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手機發布後基本都要預售,而不直接開賣?

逆進2016


其實廠商發佈每一款手機都無法預測這款手機的銷量和受歡迎程度,然而如果前期備貨太多會造成嚴重的庫存問題,會帶來大量的庫存成本,但是如果前期備貨少,那麼就會造成供不應求,相對來說也會造成一定損失,但是如果在發佈前留著一定的預售時間,廠商就可以為備貨帶來參考,減少不必要的風險。

比如說一款手機預約量是100萬,那麼除去裡面的一些湊熱鬧的水分,可能有大約20萬是真實的購買意願(不準確,打比方),那麼廠商如果生產出20萬的手機,就能即刻變現,無需庫存,資金回籠速度快,提高資金利用率。營銷上來說還能造成銷售火爆,供不應求的現象,提高關注熱度。所以有預售時間可以讓手機廠商更加主動。

但是這主要是針對那些特別注重線上銷售的手機品牌,比如小米、一加等等,他們的利潤相對較薄,庫存風險承擔能力差,也沒有足夠多的線下來分擔庫存,所以往往預售時間會比較長,但是像OPPO和VIVO這樣線下網點密集的廠商,只要沒有產能問題,手機發布後直接開賣問題都不大。


嘟嘟聊數碼


現在預售其實已經是手機行業的普遍現象,從各方面來講都是比直接開賣要更符合廠商利益,下面我就來講講國內手機廠商預售的小心思。

一、避免佔用資金流,實現資金有效週轉。

這個在小米公司體現的尤為明顯,很多朋友在小米新機發布的時候準備搶一部嚐鮮,但是小米官方基本上都是告訴你賣完了,想買要等下次預約。於是很多人在網上批評小米玩飢餓營銷上癮,但小米也有自己的苦衷,最大的難點就在小米的資金流上。

如果在新機上市初期小米花費大量的資金進行足量備貨,一旦新機銷量出現問題,那麼就意味著小米大量的資金被佔用,這對本來現金流緊張的小米來說無疑會是雪上加霜。預售加上分批備貨能讓小米利用有限的資金循環使用就可以完成新機的備貨,這對小米來說顯然是最好的選擇。

二、保持話題熱度,延長產品的生命力。

說白了這就類似於那些明星的娛樂花邊,只要不出最終結果,那麼這個話題的熱度就一直存在。

對於手機來說也是如此,只要手機還沒正式開售,那麼那些買了預售手機的消費者就是新機的免費宣傳員,可以把新機的新鮮感維持的更久,讓更多人瞭解新手機,進而最終下單完成購買。一旦直接發佈會後就開賣,那麼產品很快就會充斥市場,進而被其他品牌搶佔了風頭。

三、防止出現問題,預留解決時間。

這個在老羅的T1上就出現過類似的問題,由於定製的螺絲刀生產出現問題,導致T1

的發佈一直延期,到最後才實現正常備貨。

儘管這個理由我是不太相信,但是對於手機廠商來說,一個新機的發佈絕對不亞於一次艱苦的戰鬥,在這場戰鬥中出現任何問題都不太稀奇。預售能夠留出充足的時間來解決這些問題,雖然開售可能推遲,但是不會影響到最終手機銷售。

四、下線鋪貨需要一個過程。

對於現在很多廠商來說,線上雖然是最好的宣傳渠道,但是線下銷售渠道仍舊是產品銷售的重頭戲。

不管是任何品牌,在全國只會有幾個生產基地,那麼產品線下鋪貨就會變得異常麻煩。儘管現在物流已經足夠速度,但是完成全國的鋪貨仍舊需要不短的時間跨度,而線上預售正好可以和鋪貨形成完美配合,達到線上線下同時銷售的目的。

對於精明的手機廠商來說,預售絕對是在最符合他們利益的選擇,所以預售成為手機行業普遍現象也就不那麼讓人稀奇了。


知熱點


這是個心理學的問題,是一個從人性的角度去做營銷的方式。

試想,你會對一個沒有打開的禮物盒好奇還是對一個已經打開的好奇呢?新手機就是藏著快遞盒裡的物件,打開之前的你好奇而又欣喜,打開之後雖然說一句真香,但是沒有了神秘感。

1. 人性,越得不到越好奇

先上架預售,甚至有些還限制預售名額,這樣人們往往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有好奇感,會進行產品的關注,如果還要搶預售名額,人性上分析,那就是需要競爭,需要競爭的往往是好東西。而且人們還會覺得預售是不是表示這個商品很強手,說明品質不差,然後就果斷點了收藏。

這是打人性軟弱之處的牌,打到人內心底部,對產品會關注度越來越高。

2. 預售加上發佈會是手機宣傳利器

預售就是一種預熱,預熱效果往往好於直接開幹。

手機是一種高科技產品,實際上每年的新款手機之間不會相差太大,如果冒然就擺在網上商城銷售,甚至都沒人在意,因為大家都有手機,你沒有充足的理由讓消費者去換新手機。

手機發佈會就是給你充足的理由,配置華為麒麟990,配置高通驍龍865,像素過億等等,一系列參數通過發佈會告訴全世界產品的所有特色,增加曝光度,製造熱點,還讓各大媒體發文免費為自己做了廣告,一舉兩得。這是目前華為小米蘋果都屢試不爽的手段。

3. 預售其實存在個現實問題

瞭解小米手機的都知道,買手機要靠搶,玩飢餓營銷,實際上並不是說故意如此。預售手機說明手機現有的庫存還沒有這麼大,手機廠商通過預售的方式去獲取一個大概的銷售量,從而對產能進行一個預算,對投入的生產力和產量進行評估。

