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徵心(6-7)(地藏論壇 劉欣)


《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徵心(6-7)(地藏論壇 劉欣)

第六處 心不在中間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阿難說:世尊,我也聽聞佛與文殊菩薩談論實相。世尊也曾說道:心不在內外。那麼我想,在內卻看不到身內,在外的話成了相互不知。因為看不到身內,所以在內是不可能的,身心相互是一體,所以也肯定不是在外。那麼既然身心一體,對內有無所見,故知應該在中間。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覆在處。為當在身。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佛說:你說中間,那麼不能含糊不清,這個中間不能是沒有具體的地方,你現在說說這個中間到底在什麼地方。如果在身體上,在某一邊的話就不是中間,在中間的話還是在身內。如果有一定的地方,那麼是有心的外表呢,還是沒有?如果沒有,說明心根本不在那裡。如果有,那外表則沒有一定。因為如果把此當作中間,從東看是西,從南看是北,外表身體相混,更是雜亂。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阿難說:我說的中,不是這兩種,就如同世尊所說,眼色是緣,從眼識而生,眼有分別,外物無知,感知就在這中間而生。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佛說:你的心如果是在六根和外物之間,那麼這個心體是兼有兩者,還是不兼有兩者呢?如果兼有兩者,那心物雜亂,外物並不是我們感知的,成了對立的,怎麼會有中呢?如果不是兼有兩者,那麼己經談不上感知和不感知,既然沒有形象體貌,中是什麼形象呢?所以你說心在中間的道理是不正確的。

阿難又發明了一個‘中間’的說法,不過在世尊的層層追問之下,無法指出這個中間到底在哪,甚至界限都無法劃分。故此這個中間也無法成立。

第七處 心不是非一切處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昔見佛,與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轉法輪。常言覺知分別心性,既不在內,亦不在外,不在中間,俱無所在,一切無著,名之為心。則我無著,名為心不。

  阿難向佛說道:世尊,我曾經見到佛和大目連、須菩提、富樓那、舍利弗四大弟子共同談論佛法,經常說覺知分別的心既不在內外,也不在中間,沒有所在,不在一切處稱為心。我也是不在一切處,是不是心呢?

佛告阿難。汝言覺知分別心性,俱無在者,世間虛空水陸飛行,諸所物象,名為一切。汝不著者,為在為無。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云何不著。有不著者,不可名無。無相則無,非無即相,相有則在,云何無著。是故應知,一切無著,名覺知心,無有是處。

佛告阿難:你說覺知分別的心,沒有所在,世間虛空、中水陸飛行的種種名為一切,你不在一切處,那麼是有是無,如果是無,則同於龜毛兔角一樣根本沒有,怎麼能說不在一切處呢?有不在一切處那就不可能是無。沒有這個形象才是無,如果不是無,那麼就肯定有相。有相就是存在,又怎麼能說是不在一切處呢?所以說,不在一切處是覺知心的道理是不正確的。

注:七處徵心是釋迦牟尼佛為我們詳細解說分辨了心的所在。從這裡我們細細揣摩心到底在什麼地方。五祖弘忍有云:不識本心,學法無益。可見明瞭心在何處是多麼的重要。


《楞嚴經》精華篇-七處徵心(6-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