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常勝將軍,劉邦屢戰屢敗!只贏一次扭轉乾坤!為何?你怎麼看?

為了111986587


我認為項羽本身不適合做王,他若是為將則是綽綽有餘的。而劉邦屢戰屢敗,說明他的軍事才能確實不咋地,但他知人善任,手下有漢初三傑,陳平周勃曹參樊噲等,人才濟濟,虛心納諫,蕭何舉薦名不見經傳的韓信為帥,欣然接受,最後垓下之戰大破項羽;入咸陽後,貪圖享樂,樊噲勸其收斂,防備項羽,也是虛心採納;即便是戰勝項羽後,無論是陸賈的“安可馬上治天下”之論,還是張良勸其先封雍齒為侯的建議,都能虛心接受。如此看來,奪取天下,戰勝項羽也就不足為奇了。

反觀項羽,手下龍且季布英布都有萬夫不擋之勇,謀士范增眼光毒辣,僅鴻門宴一事,誅殺劉邦一旦功成,何來垓下之敗。然項王空有勇力不通謀略,有一范增且不用,對待下屬關心備至,卻吝嗇官印,可謂婦人之仁。對待百姓,屠城甚眾,火燒阿房宮,誅秦王之嬰,使關中父老恨之懼之。倆者相比,成敗可謂必然。




天之驕子曦


楚漢之爭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地位太重要了,對項羽和劉邦的評價也是兩千多年來一直不曾終斷的。給項羽更多的是惋惜,給劉邦是無盡的讚歎,但無論成敗,他們都是幾千年難出的傑出人物。項羽神武,每戰必勝,是千年不出的豪傑,而劉邦與項羽交戰每戰必敗,最後卻一戰亡項羽,開創漢室基業,最主要的是以下這些原因:

漢高祖 劉邦

一、歷史不斷的證明,打江山,坐江山就是政治,軍事,經濟和人才這幾點最關鍵的因素,誰抓住了誰就可穩坐江山。劉邦首先在政治謀略上就超過了項羽,這主要表現在劉邦一入咸陽就廢除秦朝嚴刑峻法,苛捐雜稅,“約法三章”,予民生息,這一下就爭取了天下的民心,而項羽攻城後濫殺無辜,坑殺降兵,百姓視其為暴君,從一開始就在政治上輸給了劉邦。

二、爭天下最重要的就是人才之戰,項羽為人霸氣,忠言逆耳,連唯一的人才范增的計謀也不肯聽,一意孤行,最終導致眾叛親離,無將可用,為後面的失敗埋下了隱患。而劉邦就不同了,他計謀有張良,後勤有蕭何,帶兵有韓信,猛將樊噲等等不計其數。更難能可貴的是劉邦善於聽言納諫,將帥同心,有“漢三傑”的輔佐得天是必然的。

三、在軍事上雖說劉邦總是讓項羽打敗,在“濉水之戰”中項羽以三萬兵力打敗了劉邦號稱六十萬的諸侯聯軍,劉邦可以說是全軍覆沒,連妻兒老小都讓項羽抓走了。可這些戰鬥並沒有傷到劉邦的根本力量,他有關中的糧倉,還有韓信率領的軍隊,項羽充其量只是打了個擊潰戰,不是殲滅戰。

劉邦在垓下之圍中是和項羽的總決戰,也是一場殲滅戰,這一戰徹底的殲滅了項羽的有生力量,就算項羽過了烏江到江東,最終也會滅亡的。

綜上所述,我們可看出楚漢之爭就是一場人才之戰,政治,人才和軍事上的決定性勝利才是劉邦最終勝出的主因,由其識人用人是劉邦打敗項羽的根本原因。


權自在


因為劉邦善用人有心計,獵手項羽身邊的人,給予利益捨身劉邦出力,致使劉邦人多勢重嬴一次勝萬次。

因為有項羽;劉邦兩人優缺點對比一下可以看出兩人的特點了。

項羽優點:1.膽氣十足,用情專一的人 ,勇武過人,貴族和英雄。2.講求名譽和氣節,寧死不屈。

缺點:1.自滿。2.暴烈。3.優柔寡斷。 4.多疑。

劉邦優點:一﹑ 堅定 堅持不懈 ——追求理想 不惜犧牲一切。 二﹑耐挫越戳越勇——面對失敗毫無退卻之心。三﹑能忍 能屈能伸 ——條件成熟時再行下手不遲。四﹑ 虛心納諫 聽勸 —決斷之時能聽得進不同意見。五﹑善變——隨時都能改變自己的注意。六、敢為 敢幹敢想 ——為了天下可以全然不顧。

