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縣域醫院急需補足的9個“清單”

記者:萬笑笑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讓醫院成為第一戰場,尤其是廣大的縣域醫院:從一開始的措手不及到防控有序,再到疫情後的復工復產,過程中充滿機遇和挑戰。在後疫情時代,縣域醫院管理者紛紛根據此次疫情考驗暴露出的不足,進行補短板。《健康縣域傳媒》對此進行了彙總:

后疫情时代,县域医院急需补足的9个“清单”

1

負壓救護車

經過此次新冠疫情,很多縣醫院通過當地政府投入添置了第一輛負壓救護車。“縣醫院配置負壓救護車還是在經歷2003年‘非典’之後。有的地方是統一購置,有的地方按地區配置,整個地級市僅有一輛。”有縣級醫院院長向《健康縣域傳媒》記者介紹,負壓救護車主要用於危重病人和傳染病等特殊疾病的搶救,車內有獨立的負壓系統,保證開起後車裡的空氣單向循環,經過消毒過濾後排出去。一般情況下,縣醫院不會有短期接診轉運大量危重患者、高危傳染病患者的情況,所以也不會儲備很多此類高配置負壓救護車。 據瞭解,配備一輛負壓救護車需要花費六十萬元左右。再加上使用頻率不高,因此很多縣醫院之前沒有配置。經過此次疫情之後,很多地方通過政府投入為縣醫院補齊了這一短板。點贊!

2

負壓病房

2020年2月4日,為了收治新冠肺炎患者,僅10天時間,武漢火神山醫院拔地而起,堪稱中國奇蹟。4天后,武漢雷神山醫院也正式交付使用。兩所為抗擊疫情的“臨時醫院”均採用裝配式結構進行搭建,擁有各項必備的醫療、生活設施。其中作為長期容納病患的“負壓病房”走進了大眾的視野。 負壓病房主要收治重症不明感染和呼吸道傳染病的患者,同負壓救護車一樣,因為使用頻率低,很多縣醫院都沒有配置。

2020年2月8日,國家衛健委發佈《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應急救治設施設計導則(試行)》(後簡稱《導則》)中給予了詳細的負壓病房改造參考方案。此後,負壓病房也將成為標配。

3

之前,縣醫院對醫院信息化的投入上就非常謹慎,原因是花錢多且成效慢。因此,互聯網醫療的發展也始終是在“牆外”。這次疫情過後,縣醫院對互聯網醫院尤其是線上問診系統的建設勢必會有所投入。但對縣醫院來說,提高互聯網醫院的使用率也是需要長期規劃的。

后疫情时代,县域医院急需补足的9个“清单”

有醫療行業人士建議,縣級醫院主要面對的是基層患者,很多老年患者不會用網上問診的功能,所以網上問診可以只設置基礎功能,但是流程一定要簡便,而且就診卡要能給患者家屬綁定。

在醫院層面,互聯網醫院推行初期對於在網絡門診接診的醫生要給予一定的績效傾斜,但要區分上班時間和休息時間,或者在定位上有一定的技術支持,避免出現門診坐診面對面也要用手機開網絡門診的滑稽現象。

此外,互聯網醫院要抓慢病。疫情過後,線上問診最大的業務群應該還是慢病,需要讓醫院員工有一定的自我宣傳意識,增加自己對接診過患者的粘滯度,可以使用微信群或者公眾號把自己的病人管理起來,也可以通過一些硬件設備與軟件的結合,把病人的血壓血糖等自動推送到簽約的醫生這。

4

感染性疾病科(傳染病區)

3月25日,陝西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陝西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依法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 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的決定》。文件要求,省、市應當建立傳染病專科醫院,縣級應當在綜合醫院設置符合要求的傳染病病區和傳染病門診。新建、改建、擴建醫院應當統籌設置傳染病病區,平時綜合利用、疫時救治專用。

感染性疾病科有之前的傳染病科改名而來。由於發展理念不同,有醫院的感染病科以治療肝病為主,有的醫院在收治傳染性疾病患者的基礎上,與抗生素、公共衛生事業等結合,向“大感染”的方向靠攏。 但也不得不正視,有的縣醫院還沒有感染性疾病科。還有的縣域醫院正在進行新院區建設,已經把感染性疾病樓作為重要一部分考慮在醫院建築中。

