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講義: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我發現評論區有一部分人把“歷史”和“歷史觀”混為一談,並且這種人還不在少數。故此專門談談這個問題,所謂“歷史”,指得的“過去的事實”,而根據不同專業的劃分,我們通常講的“歷史”專指“人類社會史”。另外還有宇宙歷史、地球歷史、其他生物史等分科,一般情況下聊歷史,不聊這些。

中華史是從三皇五帝開始寫起的,當然這是傳統史學的寫法,按照近現代歷史學的規範得從信史開始。我們將先民確切經歷過的事情,叫做“史實”,前輩史家將這種經歷通過文獻記錄下來,這種文獻叫做“史料”,當然史料還有很多種,還包括先民所創造的器物,與之相關的傳說,刻碑壁畫,風情民俗等等,凡可窺察前人遺蹟的均可為史料。根據材料與具體事件的親疏程度,又可分為一手史料,二手史料。比如皇帝批閱過的奏章原件便是第一手史料,記載皇帝批閱內容的史書就是二手史料。

通俗講義: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史料是對歷史事實的反饋,並不能等於史實。很多人的混沌之處便是在此,或把史書當歷史,或把史學當成歷史。終歸是對史料背後的史實視若無睹。史學是記載事實,研究史料,解釋歷史的一門學科。如何很難分清楚的話,不妨這樣理解:史實是客觀的,不以人的意志轉移的,是切實發生過的。史學是主觀的,是人為記錄,人為整理,人為發揚精神的。當然了,這二者雖指向不同,卻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做“歷史”。

扳扯完“史實”、“史學”、“史料”概念之後,我們深入探討一下“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觀是人的主主觀意識對客觀歷史的認識、評價和基本態度,是“世界觀”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體現。往深了說:歷史觀屬於哲學的一個分支,是哲學基本問題在歷史領域的延伸。古人受限制於客觀條件,對世界認知的不足,同樣導致了世界觀、歷史觀的落後。

通俗講義: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我們從哲學角度探討這個問題,根據“第一性”原則,哲學分為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兩大陣營。前者認為意識決定物質,延伸到歷史領域,自然的認為人類意志是推進社會發展進步的源動力。在這種歷史觀之下,世界是某一種意識(神)創造出來的,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可以左右歷史的進程,歷史是由少數傑出英雄人物創造的。後者認為物質是第一性的,延伸到歷史領域,客觀存在的生產力水平是推動歷史發展的源動力。

我們先聊聊古人落後的歷史觀:古人認為上古三代是由伏羲、神農、遂人傑出領導人物創造的,並將推動人類歷史革命的重大事項歸功於某一個人。比如遂人用火,神農育五穀。又將歷史的重大轉折認為是某一人個道德水平所決定的,比如: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舜以孝感動天地,而天下大治。又將歷史發展的規律總結為機械循環:比如五德始終說。將紛繁複雜的實踐,總結為:陰陽五行說。

通俗講義: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唯物主義世界觀,以及當代科學觀,從來不認為一門學說可以涵蓋世間所有。科學的侷限性具體體現在凡事拿證據說話,認識客觀世界的結論要經得起驗證和實踐活動。並非所有的學科都能滿足這個條件,所以科學既不認為自己是認識世界的唯一途徑,也不認為自己的結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科學是方法,是手段,是措施,而不是最終結果。這一點與傳統國學截然相反。歷史恰巧在不能實踐的科學之列,是否說明我們不能正確的認識歷史?是否說明歷史沒有科學的檢驗標準?

這個問題又要回到世界觀上來回答,畢竟哲學是所有科學的科學,任何門類不能脫離大綱而獨立存在。歷史科學將歷史分為兩大類,一是自然史,包括大爆炸、宇宙膨脹、地球生成等等,我們此處不了。二是人類史,包括史前史、文明史、文化史、思想史、哲學史、社會史等等。在唯物主義的世界觀之下,任何事情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是相互依存,彼此可證的。這便給歷史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方法。

通俗講義: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在傳統歷史觀中,存在一種“正統說”,這是君主專制時期獨特的歷史觀,一方面要證明獨裁專制政權和合理性合法性,令一方面要培養主動維護正統的後繼者。在這種歷史觀下,但凡改朝換代,天命所歸,必然是要有天降祥瑞以應民心的,必然是要對統治者歌功頌德以應天命的。在民主思想之下來看,這是隻用“變態”的歷史觀,統治集團要合情合理的實行剝削,勞動人民還有跪拜謝恩。在唯物主義歷史觀下來看,這是生產力不足導致的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

針對歷史領域不同的劃分,研究歷史的科學方法有很多。我們在此介紹一個上世紀的證偽法:歷史學是由“史實”和“史料”構成的,要想了解史實的真偽,必然要分辨史料的真偽。從史料的表現形式來劃分有三種,一是文獻材料,二是文物材料,三是口述材料。如果三者說法一直,且又符合基本世界觀,那麼這段史實是比較可信的,如果三者互相牴牾,口述材料不如歷史文獻可信,文獻不如文物可信。不同文獻之間記載的矛盾,後出文獻不如早出文獻可信,傳世文獻不如出土文獻可信。具體的判別依據要根據具體的事情,具體的材料,分別討論。採用互相印證的辦法,把“偽書、偽事、偽說”進行詳細考辨,得出來的歷史觀基本可信。證偽可以逼近真相,但終究不能等於真相,這是主觀意識永遠無法完全等同於客觀世界的侷限所在,科學從來不否認自己的短板。

通俗講義: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所以科學的將歷史,一般常用語言都是“大體可信,基本可信”,而不會說“絕對事實”。唯物主義的歷史觀是跟唯物主義的發展觀,唯物主義的世界觀相吻合的。唯心主義的歷史觀具有三項重大缺陷:一是考察人的思想動機,道德水平,而不深入探討背後不以意志轉移的客觀規律;二是忽略客觀存在決定主觀意識的事實,往往虛構歷史、誇大歷史,使主觀認識凌駕於空虛無證的說辭之上;三是忽略廣大人民群眾才是生產力的主體,將歷史發展歸功於帝王將相少數英雄人物,否認人民群眾創造歷史的決定作用。

反觀唯物主義歷史觀:不僅認可人的思想道德對歷史發展起者促進作用,更是深入探討決定歷史進程的客觀生產力水平。不僅認可少數傑出人物對歷史的貢獻,更是要探討少數人物何如能做到引導廣大人民群眾共同創造歷史。不僅探人的意識對客觀事物的反作用,更是要探討決定反作用力的物質生產資料。

通俗講義:如何建立正確的歷史觀?

那麼現在探討什麼是“正確的歷史”觀?可以簡單的這樣理解,主觀認知符合客觀存在,延伸到歷史領域便是個人對歷史事件、歷史脈絡的認知,符合曾經發生過的史實。這個認知是經得起檢驗的,經得起考辨的,經得起證偽的。歷史是可以被認知的,認知是有方法的,方法是可學的,結論是反覆論證可信的。歷史觀和世界觀存在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關係,可以說沒有正確的世界觀,必然會導致歷史觀的錯誤。而正確的歷史觀和正確的世界觀以及客觀世界三者之間是可以互相印證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