缺點:無賴和流氓,貪圖富貴,吃喝享樂,打敗秦之後,想長住秦的宮殿享受美酒,美女,而樂不思蜀,興有張良等人以理想勸。功成名就,劉邦不喜勞作,確有遊手好閒的無賴之嫌漢。脾氣暴躁,不聽勸告(只聽張良一個人的)。

以上歷史資料顯示項羽為人有些自傲,因為是貴族難免有貴族氣息,處事為人過於英雄氣概了,這也影響到身邊的同黨不滿意項羽,雖然說用情專一,但話語傷人形成習慣沒感覺,遇事和說話中氣場過於豪氣,都覺得自已是強中手有翁中捉鱉的意識。項羽的性格造就了此局面無法挽回。劉邦則不然,市井的混混出身無所作為,但志向浩大到想當皇帝,但是劉邦的混混性格造就了大哥的習性,為人處事有著罩著身邊兄弟的心裡,自身煉就著敢做敢當的形為,雖然說話沒什麼底氣,但為了當皇帝夢想費盡心機的去拉攏一切對自己有利的人選,獵手敵人的身邊隨從為我獨用,可以說劉邦的普普通通卻辦了大事,說明劉邦雖說缺點無一可取,但優點有些大將勢頭,只贏一次確實扭轉前坤。(圖片Cr瀏覽器)


Eleazarchen


關於劉邦和項羽的戰爭,有以下五個關鍵點值得一提!\r\r(1)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劉邦統領五路諸侯,兵馬五十六萬,向東打下項羽的彭城,項羽只率領三萬精兵回援!項羽率軍從早晨開始,由蕭縣從西打到東,中午時打到彭城,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餘萬。後來,項羽不斷追擊,劉邦只率領幾十個騎兵逃脫,可謂損失慘重!\r\r(2)公元前204年,滎陽議和!劉邦經過彭城大敗之後,來到了滎陽固守,經過蕭何在關中的動員,劉邦慢慢恢復了兵力。然而,此時項羽圍困滎陽,劉邦遭遇糧草危機。於是,劉邦與項羽議和!讓人意外的是,項羽竟然同意了。這一次議和,還導致范增與他不和,告老還鄉而去。\r\r(3)公元前203年,滎陽之戰!項羽攻下滎陽,但劉邦隻身偷偷逃到了成皋。項羽得知後迅速率兵前來攻打,奪下成皋,一路西進。劉邦逃亡鞏縣,派重兵阻擋,項羽才停止前進。後來,由於英布反叛,加上手下大將龍且被韓信殺死,大將曹咎不聽勸告,導致戰局崩壞,原本攻打彭越的項羽,不得不回援!\r\r(4)公元前203年,鴻溝和議!這時,劉邦軍正於滎陽東圍攻鍾離眜,聽到項羽回來了,非常害怕,全部退走。然而,此時項羽雖然百戰百勝,但他卻是腹背受敵,又糧草不繼。於是,劉邦和項羽鴻溝議和: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r\r(5)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鴻溝議和之後,項羽引兵東歸,然而劉邦卻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想要把項羽一舉消滅。開始,由於韓信和彭越沒有一起追擊,導致項羽引兵反擊劉邦,再次大破漢軍!此後,劉邦一番利誘之下,韓信和彭越大軍到來,就有了後來的垓下之戰和烏江自刎!\r\r從上面五點可以看到,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爭,可謂是項羽只敗一次,劉邦只贏一次!那麼,這就讓人納悶了,為何劉邦猶如打不死的小強,而項羽卻越打越弱,一戰失敗全盤皆輸呢?\r\r第一,群英屠龍!大家可以看到,劉邦不停的拉攏盟友,項羽卻不停的失去盟友,於是變成項羽一方對抗全天下。雖然項羽勇猛無敵,但也架不住劉邦人多勢眾,群蟻啃大象!其實,韓信、彭越等大將,如果項羽以利誘之,不排除他們會站在項羽這一邊!所以,劉邦越打越強,項羽越打越弱!\r\r第二,領導無方!項羽自身能力超強,但領導卻不行,導致英布反叛等,對戰局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換一句話說,如果英布等人不反叛,劉邦機會非常小!那麼,英布等人為何要反叛,范增為何要回鄉?顯然,這是項羽自身的性格缺陷!劉邦誘惑英布,離間范增之類,都直接導致項羽實力削弱,增強了劉邦實力!\r\r第三,後方不穩!大家不妨想想看,劉邦佔據四川和關中,後方非常穩定。而且,還有蕭何這樣的奇才,幫助劉邦打理後方事務。相反,項羽呢?地處彭城這樣的四戰之地,又沒有什麼能人管理後勤!兩相對比之下,項羽一旦遭遇失敗,就很難回本,就猶如後來的李自成!\r\r所以,除非項羽一直勝利,打的天下人都服氣了,“掃除了一切害人蟲”。否則,只要一次失敗,那麼就很難翻本!以筆者看來,項羽最關鍵的失敗,就是不會拉攏盟友,將敵人轉化為盟友,讓自己人變得更忠心,與一幫人結成利益同盟(劉邦深諳此道)。如果項羽稍微做一點拉攏,劉邦幾乎沒什麼機會!


