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關漫道——訪巴中市首位清華大學生、北京航空研究所嶽中第教授

近日,巴中中學迎來了150週年校慶,正逢歷史上巴中首位清華大學生嶽中第教授回到巴中老家探親。我有幸在他回母校參加慶祝活動閒暇時與他攀談一番。如今七十八歲的他才從繁忙的工作中退了下來,終於閒下心有時間回到自己的故鄉。據悉,嶽中第教授是巴中中學高60級畢業學生,中國航空集成應用及數字化製造技術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在陪同他漫步在母校校園時,傾聽著他當年的人生故事。他在中航工業工作近50年裡是如何一步步實現自己的航空夢,我想他有太多的經歷值得與我們家鄉青年人分享。

雄關漫道——訪巴中市首位清華大學生、北京航空研究所嶽中第教授

嶽中第,1940年出生在四川南江縣關門鄉的農民家庭。由於家貧,九歲時才入私塾讀書。雖然那時他學習成績處於中下水平,但是在他的刻苦努力下,不但算術進步快,歷史及語文也能背誦,很快受到老師的讚譽,小學畢業時成績已是全班的前幾名。1954年夏季關門鄉全校五十多名到縣城考初中,他名列第一,這份榮譽使他在鄉鄰小有名氣。

兒時的嶽中第家境貧窮上不起學,他回憶道:“那時為了籌集我上初中的第一年學費,父母親賣了自家山上三十多棵大柏樹,以每棵一元多的價格,將賣的四十元錢度過了難關。自此每新學年開始,父母為我的學雜費東奔西走到處求人,親朋好友幾乎都是我讀書時的債權人。後來到縣城讀書,為了省吃儉用常常獨自步行一百多里路,本身瘦小的我,能挺過來都實屬不易。在不斷的努力學習中我逐漸迷上了數理化學科,在南江就讀初中57級後,我便考入了巴中中學。”

嶽中第在巴中中學讀高中時,那時候學校為支持大辦鋼鐵,他步行給南江鐵廠送過糧。為了農村掃盲,他利用週日給農民上夜課班,還到元頂山上農場參加勞動,還參加農村夏糧收割。就在他讀高三時,突然得了夜盲症,晚上無法看書學習,經校醫檢查說是身體嚴重營養不良。他說:“就在我孤立無助的時候,老師將我的情況反映給學校領導那裡去了,是林紹全校長決定補助給我兩斤豬板油和四斤黃豆,用豬油榨黃豆後發放給我,並要求我每天吃一二兩。經過兩個月的調理後,我的視力才恢復正常。為了回報學校老師和領導對我的關懷,我在學習中有了使命般的幹勁兒。畢業時的高考,我在考出了全校第一名的好成績。填寫志願時,我知道清華大學是‘紅色工程師’的搖籃,我當即就確定為第一志願,最後真是如願以償,我以高分進入了清華大學工程力學數學系,成為了一位清華大學的學生。”

雄關漫道——訪巴中市首位清華大學生、北京航空研究所嶽中第教授

而今,不少人認為考上了好大學,人生的旅途就輕鬆多了,其實,作為有奮鬥理想的人,這僅是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嶽中第說:“我出生在原始的大巴山,記得很小的時候偶爾看到天上的飛機就覺得特別新鮮和神奇。總想著有一天,自己也要坐上飛機去看看這神奇的緣由。儘管那時上清華正是我國三年特大自然災害時期,再加上由於家庭貧寒,離家後所自備的衣服十分單薄,無法抵禦北京的寒冬。當我正為這事犯愁時,學校很快為我們補助了棉衣、棉褲,床上被褥等。學校還幫助為我辦了最高助學金,每月補助12元5角伙食費,4元的零用錢。面對如此大的幫助和關懷,使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祖國的溫暖,在我年輕的心靈深處播下了感恩的種子。”

從大二到大五,他一直擔任北京市中學生輔導員,經常給高三學生講數學競賽題,極大的培養了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他還與學生一道聽大科學家的講課。他回憶說:“有一次,我到北京師範大學第四附屬中學作輔導。正好遇到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在給高三學生上輔導課。我悄悄與中學生坐到一起,華羅庚教授的講述從日常生活發現數學問題,既有運籌學問題,也有優化設計問題,他解決這些數學問題的思考方法,給了我很大的啟發。”

1966年6月初,當他即將從清華大學畢業時,全國爆發了所謂的“文化大革命”。1967年9月,國家下文:66與67兩屆畢業生同時分配,他的前三個志願全部填寫為“黨的需要就是我的志願,黨指向哪裡就奔向哪裡!”後來他被分配到地處黃土高原的陝西趯縣——中國飛機結構強度研究所。正當他滿懷激情地走向新生活時,這些分配的大學生們卻統統改分到解放軍部隊農場去接受勞動鍛鍊。