5

重症醫學科

在此次赴鄂支援的縣域醫療隊中,重症醫學科醫護成為一支重要的力量。此前,在2016年原國家衛計委公佈的《縣醫院醫療服務能力推薦標準》中,對重症醫學科有明確的20項技術要求。在2018年發佈的《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中,要求完善重症醫學科等一級診療科目。

以安徽省太和縣人民醫院為例,該院重症醫學科成立於2009年,是安徽省較早成立的重症醫學專業科室,擁有一批高素質危重病專業醫護人員,擔負醫院及周邊範圍內各種危重症救治任務,床位27張。 經此一疫,各縣域醫院將把重症醫學科建設和強化提上日程。

后疫情时代,县域医院急需补足的9个“清单”

6

醫院感染管理科,就是平常大家說的院感科,是行政職能部門,主要的還是行政性的工作。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對院內感染進行防控,其中,包括對醫務人員進行防止醫源性感染的培訓、對醫療廢棄物的管理、消毒隔離管理工作、一次性醫療衛生用品的審核及使用後處理等等。 疫情之前,院感科在大部分醫療機構中一直是羸弱的存在。“約定俗成的定位是:診療為先,護理次之,感控輔之。”四川一家縣醫院的院感科主任告訴《健康縣域傳媒》記者, 目前科室3個人,2個是護理專業,1個是預防醫學專業。“通過疫情,我們科室也得到了大家認可,大家覺得在我們院感科的指導下,他們是最安全的,就可以安心工作。” 不少縣域醫院管理者表示,準備為院感科招聘預防醫學或臨床醫學專業的人員。

7

醫學檢驗科

醫學檢驗科屬於平臺學科,2018年國家衛健委發佈的《全面提升縣級醫院綜合能力工作方案(2018-2020年)》中明確提出要夯實平臺專科建設,重點加強病理科、醫學檢驗科(臨床體液、血液,臨床微生物學,臨床化學檢驗,臨床免疫、血清學,分子生物學等專業組)、醫學影像科(X線診斷、CT診斷、磁共振成像診斷、超聲診斷、心電診斷、腦電及腦血流圖診斷等專業組)等學科建設,提升疑難、急危重症疾病診斷、治療能力。

核酸檢測是確診新冠肺炎的重要標準。在後疫情時代,很多縣域醫院的檢驗科也通過不同途徑達到院內進行核酸檢測的能力。因此,重視醫學檢驗科硬件和人才建設,也已經成為很多縣域醫院管理者的規劃。

8

應急能力

醫院作為群眾就醫的公共場所,一旦發生涉及公共衛生、環境安全、醫患衝突等突發事件,常常導致嚴重的後果,且擴散迅速,以致局面無法控制。因此,分析突發事件產生的原因,制定應急預案,積極實施應急處理,是現代醫院管理的重要內容之一。

安徽省太和縣人民醫院院長祝振華說,以後要將提升中層幹部應急處理能力提上幹部培訓日程。“縣級醫院在中層幹部科學管理方面一直處於弱項,應急處理能力在疫情防控中突顯出一定不足,在中層幹部管理培訓中應積極引入應急管理課程內容。”

9

公衛人才

3月26日,廣東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進一步加強我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建設的若干措施》的通知,對廣東省公共衛生人才隊伍體系進行全方位、多領域、多層次完善補強。到2022年底,廣東省將實現省市縣三級公共衛生快速應急響應人才隊伍全覆蓋。

文件還要求,強化綜合醫院臨床醫學人才傳染病防控和公共衛生應急知識培訓,提高前哨預警意識、能力和效率。

無獨有偶,河南省永城市人民醫院院長趙煥東在接受《健康縣域傳媒》記者採訪時表示,今後將加強醫共體內公共衛生人才培訓,加強院感流程培訓和流行病學調查人才的培訓。

The End

本文轉載自其他網站,不代表健康界觀點和立場。如有內容和圖片的著作權異議,請及時聯繫我們(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