我們以史為師


這是一個複雜的問題,巧羽屢屢得勝,垓下一戰是他的滑鐵盧。首先,項羽是一個志大才疏的人,他背棄大義,自己的誓言,殺楚義帝,毀了自己的招牌,稱霸關主,把劉幫放逐到蜀地去,背棄了自己的諾言,殺秦三世,焚阿房,暴露自已的殘忍。然而,鴻門宴又放走劉邦,顯示猶柔寡斷。但他從來沒有想消滅劉邦,只想著分界而治,在用人上他不珍惜自己的擁有,也分不清誰是精英,把韓信,陳平,連跟隨項梁起事的鐵桿哥們英布都踹到對立面去了,一個最有用,最可信的范增也被趕走。他又極好面子,無顏再見關東父老。

劉邦則不然,毅力堅強,屢敗屢戰,決心一統天下。劉邦能屈能伸,約法三章,取締秦暴政,封秦庫,離秦宮,收了關中人心。任賢用能,任韓信於微賤,把項羽的部屬精英全攬到身邊,陳平,彭越,英布李左車等等,蕭何籌糧於後,張良運籌於前,關鍵時刻又能放手,封韓信為齊王,雖是權宜之計,他果斷做了。

這諸多方面恰恰是項羽做不到的。


北社野老


我來說點個人看法,我並沒有覺得劉邦只贏一次就翻盤,劉邦的優勢在逐步累積,項羽恰恰相反,一把好牌逐漸打壞。

劉邦這個人講義氣、交朋友,他自己都說過運籌帷幄、統帥大軍、後勤保障不如張良、韓信、蕭何這些人,他沒才能,但他能聚集人,連敵方陣營的項伯都拉攏過來,加上還有很多其他的良才,說明這人是知人善任,起碼有自知之明,懂得聽人勸。

反觀項羽,鴻門宴後關中大封十八王,分散自己實力,又大火燒咸陽,殺秦國降將子嬰和義帝楚懷王,雖然沒人敢反對,但每一步錯棋就會加劇局面的崩壞。隨手手下韓信、陳平這些有才之人跑到劉邦那,明顯自己降低戰力,對方加戰力,一來一去雙方差距逐漸縮小。比如陳平設計逼死范增,削鍾麗昧兵權,項伯腳踏兩隻船做內應,這還打啥,沒打都先輸一半。

再說打仗,韓信統帥全軍,趁關中無人,暗度陳倉一舉拿下關中之地,佔盡了地形之利,然後兵出函谷關,拿下洛陽,與齊趙合擊項羽,大軍進至彭城。這是打了好的開局。

可惜劉邦不懂軍事,被回防的項羽一戰擊潰,可韓信牛啊,趕緊馳援佈防滎陽一帶,成功阻擊,連續重創項羽,第一回合僵持住了,但至少劉邦從巴蜀出來穩住了。

雖然穩住了,劉邦的盟友覺得項羽還是能贏,就反叛倒戈了,但韓信牛啊,前後夾擊魏王豹、背水一戰擒趙王歇,一萬人打二十萬都贏了,燕地也望風而降。

不過劉邦還是渣,固守滎陽被項羽斷了糧,棄了守軍連夜逃跑。韓信又緊急馳援,把大軍交給劉邦,讓劉邦別怕,帶著主力增援滎陽。自己帶著收編的降軍平定齊地,又打了二十萬項羽的部隊,又贏了,此時由於戰況膠著,雙方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第二回合勝利的天平已經開始倒向劉邦了。

