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真的無謀麼?

犬戎秦粉的爺爺


項羽是一個極度自負的人,而一般自負的人絕對不會是沒有謀略的人,但是項羽的謀略要分開看,他在軍事上可謂是有勇有謀,而戰略上缺乏遠見,至於政治上就可以說毫無謀略。

軍事謀略高人一等,但是剛愎自用;

項羽的軍事才能毋庸置疑,是那個時代的軍事天才,在他的軍事生涯中,多次以少勝多,其中著名的鉅鹿之戰和彭城之戰,都是兵力處在絕對劣勢下,將敵人打的落荒而逃。完成這樣的舉措,單單依靠武力和勇氣是不足夠,還需要配合謀略。

鉅鹿之戰中項羽先是聲東擊西,將章邯和王離的兩支大軍分開距離,然後破釜沉舟,激勵大家的士氣。一鼓作氣切斷了王離的糧道,緊接著對王離實行斬首行動,猛攻王離的指揮中心,連戰連捷,從而取得鉅鹿之戰的勝利。

彭城之戰項羽放棄大部隊,率領精銳起兵,用突襲的方式,進攻劉邦的部隊,一戰斬首十萬,接著直接衝擊劉邦大營,取得了最終勝利。

縱觀項羽的對戰役的指揮都非常高明,這也足以說明他是一位有勇有謀的軍事天才,但是這也是他剛愎自用,不聽別人意見的源頭。韓信曾經說項羽對他是“言不聽、計不從”,陳平也因為這得不到任用跑到劉邦軍營中,項羽因此錯失了眾多人才。

戰略處處受挫,沒有長遠構想;

項羽的戰役指揮才能非常高超,不過他在戰略規劃上卻沒有方向。關中封王之後,當時有謀士建議項羽定都關中,但項羽見秦王宮都已經被毀壞,自己又迫切的想回到江東,於是不聽,最後關中成為了劉邦的大後方。

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面對韓信開闢北方戰場而沒有采取有效措施,最後被韓信連續攻佔北方多國,直到完成對他的包圍,他才意識到事態的嚴重性,可惜已經來不及了。

項羽佔據優勢的時候不會擴大優勢,反而給了劉邦由弱變強的機會,這是他戰略上缺乏遠見的體現。

政治毫無思想,不會籠絡人才;

項羽在政治上是一個小白,他的政治構想和舉措都沒有明確的方針。項羽政治上做錯了三件事:第一殺子嬰,燒秦宮,致使秦地人心盡失;第二,鴻門宴,放劉邦,致使一個強大的對手產生;第三、殺義帝,自立霸王,給了別人反對的理由。

若項羽是一位有政治智慧的人物,他是淡然不會犯這樣的錯誤。項羽對政治的安排和作風就是根據自己的喜好,高興了就好,不高興了就殺,可以說是沒有政治謀略。

總體而言在軍事上是一位天才,稱得上有勇有謀,而且他的軍事理念超前,用兵靈活,是一位出色的軍事家。但是大決戰不僅僅是軍事對抗,還需要政治相結合,戰略來規劃,而項羽這兩點做的都很差,所以最終被打敗。

項羽的失敗不是某一個打敗,而是整個劉邦集團的力量,項羽缺乏利用集團力量的能力,而劉邦恰恰很會利用集體的力量,所以項羽最終失敗。


帝國烽火


大家好,我是“看歷史成敗品百味人生”,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這個問題是“項羽真的無謀麼”?答案是否定的。

為什麼這麼說呢?我是從這麼幾點考慮的:

首先,最顯淺易懂的道理就是項羽是楚國聯軍的大將軍,曾經有號稱四十萬的大軍駐紮霸上,自稱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諸侯,莫敢不從。對於我這種十八個人恐怕都管不好的人來說這樣的人物會無謀嗎?

