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墓筆記的小說比鬼吹燈有名,但為啥翻拍影視卻遠遠趕不上鬼吹燈

《鬼吹燈之龍嶺迷窟》已經開播了,6集,評分在8.4。作為一部開播即上熱搜1位,在熱搜上掛滿12小時的電視劇,《龍嶺迷窟》獲得了極高的關注,收穫了許多讚譽。


盜墓筆記的小說比鬼吹燈有名,但為啥翻拍影視卻遠遠趕不上鬼吹燈

《鬼吹燈》《盜墓筆記》作為國內盜墓題材的兩座大山,不管是原著還是改編後的電視劇都有大批擁躉。

既然同題材,自然說不了對比。從原著來講,最初《盜墓筆記》的影響力要高於《鬼吹燈》;但時過境遷,時移世易,改編影視劇的《鬼吹燈》總是能拿出比《盜墓筆記》更好的成績,而漸漸在非小說圈裡站穩腳跟。

那為什麼《鬼吹燈》影視改編就比《盜墓筆記》能打呢?


盜墓筆記的小說比鬼吹燈有名,但為啥翻拍影視卻遠遠趕不上鬼吹燈


盜墓筆記的小說比鬼吹燈有名,但為啥翻拍影視卻遠遠趕不上鬼吹燈

首先、拋開投資方,畢竟原著都賣的是七零八落,都有分數較高和分數較低的改編作品。

從原著小說來講


《鬼吹燈》的核心是盜墓,連接整個故事的是盜墓體系、不同墓葬、超自然詛咒這三點,但這三點並不是完整的線,而是將八個故事靠在這三點上來一一體現。

於是讀者在讀的時候,更多的是跟隨著三人組體會盜墓經歷的兇險詭譎,環境的陰森恐怖,而最終的結果都是摸這群金校尉憑藉累積的經驗起死回生。

這樣的鐵定的規律,最適合單元劇。拆開來講並不影響觀眾的思緒。

而《盜墓筆記》的核心是跨越千年的陰謀。二十年前的考古經歷,長生不老之謎,吳邪詛咒,千年豪門大族等串聯一處,多線並進的敘事方式讓故事具有深挖的魅力,可以給讀者更多想象空間,但同時候放在影視劇中,則容易出現“前言不搭後語”。

故事不只是拍給讀者看的,也是拍給廣大觀眾的,怎麼將故事能夠在短暫的篇幅裡釐清前因後續就成了拍攝的難題。


從人物形象來講

《鬼吹燈》的角色都是平凡人,準確點,是平凡人相當厲害的那一撥。胡八一、鷓鴣哨等人,雖然各有所長,但絕不是開掛的異類。三十幾多的大叔們,各有各的愛恨,但都為“盜墓”發電,人設乾脆利落。而這樣的人設,又恰好是演員的黃金年齡,因此演技上更加穩妥。也不太考慮人物形象,畢竟只要人物演技夠,瘦子都能是個體重兩百五的胖子。

《盜墓筆記》則不然,瓶邪CP是盜墓筆記的重要靈魂,但這個部分以影視來展現則變難,先是年輕有型的年輕人形象,千萬人有千萬人對瓶邪cp人物形象的考量,單拎一個人要出彩,兩個人則需要般配。而如張起靈這種冰山“老祖宗”,對年輕演員在表演要求就更不是一星二星的了。


從宣傳來講:

《鬼吹燈》雖然借鬼之名,但大多數的東西都有可考證的餘地:驚悚的人祭品,海底深處的詭異生物,夜晚青藏寺廟中從地獄縫隙探出頭來的“地獄使者”,黃皮子墳裡的黃大仙等,這些都有對應的生物,只不過誇大了身形,塑造了詭異氣氛。某種程度,最終的解密就像破除封建迷信。

《盜墓筆記》中出現人屍鱉,粽子,人面鳥、口中猴,海猴子,九頭蛇柏,都是存在於想象力之內、玄而又幻,虛無縹緲的事物。這些東西不僅難得拍,也難過線;更別說還有瓶邪這對常年排在cp榜的兩位主角。

因此雖然《盜墓筆記》在書的影響力佔據優勢,但在影視傳播上則稍遜一籌。


《鬼吹燈》與《盜墓筆記》的影視作品,是前者看得比較多,還是後者看得比較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