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份泛黄的人大代表建议

征文选登 | 那份泛黄的人大代表建议

1980年2月3日,平塘县人大常委会正式设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地方人大设立常委会40周年之际,回顾40年来平塘县人大常委会的履职历程,我首先想起最初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曾经翻看过的一份泛黄的人大代表建议。

透过这份产生于上世纪80年代、已经泛黄的人大代表建议,我仿佛看到了平塘30多万人民尘封已久的回忆。

那是我初到县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工作时候,走进档案室,翻阅整齐陈列的人大代表建议。忽然间,“关于修复摆茹区水利沟渠的建议”吸引了我——

“摆茹区水利沟渠始建于1957年,起点于猫寨村王帽组,终点懂朗村小寨组,全长10多公里,有效灌溉农田面积1000余亩,受益群众800余户。今年雨季,多处山石滑落导致水利沟渠堵塞,加之修建摆茹至西凉公路水利沟渠中断,造成拉所村至懂朗村一线4个村民组群众农田灌溉受到影响,粮食减产,恳请修复该水利沟渠。”

建议的语句朴实无华,却字字透出民生分量。或许因为我是甲茶镇人(原摆茹区懂朗村),我感觉到这份建议与我息息相关。为进一步了解这份建议的原由,我找到了县人大退休的老领导原县第八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第九、十届人大常委会主任莫云芬。

“那个年代相当一部分人大代表是文盲或识字不会写字的粗人.......我自己的文化水平也不高,每次人代会前,要请秘书教我熟读常委会工作报告.....刚才你提到的那份建议,是个连笔都不会拿的文盲代表提的,建议通过找人根据他口述的内容整理而成。经过多年的努力,经县人大常委会多次督办,水利沟渠才得到修复,农田才得到有效灌溉,粮食才得到增产,群众才得到饭吃。”莫云芬告诉我。

在水利局(今水务局)工作退休的舅舅王兴恒告诉我,“我从1984年就管理水利沟渠到2000年,几乎每年都有人大代表提出水利沟渠的建议,当时财政根本没有钱落实代表建议,有时水利局也从牙缝里挤一些资金出来东修修西补补的,勉强解决实际困难......”

这份建议背后的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一名不识字的人大代表为群众呼吁修复水利沟渠,短短几行文字的建议几经周折才请人代笔写好。

透过这份建议,我看到了我们国家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大代表的文化素养不断提高。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平塘教育事业与国家教育事业一道前进。今天,平塘县600余名省、州、县、镇(乡)四级人大代表,具备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共218人,中专(高中)学历的共212人。同时,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学习培训,每年都多形式组织代表参加学习培训。人大代表提出的建议实际性、可操作性明显增强,建议质量不断提高,办理落实效率大幅提升。在黔南州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平塘代表团提出的代表建议3件被列入州人大常委会主任、副主任重点督办件;2件被列为州政府领导领办重点建议。

透过这份建议,我看到了在经济社会大发展过程中,代表建议办理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同样是修水渠,40年前,一份代表建议要通过多年的努力才能办成。2019年,平塘县第十六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人大代表提出的“关于将卡蒲水库修复列为毛南族聚集区率先小康水利建设项目的建议”“关于对通州镇乐阳村上碾水库除险加固,修复灌溉沟渠的建议”,承办建议的县农业部门当年就争取到中央资金1800余万元,专款解决代表们提出的建议,获得“非常满意”的答复。

40年风风雨雨,平塘县人大常委会在上级人大的指导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克服各种困难,努力创新工作方法,代表工作成效明显。2013年黔南州第一次代表工作经验交流会在平塘召开;2014全省人大代表履职平台建设现场会在平塘召开;同年,平塘县代表贵州省唯一的县参加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人大代表工作经验交流会并作发言。

回望来时路,展望新征程!那份泛黄的人大代表建议随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完善、与时俱进,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平塘县人大常委会将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认真把握时代要求和人大工作发展规律,依法行使国家权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继续谱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无愧于人民的新篇章!



编校:吕跃


征文选登 | 那份泛黄的人大代表建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