其次,我們讀《資治通鑑》、《史記》、《後漢書》等歷史著作就會發現一個事實,那就是能在兩千多年來留下名字的都是當時社會上的絕對佼佼者,更別說是傳頌至今還經久不衰的。史書上記載的無論是文臣還是武將,他們做的每一件事、說的每一句話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都有著特定的有利於自己的複雜動機。如劉邦在彭城戰役中偷襲項羽的大後方彭城後,項羽親率三萬騎兵隊伍反手就攻破了劉邦的五十六萬大軍,成為古代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霸王真乃有勇有謀也。

最後,我們站在歷史公正的角度用歷史的辯證法來看待楚王項羽。大眾看的歷史記載都是由勝利者書寫,我們自古至今都有“成王敗寇”的傳統,要想從“弱肉強食”叢裡法則中脫穎而出,站在歷史食物鏈的頂端非一般功力是達不到的。

所以說四十萬大軍、十八路諸侯的老大,絕對不是無謀,而是有著豐富的軍事、政治經驗,有著頑強的執行力、判斷力的統帥。我們判斷一個王朝替代另一個王朝是成功還是失敗最主要的方法就是看它是否最大限度的發展生產力、是否能提高人民大眾的生活水平。而不是說誰失敗了誰就無謀,難道我們能說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就是無謀嗎?難道我們能說唐高祖李淵被兒子李世民逼迫退位也是無謀嗎?不是的,不管成功與否,公道自在人心。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

謝謝。


馬行無力


項羽短暫的一生大大小小打了幾十場戰役,可以說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唯一敗仗的就是垓下之戰也是他最後一戰,歷史總是笑到最後的人書寫。

但從史記等記載的項羽事蹟來客觀分析,項羽絕對是有勇有謀,能征善戰的軍事天才,名副其實的“戰神”。

之所以會有項羽有勇無謀“一介莽夫”這種以偏概全的觀點,只不過是他的“勇”太過耀眼蓋過了他的“謀”罷了,項羽有勇無謀的話,早被劉邦這些老油條像三國時期曹操收拾呂布那樣收拾了,就不存在楚漢爭霸這段為後人所談可歌可泣的歷史,也沒有令對手膽顫心驚的西楚霸王這一稱號!

擁有一堆能人異士又善於納諫的劉邦,也不至於幾次擁有絕對優勢卻被項羽以少勝多打得狼狽逃竄,說項羽有勇無謀,那等於變相說項羽最大的對手劉邦是個碌碌之輩!歷史上像劉邦/曹操/朱元璋這樣的梟雄君王很多,但霸王只有一個,那就是——項羽!


週週周樹人


其實也是有蒙的,只是被勇給淹蓋了


四川小林


項羽是“少謀”,而不是“無謀”。這裡的少可以理解成眼光短淺,缺乏長遠的認知。

項羽擊殺宋義。

項梁死後,楚懷王想壓制項氏集團。利用抬高劉邦的地位;提拔宋義為上將軍兩個方式分解項氏實力。最後在鉅鹿大戰前夕,被項羽所識破。項羽詐稱奉懷王之命,斬殺臨陣不前的宋義。利用鉅鹿之戰一舉名揚天下,重新掌握了軍事主動權。

但是,項羽最不應該的是被勝利衝昏了頭腦,在鴻門宴上放走了“示好、示弱”的劉邦。

滎陽拉鋸戰,互有勝負。

四年楚漢之爭,滎陽拉鋸戰佔據了大多數的時間,其中互有勝負。如果項羽真的有勇無謀,不可能和人才濟濟的劉邦較量這麼長時間,還有兩次把劉邦逼入險境。項羽不是無謀,只是沒有下定決心追殺劉邦。也許是沒有看清形勢,不知道他最後、最大的對手只是劉邦一人。

派出武涉,遊說韓信。

在感覺到劉邦真正威脅的時候,項羽回過神來。認識到劉邦是個人物,自己勝仗雖多,但兵力越打越少。劉邦敗仗多,但是兵力越大越多。尤其是龍且死後,項羽終於看清了形勢。楚漢之爭成敗的關鍵在於韓信。項羽不求韓信能跟他聯合一起打劉邦,只要求韓信能保持獨立,不要跟劉邦聯合打自己就已經夠了。事後也能證明:劉邦要跟項羽決戰,韓信和彭越都沒有來。劉邦率軍追擊項羽,結果又被項羽打敗。所以,項羽派出武涉遊說韓信,可惜沒有成功。如果成功,歷史必將改寫。

所以說,我認為項羽不是“無謀”,而是“少謀”。


小劉解讀


我是鑑鏡,我來回答您的問題。古人云:“王不過霸”,這個“霸”就是西楚霸王項羽。

如果項羽真的有勇無謀,就不可能成就其霸業,更不可能創造軍事史上一個又一個的奇蹟!

