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國貨時代",自主車企需要完成六大思維方式轉變

上一篇文章提到,新冠疫情之後,中國車市極有可能從"國潮時代"過渡到"國貨時代"。眼下隨著全球疫情進一步失控,大國之間的合作依舊摩擦不斷,想必我們對西方治理模式和意識形態的認知也都有了更進一步的感受。這將進一步激發國人的民族自信,對前面那個判斷也會更加堅定。然而畢竟我們在汽車行業的基礎能力仍與全球車企存在巨大差距,若要迎接真正意義上的國貨時代,僅僅坐在這裡等待宏觀環境變化肯定是遠遠不夠的,否則中國男足至少也能殺進16強了。

為了迎接美好的國貨時代,一方面我們需要準確判斷國內車市的走向,另一方面需要做好從戰略到體系能力的全面準備。在市場走向判斷方面,此前我寫過很多文章,這裡不再贅述,今天更多是從思維方式上,探討一下國內車企需要作出的改變。畢竟思維方式轉型是一切轉型的前提和基礎。在我看來,國內車企需要完成以下六個方面的思維方式轉變:

1、 需要從追隨模式向超越模式轉變。在市場中,追隨者和領先者的思維方式是完全不同的。領先者眼中看到的是趨勢和機會,著眼點更多是戰略。而追隨者則更多會把注意力放在當下,著眼點更多是戰術。如果自主品牌不從戰略層面做好準備,我們將永遠只會追在合資品牌的背後,在低端市場夾縫求生。這樣下去就不可能有國貨時代,也更加不會出現中國的"國民車"。

2、 需要從對標思維向創領思維轉變,這相當於第一個轉變的具體化。過去十幾年當中,大多數時間由於我們本質上還不會造車,所以必須以對標為核心。但如今隨著行業變革的來臨,很多新的價值維度被打開。而在這些新的價值維度上,大家基本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甚至由於中國互聯網行業的 相對領先,我們還有局部優勢。這個時候更加需要創領思維。

在創領思維之下,產品的價值是需要被創新設計和引領的,這就意味著產品不僅需要做加法,也需要在過剩的地方做減法。這裡多說一句,傳統汽車在固定價值維度的框架之下(基本就是特徵目錄的一級指標),一直是小步快跑的迭代著,幾十年下來很多維度都已經發展過剩了,這就是做減法的空間。比如特斯拉,很多傳統車企的人認為他的舒適性、NVH是不及格的, 但他的真實用戶又恰恰是過去最看重舒適性和NVH的一批人。

3、 需要從性價比思維向體驗思維轉變。在這裡我不否認性價比的價值,事實上所有爆款產品或者定義一個新時代的產品,他們的成功在本質上都可以歸結到性價比上面。但可能是由於我們語言本身的不夠嚴謹,或者大家思考的慣性,一提性價比更多人會被誤導,認為"價"是關鍵,同樣前幾年大家說的"品價比"、"質價比"也都存在這種問題。只是性價比往往把人帶到增加更多配置,提供更大尺寸這個方向上,而品價比和質價比相對而言能夠再全面一些。今天我們更加希望大家迴歸本質,把焦點放到用戶體驗上。畢竟用戶體驗才是一切問題的核心,也是產品價值評估的根本。

4、 若要聚焦用戶體驗,我們就不得不提理解用戶這一點。我們同樣需要進行一個思維轉變:從把什麼問題都試圖通過直接調研用戶解決,轉換到建立與用戶的同理心上面。畢竟汽車產品和服務是複雜的,用戶體驗過程也是複雜的,我們不能把所有希望做出的決策都直接拋給用戶,試圖不加轉化的得到答案。本質上這不叫以用戶為中心,反而更像是以甩鍋為中心。未來,為了真正具備創領能力,真正具備用戶體驗管理能力,我們車企的產品定義和開發團隊就必須建立充分理解用戶,並且能夠站在用戶視角上思考問題的能力,也就是所謂的同理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站在用戶立場上,進行復雜決策。當然這樣做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車企的團隊能力必須大幅提升(當然這也是理所當然要做的),也必須承擔一定的決策責任。

5、 需要從單品思維向產品組合思維轉變。正是因為我們的汽車市場比發達國家晚啟動了一個世紀,本質上我們與成熟車企仍處在不同的發展階段之下,只是大家在絕對時間這個概念上重疊了而已。這就導致我們幾乎沒有任何一家車企經歷過從一個小作坊成長為一家大公司的發展歷程。也正因如此,國內車企幾乎沒有誰知道主流車企為什麼會有今天的產品組合,汽車市場為什麼要按現在的這些維度細分。事實上,大家更多的工作從最開始就被框在一個確定的細分市場範圍內,比如A SUV或者B Sedan。這就帶來一個問題,過去我們建立的大多數思維模式或者工作模型都是單品模式,非常缺乏產品組合的思維模型。如今隨著行業變革的來臨,原本的細分市場結構和邊界恐怕要被大幅改寫了,產品組合思維就必須被各大車企接納,並且作為更加基礎的思維起點。

6、 需要從項目思維向體系思維轉變,這一條相當於對上一條的進一步延伸。如果思維方式是從產品戰略和產品組合出發了,大家就不能把眼界再僅僅侷限於某一個特定項目當中了,就必須有更強的體系(或者系統)思維能力。就需要讓用戶體驗管理貫穿由始至終,就需要讓整個產品組合服務於同一條用戶體驗主線,也更加需要把資源圍繞這一主線進行組合。

以上這些思維方式的轉變,本質上迎接的是下一階段市場格局變化對應的機遇和挑戰,也是迎接國貨時代我們需要具備的一種基礎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