雄關漫道——訪巴中市首位清華大學生、北京航空研究所嶽中第教授

1970年初,嶽中第同志才回到陝西中國飛機結構強度研究所。初入航空科技大門時,雖然理工基礎好,但航空科技基礎卻比較薄弱,好在他的妻子宋寶真畢業於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所學專業是飛機結構力學。在她的支持下,嶽中第勝利的完成了一個個航空科研任務,在相關領域填補了國家的空白,他說:“那時國門緊閉,世界上的許多先進技術對中國都是封鎖的,為了掌握國內外航空的發展動力與進展,我們往往廢寢忘食地查閱資料,走訪國內外各知名高等院校的專家教授。在三線建設的山溝裡,生活環境極為艱辛,妻兒老小遇到的困難更是難以言表。為了與別的單位協作,我們不得不離鄉背井,走南闖北,晝夜不分的工作。”

我們瞭解到,嶽中第同志自1970年到飛機結構強度研究所接受第一個計算機任務“水轟5全機靜力實驗數據處理技術”,到1974年接受“運十飛機強度計算方法研究”的重要任務時,數學軟件組只有他與另一同事兩人,面對民用機設計強度室的落後現狀,各大結構部件既要獨立開發,又要採用不同數學方法:即機身採用矩陣方法,機翼採用有限元位移法;尾翼又要採用人工計算與力法相結合等技術。經過他與課題組人員深入分析,緊密合作,終於開發出一個實用通用的結構分析軟件,統一解決了大飛機型號的結構分析諸多問題。他們編寫的技術報告,參加了1978年航空部召開的科技成果交流大會上,嶽中第同志被評為陝西省勞動模範;1985年,中國航空科學技術研究院派他出席在英國舉行的第四屆國際CAP學術會議及展覽會,這是中國航空界第一次派團參加國防學術會議。

雄關漫道——訪巴中市首位清華大學生、北京航空研究所嶽中第教授

第四屆CAP國際學術會議使嶽中第同志大開眼界,他看到了自己所在領域與世界的真實差距,他深深的思考著,如何在已有的成果基礎上繼續前進,真真切切追趕國際的先進技術,1984年初至1987年底,上級任命嶽中第同志為專家工作隊副隊長,協助著名航空製造專家隊長李聲遠的工作,同行19名成員前往德國東部城市慕尼黑,在美麗的巴伐利亞的軍用飛機公司(MBB)發展研究部工作。他說:“我們通過與德國專家長期深入的接觸後,感受最深的是如何以科學的態度選擇與構建集成系統的開發。雙方專家嚴肅認真的評測了世界上已有的商用CAP、CAE、CAM、DBMS及各種開發工具,其目的就是要構建一個具有國際水平,並與之接軌的工作平臺。”

當嶽中第同志順利結束國外航空科技合作回國後,1988年10月,航空部調他回北京航空工藝研究所工作。目的是將他們航空技術團隊的核心骨幹人才集中到北京,將國外學到的專業技術與國內的工程實踐緊密的結合起來,更好的為航空事業服務。在所裡設計師們大力支持下,他和他的助手及所帶碩士研究生共同努力下,從系統的特徵結構概念的提出,到概要設計和詳細設計的完成,從計算幾何方法的探索,到快速建模的核心支撐技術的形成,他們總是在摸索中前進,走出了自己的特色路子。、

功夫不負有心人,1990年,他們研製的IBM計算機系統圖形核心支持系統(CGI-2),獲得航空部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同年,飛機起落架三維有限元分析系統(LCAE-89),獲得航空部科技成果三等獎;1993年,成都611所CAPSI系統研製與xxx型號設計攻關,獲得航空部科技成果進步一等獎;1994年,飛機集成設計應用系統工程—CIEM研製,獲得航空部科技成果進步一等獎;1995年,飛機集成設計系統工程—CIEM研製與應用,獲國防科委科技成果進步一等獎;1996年,飛機集成設計系統工程—CIEM研製與應用,獲得國家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嶽中第個人也先後獲得航空工業部科技先進工作者、625優秀共產黨員、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直到2000年辦理退休手續,而後2006年至2012年,又在中外合資公司從事技術諮詢與服務,足跡遍及祖國的東西南北。他一心一意把精力投入到我國航空工業的工作中,把一切都獻給為了中國CAE的發展中。

雄關漫道——訪巴中市首位清華大學生、北京航空研究所嶽中第教授

當巴中中學的老師們稱讚他是我國頂尖科學家時,嶽中第教授謙和而風趣的說:“我哪是什麼大科學家喲!航空領域是離不開科研一線工作者的精誠團結,我只是當中一顆小小的螺絲釘。”嶽中第教授在巴中一路走一路感嘆,特別是當他看到如今的巴中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時,讓他倍感欣慰和自豪。他說:“多年以來,我一直懷有一個航空夢,這次回到家鄉以後,我又多了一個夢,那就是看到家鄉振興跨越發展,人民脫貧過上小康生活幸福的夢!”

轉載自巴中V青年,原文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Uo_rRQFPJ4KeC7e0bcJKzQ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