項羽是退軍了,可劉邦沒有,反而尾隨追擊,不過項羽回軍又把劉邦幹趴下了,還困在固陵不敢動。可韓信又趕來了,統帥三十萬軍隊,正面避開,兩翼合圍,一口氣把項羽圍住了,就是大家都知道垓下之戰。第三回明顯已經打到地方水晶塔了。

最後項羽兵敗,逃到烏江自刎。不過話說回來,要是項羽過烏江,後面事還不知道什麼變數,因為當時韓信要求立他為假齊王時,劉邦是有猜忌的,加上韓信不夠謙虛,軍事才能出眾,對劉邦來說不擔心才怪。當然,按項羽自恃武力、不動學習、獨斷專行、不聽人勸、全靠暴力的情況看,變數的概率很小,只要劉邦不傻到先殺了韓信。


超級小浣熊


翻開楚漢爭霸的歷史,就會發現詭異的一幕,即:項羽只敗一次,劉邦只贏一次!

然而,結局讓人唏噓,項羽贏了無數次,卻抵不過一次失敗,烏江自刎做了一個悲情英雄!相反,劉邦輸了無數次,卻一卷遮百醜,一戰定乾坤!需要說明的是,這裡指的項羽只敗一次,是項羽親自指揮的大型戰爭!

關於劉邦和項羽的戰爭,有以下五個關鍵點值得一提!

(1)公元前205年,彭城之戰!劉邦統領五路諸侯,兵馬五十六萬,向東打下項羽的彭城,項羽只率領三萬精兵回援!項羽率軍從早晨開始,由蕭縣從西打到東,中午時打到彭城,大破劉邦軍,殺死漢兵十餘萬。後來,項羽不斷追擊,劉邦只率領幾十個騎兵逃脫,可謂損失慘重!

(2)公元前204年,滎陽議和!劉邦經過彭城大敗之後,來到了滎陽固守,經過蕭何在關中的動員,劉邦慢慢恢復了兵力。然而,此時項羽圍困滎陽,劉邦遭遇糧草危機。於是,劉邦與項羽議和!讓人意外的是,項羽竟然同意了。這一次議和,還導致范增與他不和,告老還鄉而去。

(3)公元前203年,滎陽之戰!項羽攻下滎陽,但劉邦隻身偷偷逃到了成皋。項羽得知後迅速率兵前來攻打,奪下成皋,一路西進。劉邦逃亡鞏縣,派重兵阻擋,項羽才停止前進。後來,由於英布反叛,加上手下大將龍且被韓信殺死,大將曹咎不聽勸告,導致戰局崩壞,原本攻打彭越的項羽,不得不回援!

(4)公元前203年,鴻溝和議!這時,劉邦軍正於滎陽東圍攻鍾離眜,聽到項羽回來了,非常害怕,全部退走。然而,此時項羽雖然百戰百勝,但他卻是腹背受敵,又糧草不繼。於是,劉邦和項羽鴻溝議和: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

(5)公元前202年,垓下之戰!鴻溝議和之後,項羽引兵東歸,然而劉邦卻突然撕毀盟約,追擊項羽,想要把項羽一舉消滅。開始,由於韓信和彭越沒有一起追擊,導致項羽引兵反擊劉邦,再次大破漢軍!此後,劉邦一番利誘之下,韓信和彭越大軍到來,就有了後來的垓下之戰和烏江自刎!

從上面五點可以看到,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戰爭,可謂是項羽只敗一次,劉邦只贏一次!那麼,這就讓人納悶了,為何劉邦猶如打不死的小強,而項羽卻越打越弱,一戰失敗全盤皆輸呢?

第一,群英屠龍!大家可以看到,劉邦不停的拉攏盟友,項羽卻不停的失去盟友,於是變成項羽一方對抗全天下。雖然項羽勇猛無敵,但也架不住劉邦人多勢眾,群蟻啃大象!其實,韓信、彭越等大將,如果項羽以利誘之,不排除他們會站在項羽這一邊!所以,劉邦越打越強,項羽越打越弱!

第二,領導無方!項羽自身能力超強,但領導卻不行,導致英布反叛等,對戰局造成了巨大的影響。換一句話說,如果英布等人不反叛,劉邦機會非常小!那麼,英布等人為何要反叛,范增為何要回鄉?顯然,這是項羽自身的性格缺陷!劉邦誘惑英布,離間范增之類,都直接導致項羽實力削弱,增強了劉邦實力!

