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黃渤海分界線

說說黃渤海分界線

遼東半島最南端的老鐵山

說說黃渤海分界線

峭壁聳立,山勢險峻

說說黃渤海分界線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

說說黃渤海分界線

山上俯瞰黃渤海分界線

說說黃渤海分界線

海濱遙望黃渤海分界線

說說黃渤海分界線

北京體育大學教師張健從這裡開始了橫渡渤海的壯舉

旅順老鐵山——位於遼東半島最南端,這裡有百年的燈塔,有傳奇的故事,有自然的奇觀,是登山觀海的理想勝地。

從岸邊向前方海面望去,只見海水一半湛藍,一半渾黃,那就是神奇的黃渤海分界線。

那麼,哪邊是黃海?哪邊是渤海呢?

黃色的應該是黃海吧——很多人的直覺都是這樣認為的。

可是從方位上看,又似乎不對。

為了確定判斷是否準確,朋友打開了手機中的指南針,這一看,還真是令人詫異。

根據指南針的指示,黃色的一邊在西南方向,那就應該是渤海了。再看看遠方房屋的朝向,似乎指南針的指示沒錯,這是怎麼回事?

其實大家都被黃海的名頭給矇蔽了。

先說渤海,由於黃河入海口在渤海,黃河攜帶的大量黃褐色泥沙,加上週圍其它河流的影響,自然就造成海水渾黃。

那麼黃海的名稱又是如何來的呢?其實還是跟黃河有關,但說來話長。

黃河泥沙量大,水患頻發,有“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之說。

最早記錄黃河河道的歷史文獻是《尚書.禹貢》,那時入海口就在渤海。此後一千多年間,儘管黃河多次改道,但入海口基本都在渤海。

當歷史進入兩宋之交的1128年,畏金如虎、膽小如鼠的東京守將杜充,為了阻擋金兵鐵蹄南下,掘開了滑州黃河大堤,造成黃河改道,南入黃海。

可惜杜充的決堤,並沒有擋住金人的鐵蹄,反而淹死數十萬百姓,製造了近千萬難民,將繁華富庶的兩淮地區毀於一旦。

到了1194年,在金人的統治下,由於缺乏治理,黃河再次決口,並南下侵奪了淮河河道入海,即奪淮入海。

這一狀況維持了七百多年,直到1855年清朝咸豐年間,黃河再次改道,才流入渤海。

黃河奪淮入海的影響有多大呢?在江蘇省北部有一條由北到南長達290公里的范公堤,它是在北宋名臣范仲淹的首倡下,為了束水防潮,沿海岸線修建的。如今這條范公堤距海岸線五六十公里,早已廢棄。也就是說在這七百多年間,海岸線外推了五六十公里,造陸面積上萬平方公里。奪淮入海結束後,這部分海岸線就趨於穩定了,有些地方甚至出現陸地萎縮,不得不修堤護陸,可見海潮的影響有多大。

黃河入黃海,帶去大量泥沙,這些泥沙在洋流的作用下,使得沿岸近海的海水呈淡黃色,於是就有了黃水洋乃至黃海的名頭。

自1855年起,黃河基本都是北流入渤海,最近的一次改道是在抗戰期間,蔣介石為了阻止日軍西侵、南下,於1938年炸燬鄭州花園口大堤,導致黃河南流入黃海,但1947年修復大堤後,黃河就恢復了北流故道。

黃河持續的泥沙注入,造就了渤海的渾黃,而與渤海相鄰的黃海北部,由於遠離黃河泥沙淤積地帶,海水就成了湛藍色。這樣就造就了黃渤海分界線這一自然奇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