大的刺激而不幸离世。这也正是这篇《背影》的故事背景。

家里的祸事是由父亲一手造成的,17岁的朱自清与父亲的关系从此埋下积怨。1916年学习成绩优异的朱自清考入北大预科班,因为是家中长子,需要担起责任,为了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用一年的时间完成了两年的学业,毕业后任职教书,每月将工资寄回老家,自己则是写文章赚取稿费补贴家用。中年失业的父亲性情古怪暴躁,不满他带着妻子离家,又加上老师的工资只有70块钱,在家里人的挑唆之下,擅自做主拿走朱自清的全部工资。

当时的朱自清,家中尚且有怀着二胎的妻子,朱自清愤然离开扬州,与家中断了联系,与父亲的关系僵化。父亲寄予厚望的同时也给了他无法承受的爱,父亲一方面期望读北大的朱自清能大有作为,另一方面父亲又希望倾注多年心血的儿子留在自己身边,父亲用了朱自清最厌恶的方式——剥夺了他的自由,结果却南辕北辙。

《背影》:再望向父亲的背影,你是否也成为了当时的朱自清?

二、记忆深处总是平凡日子里的小事

1925年10月在北大教书的朱自清收到了来自家中父亲的一封家书,信中写到:“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字面上是话家常,其实是父亲想念许久未见的儿子的一种暗示,也是对父子关系的缓和抛出了的橄榄枝。

朱自清读完信后不禁感慨万千,当时正是人到中年,已为人父的他独自在外生活多年,深感生活的艰辛与琐碎。“向吴微露借款之意,他说没有……当衣四件,得二元五角。连日身体颓唐,精神也惶惶不适,甚以为虑……”

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他突然理解了父亲多年为维持生计在外奔波劳累的不易,和当时自作聪明的自己。父亲南京浦口的送别成了记忆深处最难忘的事,至此,朱自清真正释然,写下了《背影》。

《背影》的文风朴实,字里行间流露着真情实感。中学时读起来平平无奇,觉得不过就是父亲送他去车站,给买了些橘子这样平凡的小事而已。但是当我踏入社会,自己一个人在外工作,每日要面对一地鸡毛的生活琐事时,忽然觉得《背影》中的场景

过于真实。

父亲的爱是无限温柔,总是亲力亲为才觉得放心。“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最终还是放心不下,坚持要送他。

这让我想起自己离开家的第一年,临走时一父亲万个不放心,父亲得知我第二天早晨的车程,坚持要送,我不同意,父亲一晚都很沉默。温暖心房的不是站台上的阳光,而是那抹冬日里的朱红。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朱父为他买橘子的那一幕,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细致的刻画,将父亲过栅栏时的一举一动都历历在目。父亲黑布小帽、马褂,深青色的棉袍和那一捧朱红的橘子形成了强烈的色差,烙印在朱自清的记忆中。

《背影》:再望向父亲的背影,你是否也成为了当时的朱自清?

三、背影后的朱自清,不留遗憾读懂爱表达爱

1928年4月朱自清的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书被寄到朱自清老家后,朱自清的父亲才看到这篇关于他的文章,与此同时朱父明白了儿子懂得了自己对他过去的关心,也知道儿子原谅了他所做的一切。

自始至终,朱父都深爱着自己的儿子。

在朱自清的《冬天》中有过这样一段描写:“冬天的夜晚特别的冷,父亲便起了炉子,煮上白水豆腐。但洋炉子太高,父亲得常常站起来,微微地仰着脸,觑着眼睛,从氤氲的热气里伸进筷子,夹起豆腐,一一地放进我们的酱油碟里。我们都喜欢这白水豆腐,一上桌就眼巴巴望着那锅,等着那热气,等着热气里从父亲筷子上掉下来的豆腐。”

这段回忆吃水煮豆腐的美好时光,是写于经济状况还好的时候,父亲怕朱自清将来吃亏,在学业上狠抓,亲自检查,写不好错漏百出的文章,会被扔进火炉当场烧掉。遇到文章写得好时,就会买些豆腐干、花生米之类的吃食当做奖励,这也是朱自清和父亲关系最好时候的幸福回忆

写下《背影》时,朱自清的内心是不平静的,父亲给他浓浓的爱像一杯酒,直到自己中年才品尝到酒中的醇香,

写下《背影》又何尝不是对份爱的一种回应,是属于朱自清的一种表达爱的方式。

《背影》:再望向父亲的背影,你是否也成为了当时的朱自清?

《背影》中写的就是取材于生活中的事。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随着长大离开家,送别的一幕也会被你我所经历。再看父亲的背影,竟渐渐清晰起来,你或许才看清楚,父亲头上已经悄悄长起了

白发,那件眼熟得不能再眼熟的衣服,身姿已不再挺拔变得微微有些驼背。父亲,总是最不会表达爱的那个人,如果你已为人父母,再想起以前的事,回忆起父亲的背影,是否也会像朱自清一样,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爱呢?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