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廣電總局拍攝一部大型紀錄片《戰疫情》,你認為誰來執導最好?

ljs666666李家勝


對演員我不瞭解,我更不喜歡追星,但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

因在這場戰爭中犧牲了好多英雄,是感人肺腑值得懷念的事蹟,所以必須得演一部電影紀念他們。

但前提是有三種人不可以演這場電影。

(1)加入外國國籍的不能演。

(2)沒有獻過愛心捐款做慈善的不能演。

(3)確實緋聞很多的不能演。

不去掉到這些要求,表演的再好別人也沒意義,因為到時候人家會說,只是演戲而已。

看你外表一樣的道理,罪惡多端的人長得再好看,別人都痛恨。

外表不咋滴,只要心靈美的人,他的言談舉止,都會越來越受尊重敬揚。

埃!因文化有限表達不了太多,就此收筆。


李榮海962


個人觀點英雄歸來就應該讓英雄自己上演,不喜歡看明星表演,白衣戰士白衣天使們,她們親身經歷付出多少心血勇敢精神拍成電影演繹自己,真實感人的畫面是他們經歷過演出了一幕幕場景感人流淚真實的效果無需模仿[祈禱]


雨箐YUQING


馮小剛

由之前馮導演的《1942》可以看出,對於災難性電影,拿捏的非常好!下面我們看一下《1942》的主要劇情:

《1942》這部電影,真實地反映了當時抗日時期的故事,執政的政府腐敗,不管老百姓的生活。最為可恨的當然是日本人,是他們殘忍地殺害了無辜的百姓,也是他們數次轟炸那些流離失所的災民。最可恨的是,他們竟然在災民逃亡的路上發放糧食,壓迫許多老百姓許都去為日本人打仗。當然這些責任國民政務是推卸不掉的,如果不是政府黑暗,也不至於這樣。如果一心向外,抵抗外部的侵入或許中國早就解放了。

電影《1942》年,講述了河南大氣乾旱,螞蚱成災,莊稼顆粒無收,每一天都會有人餓死。範老東家,因為保護家中的糧食和鄰村的村民發生了一些矛盾,家裡被燒了,家裡的糧食也都被搶光了。無奈之下他只好帶著全家人和長工栓柱,以及同村的瞎鹿一大家子,開始了逃荒的生活,離開了自己的老家延津,趕赴陝西躲避遭難。用範老爺的話來說,他只是暫時去躲避災難,災荒一旦過去,他還是會回到自己的家鄉做東家的。原因很簡單,因為,他有做東家的智慧和頭腦。在逃荒的路上,還有日本飛機的轟炸,給這部電影劇情填上了許多令人心酸的場景。

猶豫日本人的沿途轟炸,他帶著的很多行李都弄丟了,一下子從躲災變成了逃荒。在去往陝西的路上,範老爺身邊的許多人了都餓死了,瞎鹿、星星、花枝、留寶、鈴鐺、栓柱,還有他的孫子留成,一個接一個的親人離開了人世。歷盡千辛萬苦,最後終於到了陝西,卻只剩下了範老爺一個人了。範老爺承受我們常人不能承受的痛苦和傷痛,沿途又遇到一個失去母親的小姑娘,最後帶著這個姑娘一同繼續著逃荒的生活。

雖然1942年社會很黑暗,也都失去了光明,但是人性的還是存在的,是永遠不會消失的!就比如說美國人白修德吧,他雖然只是一個報社小記者,但他自己卻深入災區,用相機拍攝下了河南的最實際的情況。最後,國民政府迫於壓力不得向廣大災民博發糧食,也是他,也諒解了範老爺偷他的驢,最後他把驢和餅乾都送給了範老爺。同樣也是他,為了幫忙河南人民擺脫飢餓,先後找到當地政府,再之後找到宋慶齡,最後找到了蔣介石,親口告訴了他河南的災情。他的功勞是最大的。如果不是他,河南人民還不知道要受苦到什麼時候呢。從這個點可以看出,還是有很人反對戰爭,希望全天下的老百姓安安心心的生活的。