首先、項羽配合叔父項梁誘殺會稽縣令,然後在援救鉅鹿的過程中先是殺死統帥宋義奪權(這種殺帥奪權沒造成兵變的例子不多,袁崇煥殺毛文龍,後來他的部下大都投敵了),又破釜沉舟打敗王離的長城兵團和章邯的囚徒兵團,就不是一個有勇無謀的人能做出來的。

然後,楚漢爭霸開始後,劉邦帥60萬人攻佔彭城,項羽僅帥3萬人就將劉邦打的抱頭鼠竄,連老爹和老婆都讓項羽給俘虜了。彭城之戰,項羽輕騎急進,避實就虛,繞到劉邦的側翼,打了劉邦一個措手不及,對軍隊的運用簡直就是神乎其技。

然後楚漢滎陽成阜對峙期間,項羽有面對天下群雄三下滎陽,兩破成阜這種神級表現,更不是無謀之人能幹出來的。

項羽是有勇有謀之人,正因為有才,才太自負,不能容人,也聽不進別人的意見,一個范增多次關鍵性建議都沒聽進去,韓信這種大才也只能做個執戟郎,敗亡就不可避免。


鑑鏡


舉一個例子吧

破釜沉舟只是一個小插曲,並不是打贏這場仗的關鍵,項羽渡江而去的時候已經有了把握打贏這仗,前提是士兵不要退縮,不要經歷了一點小挫折就當逃兵,因為當時的其他諸侯起義軍還在對岸‘觀察時局’,所以士兵很有可能會當逃兵坐船返回去再轉投其他起義軍。破釜沉舟剛好解決了這後顧之憂,這麼做只是為了更保險。

以2萬兵力牽制章邯20萬這叫‘謀大於勇’

以3萬兵力全殲王離20萬這叫‘勇大於謀’

以5萬兵力殲滅秦朝40萬這叫‘有勇有謀’

之所以被大家誤認為有勇無謀是因為大家把破釜沉舟看做是致勝的關鍵,而真正的關鍵是在後面的九戰九捷中一點點積累出來的,因為一次的失敗就能出現雪崩式的崩盤。

這裡的主要原因還是被司馬遷為省墨簡字給‘文學化’了。

同樣被‘戲曲化’的還有垓下悲歌那段,項羽放棄那1萬2千士兵,只帶800人突圍,關鍵原因是‘兵少食盡’,糧食已經用光,帶著這麼多人即使成功突圍了,拿什麼東西給他們吃呢?

而戲曲則把罪魁禍首推給了‘四面楚歌’!

最後是個人的一點小感慨,和主題無關。

中國人常常被表象所迷惑,所以我們有很多的娛樂明星,只要有炒作就會有關注。而在外國,娛樂明星被尊敬的稱呼為‘藝人’,而讓他們過份關注的是足球場上和籃球場上一步一腳印一手一動作的‘球星’!還有政壇上辛苦耕耘的人物,你在新聞上經常看到的是某某國某某地又有示威遊行,而在中國只有在歷史書上尚且還讀到一點點。十年前我還在讀書時看到某位高官出入我校,風度翩翩,氣宇軒昂。讓我發誓要成為了和他一樣的人,十年後,我初入社會聽聞他已經落馬。又過了幾年,韓國的總統也落馬了,各地紛紛示威遊行表示要討伐她,而首當其衝身先士卒的就是韓國高校生。沒想到十年前同樣作為高校生的我,沒有為揭露政治黑暗貪汙腐敗出一點微薄之力,卻一心還想要學習和模仿!真是 十年是非兩茫茫,生死都一樣!


八了個八


項羽並非有勇無謀,而是勇過於謀,或者說有勇少謀。如果說項羽只是一介勇夫,那很多事根本解釋不通,司馬遷寫的項羽本紀裡,就有幾件事顯示了他的謀略:

一是殺宋義,奪兵權,沒有引起士兵譁變;

二是鉅鹿之戰、彭城大戰的出色指揮,都是以少打多,以弱勝強;

