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是佩奇》刷屏,中國式親情一定要苦兮兮嗎?

《啥是佩奇》刷屏,中國式親情一定要苦兮兮嗎?

看了刷屏的電影廣告片《啥是佩奇》,有一種說不出的壓抑。

中國式親情太苦了。

老人在空曠的大山裡奔走,拿著一部老舊手機搜尋不穩定的信號,問孫子過年想要什麼,孫子說一句“佩奇”,信號就斷掉了。

然後這位老人,為了搞清楚“啥是佩奇”,跑到廣播站去喊話,問遍全村的老人小孩,最後在一位去北京做過保姆的婦女那裡,模模糊糊地知道了,佩奇是動畫片裡的小豬,然後親手做了一個粉紅色的,特別的“佩奇”。

據說很多人都看哭了,很感動。說句實話,我不感動,甚至覺得有點尷尬。

誇張的城鄉差異,誇張的代際隔閡,都把父母和子女之間的那種無法言說的愛之痛放大了。如果這位老人是我的父親,我一定會覺得特別愧疚吧?

是的,愧疚。以老人為主角的廣告片,總是會伴隨著過度付出和愧疚的。

◆ ◆ ◆ ◆ ◆

去年有一部廣告片也是如此。

兒子在國外留學,跟同學聚會要做番茄炒蛋,但是不知道怎麼做,於是發信息問國內的父母。父母怕講不清楚,於是半夜起來親自做了一份番茄炒蛋,把製作的過程錄下來傳給兒子。

當兒子反應過來國內的時間是半夜,感動得流下熱淚。

可是,作為一個成年人,如果你想知道怎麼做一道菜,為什麼不去網上搜一下?多簡單的事。

《啥是佩奇》也是,如果老人實在不清楚啥是佩奇,為什麼不打電話給兒子再問一下?兒子可以開車回老家,為什麼不給父親換一部智能手機?現在農村,大部分也都有了網絡,大多數人也都用了智能手機吧?

所以我不喜歡這種調調。一定要過分誇大,你看父母完全沒有自我和樂趣,他們多麼過得艱苦又辛酸,他們的全世界就是兒女,所有的執念也都是兒女。

所以你怎麼能不孝?

視頻裡的兒子確實讓人覺得很不孝。同時他也是失語的。

可是,中國式親情一定要這麼苦兮兮嗎?沉重,壓抑,讓人透不過氣,讓人愧疚。

當你為這樣的煽情而感動的時候,你又真的瞭解你的父親嗎?

寫到這裡,我不禁覺得視頻創意方可能也有點冤,他們搞出這樣的東西套路觀眾,還不是因為吃定了市場一定會認可嗎?

也就是說,當我們反感視頻把父母形象臉譜化的時候,可能更大的原因是,我們自己也把父母的形象臉譜化了——我們認定了,父母就是頑固的,無法溝通的,面對代際鴻溝和價值觀衝突,我們也早已放棄了和解。可是面對他們笨拙的愛,我們又心存愧疚。

◆ ◆ ◆ ◆ ◆

其實我也有這樣的一箇中國式傳統父親。一輩子為了孩子而活,他沉默,固執,隱忍,在兒女面前很在乎權威感,對新事物新觀念質疑多於好奇。和多數中國式家庭一樣,父親和兒女之間存在隔閡,他常嘆氣說自己跟不上時代了,我們也缺少耐心去了解他真正的內心世界。

過去那麼多年,我們很少真正坐下來溝通,因為思想觀念差距太大了,像活在兩個宇宙。所以為了維持表面的風平浪靜,過年回家我要做很久心理建設,封鎖起90%的自我,用那另外的10%去偽裝,去忍耐,像一個機器人一樣去做“正確”的程序反應。反正假期很快會過完,我也總會回到我自己的城市,我可以自由呼吸的軌道上面來。

可是上次元旦回家,我有了不一樣的感觸。

今年的元旦假期,我帶父母自駕旅行去了,回程的那天,剛好羅振宇做完《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我就迫不及待用手機連接車裡的功放聽了起來。本以為後排的父母會昏昏欲睡,沒想到我爸精神抖擻地聽完第一段,下車休息的時候還跟我討論了起來,打聽羅胖是何許人,還讓我幫他的手機也下載一下這個APP。

這件事對我觸動挺大的。

我一直以為我爸是個頑固又思想落後的人,不會對羅振宇的演講有興趣的。沒想到他會跟我說:我們的圈子太小了,得到的訊息也很狹窄,像這樣的演講,我想多學習學習。

那天回到家之後,我仔細觀察了一下我爸。我發現他吃完晚飯,會坐在茶几邊寫日記。他常常自嘲小學二年級都沒念完,可是他完全靠勤奮和求知慾,自學了很多知識,60幾歲還在堅持寫日記,這一切我過去都是忽略的。

過去我只是覺得:上一代人的思想太封建了,沒法溝通。

那天我嘗試和他我爸聊了一會兒,誇讚他字寫得好,我爸一邊很謙虛一邊又很開心。我發現當我自己放下預設和評判,心平氣和去跟父母溝通的時候,哪怕大家可能價值觀不同,但也絕不是無法溝通,你只需要溫柔地堅持自我就好。

我再不想一邊嘲笑上一代人思想落後,一邊又責怪他們為什麼不能理解多元的價值觀。其實拒絕溝通,本身就是一種輕視。

◆ ◆ ◆ ◆ ◆

寫這篇文章,我不想批判什麼,我只是試圖理解。我知道過年回家對很多人意味著幸福團圓,但是對於另外一些人,可能是一邊期盼一邊又很害怕的。我想對那些害怕的人說:

不如放下預設和評判,放下成見,放下對不同價值觀的爭辯和憤怒,去真正地瞭解你的父母。

不要責怪父母的世界太狹小,你要讓他們跟得上時代,看到更新鮮好玩的事情,更大的世界啊!就像有網友調侃,給紫禁城的妃嬪娘娘們一人發一個手機,誰還願意宮鬥啊??

我再也不想在視頻裡,看到苦兮兮的中國式親情了。

希望從我們這一代,開始改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