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現在最火本科專業是什麼嗎?學還是不學,這是個問題

你知道現在最火本科專業是什麼嗎?學還是不學,這是個問題


選一所好學校,學一門熱門專業,畢業後進一家大公司,大致是準大學生期待的成長三部曲。


那麼,眼下最熱門的專業是什麼呢?日前,教育部公佈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新增最多的專業叫人工智能


這並不出人意料,隨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高速發展,各大高校也紛紛上馬相關專業,甚至願意為此設立一個獨立學院。


最火本科專業來了,畢業生還會就業難嗎?


熱門


日前,教育部印發通知,公佈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2019年度我國各高校新增1853個專業。


統計結果顯示,有180所高校新增了人工智能專業,是今年備案專業中新增最多的專業


去年,教育部發布2018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共有35所高校獲首批人工智能新專業建設資格


去年35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專業,今年猛增到180所高校,兩年新增這一專業的高校達到215所。人工智能的火爆程度,不言而喻。


此外,與人工智能相關的專業也是“爆款”。去年有203所高校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專業,今年仍有138所新增,智能製造工程、機器人工程、大數據管理與應用等也新增速度驚人。


值得關注的是,相比人工智能專業建設,不少高校更願意設立獨立學院,即人工智能學院


去年,清華、北大搶灘人工智能,啟動本科招生。以人文見長的人大、北師大,也成立人工智能學院,開展本科人才培養。不無幽默地說,沒有人工智能學院,都不好意思稱大學。


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9年1月底,設立獨立人工智能學院的高校達到了38所,距離《人工智能行動計劃》設定的“2020年建設50家人工智能學院、研究院或交叉研究中心”目標漸趨漸近。


要知道,如果將時間往前推幾年,大學在人工智能領域的佈局還幾乎是個空白


根據2012年《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在506種本科專業中,僅僅有4個專業涉及智能。十年間,每年新設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院校數基本也就在兩三所左右。


土壤


人工智能專業的大熱,可以從高校發展、行業變遷、企業需求三方面管窺基本面貌。


高校成立人工智能學院、設立AI本科專業背後,是2018年4月2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新行動計劃》,行動計劃制定了從2020年到2025年再到2030年的“三步走”規劃


規劃提出,到2020年也就是今年,要基本完成適應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校科技創新體系和學科體系的優化佈局。


在行業層面,日前科技部批准最新國家試驗區,為人工智能再添四把火。


3月9日,科技部網站公佈四個函,支持濟南、成都、西安、重慶四地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至此,獲科技部支持建設的試驗區已增至11個。


從地區上看,山東省新增人工智能專業高校數量多達14所,也是新增此專業高校數量最多的地區。四川省、陝西省新增人工智能專業的高校數量也較多,分別為10所和9所。另外,重慶市也有4所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專業。


在企業層面,人工智能人才高度稀缺,工信部教育考試中心副主任周明曾在2016年向媒體透露,中國人工智能人才缺口超過500萬人。


人才稀缺,“錢途”向好,GMIC北京2018大會發布的《AI人才競爭力報告》顯示,AI平均年薪約33萬,穩超互聯網行業水平


AI人才不僅薪水高,而且就業好,麥可思《2019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顯示,2019年本科就業綠牌專業(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基本與AI相關。


疑慮


值得注意的是,高校一窩蜂舉辦的專業,不見得就是熱門專業。


觀察那些很多高校爭相舉辦的專業,由於人才培養超過了社會需求,轉而就變成了冷門專業。近年來撤銷最多的專業,不少都曾熱門過


今年高校新增了1853個專業,也撤銷了367個專業。撤銷數量最多的專業,包括公共事業管理、市場營銷、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生物技術、文化產業管理等,撤銷高校數量都超過了5個。


一窩蜂上馬的專業,過幾年成為過剩專業,學生、家長擔憂這會不會在人工智能上重現。升學規劃專家梁挺福告訴中國新聞週刊,這個問題在人工智能上也不會例外


人工智能專業涉及數學、計算機、電氣、機械,這就要求開設的高校在這四方面,具有優質的師資力量以及核心的硬件設施。


不過,在新增人工智能專業高校名單中,梁挺福發現,不少高校是偏向於文科類的院校,還有一些是師範類院校,甚至很多還是原先很一般的地方性的二三本院校。


師資力量和硬件設施都不匹配,人工智能專業的教學和培養是會存在問題的。再加上短時間內高校紛紛上馬專業,註定教師和實驗室存在跟不上的情況”,梁挺福說。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指出,追逐熱門,一窩蜂舉辦某一專業的問題,是我國高校的老問題了。對於這麼多高校新增人工智能專業,有必要理性看待。


如果高校是為了追逐熱點,圍繞新專業概念進行材料包裝,就推出新增專業,這樣新增的專業是難以保障質量和辦出特色的。很顯然,如此設置新專業,今後有一批這一專業的畢業生,就可能遭遇專業變冷的困境。


梁挺福告訴中國新聞週刊,一旦人才培養和社會需求脫節,畢業生照樣會遇到就業難的問題


特別是對那些一般的二三本院校生,學校在辦學過程中沒有傳統的優勢學科作為人工智能專業的有效補充,儘管這些學生畢業時頭頂人工智能的帽子,並不等於他們學到了真本事,社會大浪淘沙,依然會導致一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當然,梁挺福認為就業問題應該一分為二去看。在中國製造2025發展戰略的大背景下,加之中國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和龐大的人才儲備,傳統的工科強校畢業生是供不應求的


從個人的發展來說,一定要著重去看自己到底適不適合就讀這個專業,報考的院校是否具備師資和軟硬件設施,“家長和考生需要理性地去分析,這一點至關重要”,梁挺福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