當然,除了白修德之外,還有我們熟悉的老東家範老爺,也是個非常善良的人。在瞎鹿的母親快病死的時候,他好心地給了瞎鹿一些糧食。到了最後,他的糧食也所剩無幾了,他還是把小女孩給留下,帶著她一起回老家延津。大家要明白一個事情,在那個時候,多了一張嘴,就是多了一條命,也是非常艱難的事啊。他的這些種種舉措,也都反映出了,他的愛心和人心,這個世界上還是好人多的,畢竟這是在中國,這是我們可愛又偉大的祖國。

我在看這部影片過程中,我被觸目驚心的畫面震撼住了,這是我們的祖國嗎?在這片土地上到處都是死傷,到處都是災難。我們飽受國民政府的壓迫,還有煎受著日本人的殘忍。國民政府不但不拯救水深火熱的受苦群主,還反其道行之,真是令人痛恨。電影《1942》,劇情讓人久久不能忘懷,那種年代也不會再出現。因為我們現在的祖國是強大的,是值得我們信賴的,最為一箇中華兒女我自豪驕傲。

這部影片看完了,我不想追問馮小剛導演拍此片的心情。但是我肯定會明白他的用意是什麼。18的艱辛創作,能夠上映就已經是很了不起的了,肯定忍受了常人不知道的事情。這部電影帶領我們重新溫故那個歷史時刻,讓我們勿忘那些年所受的苦難。我也希望當我們國家遭受危機的時候,我們能英勇獻身,為了自己,為了我們的家人,更是為了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和家園,我們也要去戰鬥,要團結一心,抵抗外敵。這部影片可以說是拍的非常得好,是小編我看過最有感觸的影片,也讓我對這個社會有重新充滿信心和希望。

所以對於危機電影,馮小剛更加出色!








荷下青蛙


你好,這裡是卷卷,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我認為陳為軍老師就是個很不錯的人選,他畢業於四川大學新聞系,作為一個新聞人出身的中國紀錄片導演,骨子裡就有著一種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與人文關懷精神。

從1994年開始從事紀錄片工作,到現在也已經創作出很多部優秀作品,我們最熟悉的應該是2004年,他執導拍攝的《好死不如賴活著》。一部以艾滋病為題材的紀錄片,片中什麼都沒有,僅僅是紀錄,一種迴歸到生命最本質的生活紀錄。此片在國際上也是獲得了不小的成就。

近年來,他也一直都在投身紀錄片創作,2017年執導了系列紀錄片《生門》,聚焦每個家庭都會面臨的生育問題,紀錄了在醫院婦產科發生的種種遭遇與考驗。

他的作品中總是透著對生命的敬畏與尊重,還有那對生存權利的高度關注。

我認為陳為軍老師,在這種題材的思考與視點的選擇,甚至是細節上的把控都有著他的獨到之處。

多年的攝影工作,讓他對畫面構圖、鏡頭設計、以及其中一些特殊的鏡頭運動有著獨特的見解,例如《生門》片頭那個長鏡頭的運用。同時擁有豐富的編劇經驗,會在每個特定拍攝對象的採訪以及整體的敘事上起到非同尋常的作用。無論如何,把事情講清楚是無論劇情片還是紀錄片,都得完成的第一任務。

以上是卷卷的一些個人看法,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若有不同見解,歡迎評論或者私信討論哦


卷卷觀影


我覺得以下三人是最好的人選

第一:張藝謀

張藝謀是“第五代導演“的代表人物之一,其電影在中國電影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他的電影集民族文化、社會思考、文化尋根和電影創新於一體。他執著挖掘電影語言的潛力、追求構圖的力度、意想的豐富和色彩的飽滿,通過反常規的銀幕造型給人以強烈的視覺衝擊,達到獨特的藝術境界。

