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敢管關羽、劉封的事,不敢說法正問題,不是怕法正,那是為啥?

關羽是劉備恩若兄弟的鐵哥們,劉封是劉備的嗣子,嗣子和養子還是有區別的,這裡不展開。這兩人與劉備關係十分密切,深得劉備的信任,非一般人可以進言。關羽被劉備直接任命荊州區域的總負責。實際上關羽一直接擔任劉備副手的角色,其地位與張飛有些區別。

劉備與呂布講和之後,讓關羽駐紮下邳,自己駐紮在小沛。從曹操那裡找了一個藉口跑出來殺了徐州刺史車胄,還是讓關羽駐紮在下邳。赤壁之戰前,劉備的主力全在關羽手中,所以關羽一直是被劉備當作自己的副手來培養。

諸葛亮敢管關羽、劉封的事,不敢說法正問題,不是怕法正,那是為啥?

劉封也深得劉備的信任,因為這是劉備的嗣子。劉封的出現是因為劉備一直沒有兒子繼承子嗣,所以收了劉封。

劉封很有才華,用諸葛亮的話說:剛猛

這兩個深得劉備信任的人,諸葛亮卻敢進言說他們的壞話。

劉備打下漢中,自封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這個時候諸葛亮來了一句:

諸葛亮說先主曰:“忠之名望,素非關、馬之倫也,而今便令同列。馬、張在近,親見其功,尚可喻指;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黃忠的起點不高,此時的黃忠經過滅蜀之戰和與曹操漢中爭奪戰中立下大功。這些事情關羽都沒有參與過,關羽不知道這些情況,如果他聽到之後可能會很不開心。

諸葛亮說這句話是有前車之鑑的,因為馬超入關時,關羽就曾經不服過。

羽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比誰類”?——《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諸葛亮敢管關羽、劉封的事,不敢說法正問題,不是怕法正,那是為啥?

馬超很早顯名,他有漢室的封爵,平西將軍都亭侯馬超,而且當過一方諸侯。這樣的人物,關羽都不服氣,那麼黃忠這個不顯名的老兵突然成了前後左右四大將軍之一,關羽當然不服了。

諸葛亮的預料一點都沒有錯。

怒曰:“大丈夫終不與老兵同列!”不肯受拜。——《三國志·蜀書·霍王向張楊費傳》

事實歸事實,這句話從諸葛亮口中說出,自然意味就不同了。潛臺詞中就有了“你的兄弟挺難搞的,你得防著你兄弟”這一層意思。

劉備只回了一句:吾自當解之。顯然是默認諸葛亮提出的觀點。

劉封兵敗回來,本來孟達希望他能夠去投奔曹魏,但是劉封沒有這樣做,死前他真的後悔了。

封嘆曰:“恨不用孟子度之言!”——《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孟子度就是孟達。

沒有救關羽,又丟了地盤,回來之後,劉備當然很生氣,就責罵劉封,為什麼欺負孟達,為什麼不救關羽。這不是漢中王與副軍中郎將的對話,更似一個父親與兒子的對話。

諸葛亮來了一句: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御,勸先主因此除之。——《三國志·蜀書·劉彭廖李劉魏楊傳》

諸葛亮敢管關羽、劉封的事,不敢說法正問題,不是怕法正,那是為啥?

劉備採納了,但這次劉備的反應不像第一次那樣淡然,而是流淚了。

有人會說這是諸葛視亮的遠見,這是為劉備,為蜀漢大局考慮。那我們再來看一個人。

法正,這個人很厲害,入蜀之戰與漢中之戰,如果沒有法正,或許還真拿不下來。如果說諸葛亮的隆中對是規劃圖,法正就是幫助劉備實現這個規劃的重要實踐者。

劉備對法正很器重。

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但是法正這個人性格和脾氣都不好,一餐之德,睚眥之怨,無不報復,原來得罪過法正的人都被法正收拾了,而且好多人被法正弄死了。

這個時候有人就跟諸葛亮說,你得管管啊。

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諸葛亮敢管關羽、劉封的事,不敢說法正問題,不是怕法正,那是為啥?

結果諸葛亮說現在劉備北邊有曹操威脅,東面有孫權威脅,自己家中孫夫人正和劉備鬧矛盾,現在他正在焦頭爛額,那就別去湊熱鬧了,簡而言之,說了也沒用,也就是諸葛亮不敢在劉備面前說法正的不是。

劉備東征孫權失敗之後,諸葛亮還長嘆了一句:

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三國志·蜀書·龐統法正傳》

法孝直就是法正。

問題來了,法正是最後跟隨劉備的,關羽是最早跟隨的,劉封與劉備是父子關係。論親密程度法正都遠遠疏與關羽與劉封。

智慧如神的諸葛亮為什麼敢疏親而不敢碰法正呢?

主要的原因是劉備的身份變了。

諸葛亮敢管關羽、劉封的事,不敢說法正問題,不是怕法正,那是為啥?

原來的劉備只是左將軍,現在是漢中王。

一個王,他要考慮的是全局,比如勢力均衡問題,你看他那前後左右將軍的組合,即有最早追隨的關羽,張飛,也有後來投奔的馬超,也有新進提拔的黃忠。有新,有舊,還有外來的,分屬各個系統,這樣才有利於他統御。

對於劉備來說,他對關羽是很信任的,但是他也開始生出防備關羽的心,封疆大吏很難讓皇帝完全放心,哪怕是自己的親兄弟。盧綰是劉邦的發小,而且同年同日出生,是劉邦絕對信任的人。當時劉邦想封盧綰為王,但眾將反對,最後通過重重暗示終於給盧綰封了個燕王。

結果呢?盧綰還是被逼反。

諸葛亮說了這句話之後,劉備如果當關羽是兄弟,自然不會派口才很好的費詩去說服。這自然說明這兄弟之間的情還是有些變化了。

劉封註定是一個悲劇,因為他運氣不好,當阿斗來到這個世界,他的悲劇註定只是時間早晚。怎麼把位置傳下去,成了很重要的事情。劉封的失敗正好是一個大機會。

有人說這是諸葛亮的私心,這樣說諸葛亮是有失公允的。諸葛亮是一個臣子,這是討論諸葛亮行為的大前提。諸葛亮被後世推崇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做到人臣的極致,他做的很得體。

諸葛亮敢管關羽、劉封的事,不敢說法正問題,不是怕法正,那是為啥?

有人說劉備在世時,他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在世時,蜀中無大將。這對諸葛亮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劉備是皇帝,諸葛亮是臣子

,臣子與皇帝要做的事情是不同的,視野自然也是不同的。拿皇帝的要求來苛責諸葛亮,這不是逼他做出不臣之舉,篡位嗎

諸葛亮不敢說法正,也因為他臣子的身份。

諸葛亮為股肱,法正為謀主——《三國志·蜀書·先主傳》

劉備同時信任法正和諸葛亮,自然也與前後左右四將軍的設定有異曲同工之妙,不願意他們獨大。

假設2號人物向1號人物建言3號人物的不是,你猜1號人物會怎麼想?他是相信2號出於公心,還是相信2號想獨攬大權?

這個結論不難得出。

當人的地位發生改變時,想法也會改變的。

諸葛亮自然很清楚自己的定位,清楚什麼可以進言,什麼不可以,因為他只是一個臣子,這一點諸葛亮一清二楚。

說話怎麼才能做到恰到好處,諸葛亮可以說做了一個教科書式的示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