第三,後方不穩!大家不妨想想看,劉邦佔據四川和關中,後方非常穩定。而且,還有蕭何這樣的奇才,幫助劉邦打理後方事務。相反,項羽呢?地處彭城這樣的四戰之地,又沒有什麼能人管理後勤!兩相對比之下,項羽一旦遭遇失敗,就很難回本,就猶如後來的李自成!

所以,除非項羽一直勝利,打的天下人都服氣了,“掃除了一切害人蟲”。否則,只要一次失敗,那麼就很難翻本!以筆者看來,項羽最關鍵的失敗,就是不會拉攏盟友,將敵人轉化為盟友,讓自己人變得更忠心,與一幫人結成利益同盟(劉邦深諳此道)。如果項羽稍微做一點拉攏,劉邦幾乎沒什麼機會!


賈大智


我覺得看問題不能看表面,劉邦雖然屢敗,但敗後仍然能戰,說明在進步,劣勢在扭轉,團隊在進步。項羽雖常勝,但愈敗愈弱,直到再也輸不起。說明在走下坡路,團隊在瓦解崩潰。壓死駱駝的不是最後那根稻草,所以不能只盯著最後那次。


聖谷凡心


項羽雖然是常勝將軍,但他的格局不夠。從他自封為西楚霸王就可得知。他只想偏安一隅,不想雄霸天下。更為致命的是他不善於整合各方勢力為己用。

而劉邦則恰恰相反,極其善於整合各方勢力。而且一方面自己正面耗住項羽,一方面派韓信掃平各路諸侯,最後與韓信合兵,形成對項羽的絕對優勢。

項羽贏在軍事上,卻輸在了政治上。那麼政治是什麼呢?說白了,政治就是人心。

當然韓信的選擇也是決定歷史走向的決定性因素。韓信為齊王后,手下曾力勸他三分天下,但是韓信沒有采納。否則歷史必將被改寫,項羽和韓信的命運也將就此改寫。


新海趣


一、項羽失敗的原因

原因一,項羽的兵被稱為有"四十萬精兵",但真正屬於自己的親兵的卻只佔有不到五分之一,在這種情況下,軍隊的掌控能力不能完全把握著,對於一個大將軍,一個領導人無疑是一種威脅。

原因二,項羽是個頑固的習武之人,缺乏謀略和視野,不具備政治家。你可能會說,項羽是個習武之人為什麼會造成他的失敗呢?的確,項羽是個所向披靡的英雄,但是他只會武功,其他方面的鬥爭卻處於弱勢地位。他是去和劉邦爭天下,爭皇位的人,試問一個只知道用武力解決問題的人,如何去爭天下,爭皇位?他如何去靠取武力來了解民心所向,從而得到民心?打仗,項羽確實是一個高手,但是這天下,還非得是一個文武雙全,用得計謀之人才能久坐。

原因三,民心。上面說到了,項羽只會武力得不到民心,為什麼呢?舉例來說吧,項羽在起義中多次採用的是屠城的方式,那麼多無辜的秦國子民究竟犯了什麼罪,竟然惹來如此殺身之禍!如此得到的土地,得到的不過是一座城池,一座城池的建築,人民如何去愛戴他,推舉他?從他火燒阿房宮也可以看出,他根本得不到民心,項羽想要的東西只是靠古老笨拙又殘忍的方式得來的,這和秦二世的暴政又有什麼分別呢?我相信當時的秦國子民也是這麼想的。

原因四,不聽諫言。有古文為據:韓生說項羽曰:“關中阻山帶河,四塞之地,地肥饒,可都以霸。”項羽見秦宮室皆已燒殘破,又心思東歸,曰:“富貴不歸故鄉,如衣繡夜行,誰知之者!”韓生退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項羽聞之,烹韓生。也就是說,項羽在屠殺咸陽城的時候不僅殺死了秦二世,還做了很多喪盡天良的壞事,讓百姓們對他很失望,韓生就來勸項羽,項羽不聽,韓生感嘆道:"都說這楚人就像是帶著帽子的猴子一樣,原來真是如此啊!"項羽一聽不高興馬上就殺了韓生。對於不聽諫言的領導者,人們往往是不信任的,有人願意站出來勸諫領導者是一件勇敢的事情,但是領導者不聽取,到最後沒人願意站出來說真話,每個臣子說的都是一些阿諛奉承的話,那麼這個組織離失敗也不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