早期張藝謀以執導充滿中國傳統文化的文藝電影著稱,藝術特點是細節的逼真和主題浪漫的互相映照,善於電影色彩學和捕捉人物內心世界細膩動人的事物。張藝謀作品的突出特點是對中國傳統封建意識的深刻認識和強烈的批判精神,是內蘊其中的濃烈的歷史感和生命意識,是古樸民俗的奇特景觀,同時也飽含對女性反抗精神的謳歌和讚頌,他在強烈的色彩、大膽的構圖背後堅持了生活的真實和敘事的抒情。張藝謀的本領在於他能強烈而不失準確,適時而又超前地撥動中國百姓的心絃。張藝謀拍攝的影片題材廣泛,有農村、城市、歷史、人文、現實、愛情、武俠動作以及戰爭等題材,表現手法也不斷更新他的影片在國內外屢屢獲獎,使沉寂多時的中國影片開始受到世人矚目。

張藝謀代表作品:《紅高粱》,《大紅燈籠高高掛》,《活著》,《十面埋伏》等等;張藝謀導演還是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閉幕式總導演,可見他在圈內的影響。

第二:陳可辛

陳可辛,中國香港導演、監製。

陳可辛的時代被劃開,成為橫跨香港、內地、臺灣的頂級大導演,2008年他沒有遺憾,這個江湖任其笑傲。

在華人電影圈,陳可辛曾有著一種標杆性的啟示意義。這位早年遊走於好萊塢的香港導演,對現代娛樂工業的理解和掌握是如此透切,以至於他早期進入大陸電影市場時,完全移情移景,忘我投入。

他執導的電影作品,卻像是不間斷變化翻新的風景,或者多聲部復調回旋的樂曲,始終保持了一種不斷尋求轉變與創新的可貴激情。

陳可辛的代表作品:《中國合夥人》,《親愛的》,《投名狀》等等

2020年,執導的電影《奪冠》在中國大陸上映。(因為疫情原因沒有如期上映,很是期待!)

第三:李安

李安:中國臺灣編劇、導演。

李安的電影既有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思考,也有對西方價值體系的感受。他對於中西方文化和藝術的思考,極力將中西方文化的內涵及其美學表達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並出色地運用到電影拍攝中,形成了其獨特的創作風格。他的電影總是把人物塑造拿捏得恰到好處,將故事深處的哲學意味演繹得精彩絕倫[14]。他的獨特價值在於他的影片開創了一種探求文化與親情,倫理與道德關係的類型,同時他還使影片在藝術上和商業上找到了完美的契合點

李安的代表作品:《理智與情感》(獲得奧斯卡金像獎七項提名);《臥虎藏龍》首次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獎。《斷背山》(獲得第78屆金像獎最佳導演獎);《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獲得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獎)等等

李安導演還獲得了許多國際性大獎:

《時代週刊》“影響世界的一百人”。2009年,入選美國《娛樂週刊》評選的“當代最偉大的50位電影導演”。2012年,獲得法國文化藝術騎士勳章,2016年,被授予“大不列顛獎”傑出導演獎。2017年,李安出任下屆金馬獎主席。2018年8月,名列2018華鼎獎全球演藝名人公眾形象滿意度調查指數第11位。10月18日,李安獲得2018年美國導演工會(DGA)終身成就獎。








小顧音頻


應該由王競導演來指導

畢竟這位北京電影學院的攝影系教師拍攝過《萬箭穿心》這樣的現象級影片,而且背景是在本次疫情重災區武漢。

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能被那種穿心的感覺所震撼,這也是目前武漢人民的感覺,更是全國人民的感慨。這個導演也是北京電影學院學院派電影風格的代表人物,我認為是最佳人選。

紀錄片和文藝片都是視點的尋找過程,文藝片拍的好的導演在我看來是善於尋找這方面題材的最佳人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