三是分封諸侯,讓天下回歸安定。

如果說項羽沒有謀略的話,以上這些事光靠勇武是搞不定的。俗話說,強中自有強中手,一山更比一山高,如果論排兵佈陣和軍事韜略,從幾次戰爭結果看,項羽不是韓信的對手,但也不能因為項羽最後兵敗自殺就說他有勇無謀。歷史上的確記載項羽是以個人武力出眾而聞名的武將,也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以致讓很多人誤以為項羽失敗是因為有勇無謀造成的,其實戰爭的結果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你能說劉邦比項羽更會用兵麼,更有謀略麼,如果讓劉邦打“鉅鹿之戰”他能贏麼,我看未見得,但是我們得承認,劉邦會比項羽用人,而且劉邦很有自知之明,劉邦在打敗項羽的慶功宴上興奮地說:“運籌帷幄,我不如張良;決勝於千里之外,我不如韓信;籌集糧草銀,我不如蕭何。”就是一個“什麼都不如別人”的劉邦成為最終的勝利者。所以我只能說是項羽勇武的名聲太過“路人皆知”以至於人們忽略了他的謀略。


梧桐樹縱談文史


項羽真的是有勇無謀嗎?為何會輸給劉邦?

老朽說事

2018-03-15

關注

一是性格決定命運,二是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項羽是英雄嗎?項羽力能扛鼎,作戰英勇無敵,攻必克,戰必勝,打了五十多場仗,從未敗過,衝鋒陷陣,無人能及,當然夠得上英雄標準。這樣一個人物怎麼會敗給劉邦呢?讓人覺得不可思議。但冷靜的分析一下,項羽失敗是有道理的。將不在勇而在謀,項羽不是帥才,如果他是某人的手下,必是一代名將。然而項羽的身份是領袖,需要的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

初期打開局面時需要項羽上陣廝殺,匹夫之勇是起作用的,這時項羽也很成功,但取得了一定的物質基礎,成為一方勢力的主帥後,個人攻城掠寨的作用降低了,更需要的是政治眼光,政治戰略,挖掘人才,使用人才,制定一個符合時局進取規劃,找到那些堪當重任的人物並用好他。這方面項羽可以說做的一塌糊塗。入咸陽殺子嬰,燒阿房宮,坑降卒,屠城,政治何其短視,韓信,英布原來都是項羽部下,卻不能用,轉而投入劉邦麾下,只剩一個謀士范增,卻認識不到范增的高明之處,不信任,范增告老還鄉後,最後剩的孤家寡人,不失敗才怪。

項羽之所以這麼做,是由其性格決定的。項羽一是有婦人之仁,兒女情長。鴻門宴不殺劉邦,不殺項伯,霸王別姬都說明項羽是個有感情的人,一個普通人這樣沒什麼,作為爭天下的領袖,就是個致命弱點。二是想當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心胸卻不大。入咸陽後,天下未定,這時項羽應表現出度量,聚攏人心人望,以天下為重,個人恩怨放到一邊。項羽卻從完全倒過來了,導致田榮等反叛,客觀上幫了劉邦大忙。

而劉邦得到天下,不是他能力有多突出,一個是劉邦心狠手辣,什麼下三濫的手段都用,是個流氓。劉邦為了逃命三次把兒女推下車,足見其心之狠,在盟約簽訂之日去猛攻項羽老巢,明修棧道,暗度陳倉,失信毀約的例子比比皆是。另一個是對手犯了太多致命錯誤成全了他。項羽有好幾次能殺掉劉邦的機會,都是項羽自己犯錯沒殺。劉邦的對手如果是一個稍稍有點政治頭腦的人,劉邦早就不存在了。比如劉邦在沛縣時,好酒及色,入咸陽居然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如果項羽有政治眼光,就應引起注意,劉邦不要酒色,要什麼?當然是天下,而且這時殺掉劉邦對項羽來說並不難。這個道理項羽都不懂,失敗也沒辦法。

在整個滅秦和楚漢相爭的戰爭中,沒有一座城池是劉邦攻下來的,沒有一個計謀是劉邦出的,沒有一場戰爭是劉邦指揮的,劉邦的本事只有一句話,為之奈何? 這樣一個人,卻得到天下,是性格決定命運的真實例子。也不得感嘆世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的好運氣。


一名維修電梯工


項羽無謀?誰說的,那“鉅鹿之戰”誰滅的秦軍兩大主力軍?“西楚霸王”那是能吹出來的嗎?


項羽敗給了劉邦,那也是沒為法的事。天無二日,這是鐵定的事。然,能和劉邦爭天下的人,也只有項羽。

如果項羽真的無謀,怎麼敢殺宋義自立為帥?如果項羽真的無謀,怎麼會有那麼多人贊他“不肯過江東”?為他烏江自刎扼腕嘆息?


只能說項羽這個貴族少爺,在政治上,頭腦少了一根弦,沒玩過布衣混混劉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