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詩,是哲學,發心第一


發心第一,有兩層意思:


1,發心是第一重要的。


2,發什麼心是決定性的。


中醫是詩,是哲學,發心第一

《太行大峽谷》部分


一,人是選擇的動物


說發心第一重要,這不僅是一個行為學,倫理學的問題。根本上,這是一個生物學的問題。


人以外的其他動物,基本上靠本能指揮行動。


古生物學家在巴西西部亞馬遜雨林中,發現一種已經滅絕了的巨型老鼠骨骼。


通過模擬重建,研究者說這種齧齒類動物,體重跟人差不多,約為80公斤,但大腦小得出奇,重量僅100多克,不到人腦的1/10。(人腦重量約為1400克)


科學家解釋說,之所以會這樣,是為了節約能量而主動採取的生存策略。因為思考會消耗大量能量。巨鼠把能量節約下來,滋養龐大的身體。


科學家推測它們的捕獵行為極為簡單。因為體型龐大,幾乎沒有天敵,捕獵就是呆在沼澤地裡,一動不動,隨時吃掉從眼前走過的其它生物。


人類不同,人類在進化中採取了發展大腦的策略。大腦消耗了人類大量的能量,只佔體重的2%的大腦,耗氧佔到25%。


很多研究表明,這個進化策略是被迫的,不是出於人類的智慧,不過它導致人類成為地球生物界的老大,並從此具有了選擇的可能性,甚至是必要性。


人成為一種選擇的動物。


關於人類心靈自由的問題,宗教與哲學爭論了無數時代。

我們可以採用現象學方法,把以往的爭論全部放入括號之內。


從此在生命出發,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就是,面對每一件事情,人類沒有多少本能可以依賴,我們必須在多種可能中選擇。


甚至連吃一頓飯也是,我們是吃這個呢,還是吃那個?是味道第一呢,還是營養第一?是吃素呢?還是吃葷?吃不吃辣?蒜頭要不要去掉……


可以說人是靠發心指揮的動物,因此發心是第一重要的,關於這個沒什麼可爭論的。


有爭論的是第2層意思:

發什麼心?


中醫是詩,是哲學,發心第一

《太行大峽谷》部分


二,發心決定了你是什麼人


民諺說:

一種米養百種人。


一娘生九子,連娘10個樣。


《弟子規》說:同是人,類不齊。流俗眾,仁者稀。


很多年以來,我養成了一個習慣,什麼事情,先不問這個事情行不行,先問什麼人來做,看他的發心如何?


為什麼?


發心,這個詞是佛教用語,儒家叫做正心。


《大學》有言:


“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發什麼心,心便止於何處。

心止於何處,便有何種敏感,何種定、靜、安、慮、得。


《大學》又說:

“所謂修身在正其心者……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所謂修身在正其心。”


發心不同,心在不同的地方,人生走過的道路,到達的地方,看到的風景,獲得的經驗,以及最終的結果,會有很大的差別。


混沌學有個原理:

初始條件的微小差異,能夠引發巨大的不同。

通俗的比喻就是,一隻蝴蝶翅膀的振動,會引發另外一個大洲的颶風。


最終,你就是你的發心。

人的差異是由他們發心的差異造成的。

回首往事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這一點。

初中同學群,高中同學群,戰友群,大學同學群……在我不同的社會關係群裡,明鏡似的。


中醫是詩,是哲學,發心第一

《太行大峽谷》部分


三,中醫是詩,是哲學


沙老師求學年代是學霸,專業是計算機,研究生畢業以後,從事多年軟件開發,頗為成功。


因為給母親治病,受到中醫的感召,人生大轉彎,從頭學中醫,做中醫,而且要做利益眾生的大醫。


沙老師是有大發心的人。


我們偶然相遇於李少波先生的真氣運行法,多年來,我看著他一直努力,勤勤懇懇,醫人無數。


中醫不是西方那種科學,西方的科學,產生一個西醫就夠了。


中醫是詩,是哲學,是對世界的東方式理解,是走向宇宙的另外一條通道,是人與自身生命,與他人,與社會,與天地萬物和諧相處的智慧。


西醫有西醫的用處,中醫有中醫的用處,最終的結果不是要互相取代,而是根據它們自身的作用和效果,被用在不同的地方,被不同的需要所選擇。


就像麵包和饅頭,西餐和中餐,西洋拳擊和傳統武功一樣。


天生中國人必有用。中醫不僅僅是中國人的福報,隨著中國走向世界,隨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進程,中醫有很大的可能造福於人類。


正是沙老師這類有大發心的人,成為中醫的中流砥柱。


我敬重沙老師。


(序,為沙增凱醫師中醫著作《看著大便養孩子__小兒常見病預防與治療》而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