畢竟手機的成本可不低,如果產量過分高於需求量,那就是做虧本生意了。這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也是手機預售最直接的原因。

(關注 ,熱心有料的玩機極客)


極客宇文氏


相信很多人在關注一款剛剛發佈的新品手機時,都會發現剛開始總是在預售,而且要預售好幾輪,蘋果也好安卓也好都逃不過這個模式。舉個例子,3月26日華為舉辦了P40系列線上發佈會,然後國內開啟了預售,4月8號的國內發佈會結束後才會正式首賣,後面預計還要預售幾次。

這樣的模式蘋果也常年使用,一般新品iPhone發佈會是在9月上中旬,開賣時間則往往要往後推10天左右,而且賣了這一輪下一輪還要預約,這究竟是為什麼呢?為什麼發佈後不能馬上開賣呢?對於這個問題,王石頭今天就想來談談我的看法。

本文的爭議點無非就是「現貨購買商品」這件事,看起來現貨購買商品是一件極為方便的事,但存在的前提就是必須要有大量商品處於經銷商庫存狀態,但困難就在這裡,如果大量的新品已經在經銷商庫存,就會導致產品研發沒法快節奏進行。

為什麼有這個結論,因為當一款新品發佈之後,就必然會影響到庫存中的舊產品銷售。但廠商不會在新品發佈之前清理掉庫存,這樣會存在一段時間經銷商無貨可賣的問題,所以廠商會有意的壓壓新品的發售時間,同時對就產品打折降價。

就說華為P40系列,發佈之後還留有差不多一個月的時間來清理掉舊款的庫存,比如京東最新的換新季榜單上,華為P30這款手機的銷量完全壓制住了小米10、Mate 30 5G等熱門5G旗艦,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現在居然還有這麼多人買安卓4G旗艦。

再回到主題,另一方面「經銷商庫存」也是一件極其困難的事情,一般來說熱銷安卓機型上市首月賣個100萬臺是沒問題的,但如果想要讓這100萬臺實現現貨,廠商就要提前生產兩三個月的時間,就拿小米10來說,如果前期備足100萬臺放量賣,就是40億的庫存。

一款產品還沒發佈就揣40億現貨在手裡,賺得少自然不會這麼做,萬一中間出現了什麼小插曲,損失肯定會擴大很多。比如友商出其不意的發佈一款競品,它的價值可能就會在倉庫裡打折,所以解決這種庫存的方案小米從今年開始落實了,就是直接漲價。

今年小米10都漲價了,說好的便宜呢,還是到了四千元起。也許廠商會說是因為5G的原因普遍漲價了,但事實上是因為小米10系列早期備貨還是比較足的,庫存風險也就高出了很多,為了規避風險直接漲價個小几百元就穩妥了,並且還多了個衝刺高端的理由。

千萬別小看了這幾百元的漲價,也許這樣小米只需要賣出七八成的商品就能讓庫存實現回本,剩下的就都是利潤了,後面要打折要降價都好說。所以大量的商品庫存和沒有庫存都一樣的低效率的,前者會直接增加用戶購機的成本。

但不庫存同樣低效率,因為這個世界上還有一部分人是願意加價的,就說小米6這款神機,當時由於沒有庫存直接導致黃牛市場異常的火爆,王石頭有個弟弟就是加價了好幾百元購買的現貨。所以你會發現今年小米10系列很好買了,原因就是發佈之前備了不少貨。

其實像提前準備庫存將庫存風險轉移到用戶身上的案例,華為依然是做得最好的。兩三年前P系列、Mate系列就能夠快速實現現貨開賣,不過華為P系列、Mate系列的價格這幾年也是翻了一兩倍,蘋果同樣也是如此。

可見庫存和價格之間存在著很微妙的關係,庫存的代價就是將商品漲價,如果一款手機剛發佈就直接賣,用戶就必須要承擔庫存風險帶來的價格上揚,所以新品發佈後的預售、搶購等都是出於庫存原因做出來的方案。對於這種預售的模式,你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說說。


王石頭科技


新出的手機並不是一開始就有那麼多的存貨,新機上市廠商需要檢測風險,可能只會有幾萬臺的現貨。當預售低於預期的時候可以規避風險,當預售高於存貨時有一定的緩衝時間可以生產滿足需求。


並且現在普遍的手機廠商內部資金雄厚並且有一定的市場保證,並不急於快速回籠資金。

每年大量的研發投入也並不是靠手機業務就可以快速收回的。


比如華為每年成百上千億的研發投入靠手機業務收回不現實,他需要基站和其他終端業務配合盈利。


小米手機是出了名的不賺錢,小米的主要盈利是小米智能家居和配件。做手機就真的只是交個朋友。


柯基測評


和買樓~期房,一樣的套路!


羅羅286903358


飢餓營銷


桑巴子


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商家,即將出售一樣產品,首先希望的肯定是賣的好,但要想賣的好,前期的鋪墊必然就顯的尤為重要,所以為什麼手機發布都要預售,因為除了需要宣傳自己的產品,加大熱度,也讓更多的人知道有怎麼一款產品即將面試,無論買不買,都先會準備好錢包,好的話就有可能激起購買慾望,這是一種常見的銷售手段,把握大眾心理,將熱度最大化,希望的是每一個人都你知道且參與進來

看到這張圖,你也就明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