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考】內蒙古自治區區情知多少


【公考】內蒙古自治區區情知多少

內蒙古自治區簡稱內蒙古,成立於1947年5月1日,是我國最早成立的自治區,首府呼和浩特市,轄9個地級市、3個盟(合計12個地級行政區劃單位),另有2個計劃單列市(滿洲里市、二連浩特市)。

建制沿革

  清康熙三年(1664),康熙皇帝以戈壁為界劃分為內札薩克蒙古和外札薩克蒙古。“內蒙古”之稱最初就由“內札薩克蒙古”而來,並沿襲至今。

  1914年中華民國袁世凱北洋政府將歸綏道分出山西,與興和道建立綏遠特別區。

  1928年中華民國國民政府改稱綏遠省,省會為歸綏。

  1947年5月1日,內蒙古自治政府在興安盟成立。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內蒙古自治政府更名為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

  1954年5月19日,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綏遠省與內蒙古自治區合併,撤銷綏遠省建制,自此,內蒙古自治區作為行政區域沿用至今。

各地市簡介


【公考】內蒙古自治區區情知多少

【公考】內蒙古自治區區情知多少

【公考】內蒙古自治區區情知多少


02

自然地理

位置

  內蒙古位於祖國北部邊疆,由東北向西南斜伸,呈狹長形,東與黑龍江、遼寧、吉林省相連,南與河北、山西、陝西省接壤,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毗鄰,北與蒙古國和俄羅斯交界,國境線長4200公里。

面積

  橫跨東北、華北、西北三大區,東西長約2400公里,南北最大跨度1700多公里。陸地總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自治區中名列第三位。

地貌

  在世界自然區劃中,內蒙古屬於著名的亞洲中部蒙古高原的東南部及其周沿地帶,統稱內蒙古高原,是中國四大高原的第二大高原。總觀地勢,西高東低,南高北低。由西向東北傾斜。

  內蒙古的地貌以內蒙古高原為主體, 除東南部外,基本是高原,佔總土地面積50%左右,由呼倫貝爾高平原、錫林郭勒高平原、巴彥淖爾——阿拉善及鄂爾多斯等高平原組成,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海拔最高點賀蘭山主峰3556米。

(1)草原

  內蒙古草原幅員遼闊,由六大草原組成,自東向西依次是:呼倫貝爾草原、科爾沁疏林草原、錫林郭勒草原、烏蘭察布草原、鄂爾多斯半荒漠草原和阿拉善的荒漠草原。其中呼倫貝爾草原與錫林郭勒草原屬於中國四大草原。

(2)沙漠和沙地

  我國八大沙漠,其中4個位於內蒙古:巴丹吉林沙漠、騰格裡沙漠、庫布齊沙漠、烏蘭布和沙漠。

我國四大沙地全部位於內蒙古:科爾沁沙地、毛烏素沙地、渾善達克沙地、呼倫貝爾沙地。

氣候

  內蒙古以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為主,春季氣溫驟升,多大風天氣;夏季短促溫熱,降水集中;秋季氣溫劇降,秋霜凍往往過早來臨;冬季漫長嚴寒,多寒潮天氣。

  大興安嶺和陰山山脈是全區氣候差異的重要自然分界線,大興安嶺以東和陰山以北地區的氣溫和降雨量明顯低於大興安嶺以西和陰山以南地區。


03

自然資源

森林資源

  內蒙古是祖國北方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是我國森林資源相對豐富的省區之一。從東到西分佈有大興安嶺原始林區和11片次生林區。

  據2018年全區第八次森林資源清查結果顯示,全區森林面積3.92億畝,居全國第一位,森林覆蓋率22.1%

水資源

  主要河流有黃河、額爾古納河、嫩江和西遼河四大水系。大小湖泊星羅棋佈,面積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達賚湖(呼倫湖)、達裡諾爾和烏梁素海。

礦產資源

(1)稀土查明資源儲量居世界首位,包頭白雲鄂博礦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稀土礦山。

(2)全區煤炭保有資源量為4590.41億噸,佔全國的26.87%,居全國第一位

(3)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發現新礦物最多的省區,自1958年以來,中國獲得國際上承認的新礦物有50餘種,其中10種發現於內蒙古。

野生動物

  蒙古野驢和野駱駝是世界上最珍貴的獸類,馴鹿是內蒙古特有的動物,百靈鳥是自治區區鳥。此外,鼠類是內蒙古草原上佔優勢的居住者。


04

人口和民族

  2019年末全區常住人口2539.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5.6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609.4萬人,鄉村人口930.2萬人;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3.4%。

  內蒙古生活著除珞巴族以外的55個民族, 以蒙古族和達斡爾族、鄂溫克族、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為代表,民俗風情具有開放、大氣、雄邁的氣質和魅力。


【公考】內蒙古自治區區情知多少


05

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一部分內容參考內蒙古政府官網,一部分參考文化和旅遊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http://www.ihchina.cn/project#target1)

傳統音樂

(1)長調

  長調是蒙古語“烏日汀哆”的意譯。根據蒙古族音樂文化的歷史淵源和音樂形態的現狀,長調可界定為由北方草原遊牧民族在畜牧業生產勞動中創造的,在野外放牧和傳統節慶時演唱的一種民歌。“烏日汀”為“長久”、“永恆”之意,“哆”為“歌”之意。在相關著作和論文中,也將其直譯為“長歌”、“長調歌”或“草原牧歌”等。

(2)呼麥

  呼麥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的錫林郭勒、呼倫貝爾草原及呼和浩特市等地區,是蒙古族人創造的一種神奇的歌唱藝術:一個歌手純粹用自己的發聲器官,在同一時間裡唱出兩個聲部。呼麥聲部關係的基本結構為一個持續低音和它上面流動的旋律相結合。又可以分為“泛音呼麥”、“震音呼麥”、“複合呼麥”等。在中國各民族民歌中,它是獨一無二的。

民間文學

(1)格薩(斯)爾

  傳唱千年的史詩《格薩(斯)爾》流傳於中國青藏高原的藏、蒙、土、裕固、納西、普米等民族中,以口耳相傳的方式講述了格薩爾王降臨下界後降妖除魔、抑強扶弱、統一各部,最後迴歸天國的英雄業績。

  《格薩(斯)爾》是世界上迄今發現的史詩中演唱篇幅最長的,它既是族群文化多樣性的熔爐,又是多民族民間文化可持續發展的見證。

(2)科爾沁潮爾史詩

  科爾沁潮爾史詩流行於內蒙古東部的通遼市、興安盟一帶,是蒙古族史詩的一種地方性傳統演述形式。科爾沁潮爾史詩用弓弦樂器潮爾伴奏,由專門的史詩藝人——潮爾奇以自拉自唱的形式進行說唱表演,講述天神脫胎下凡成為可汗和英雄,與危害人間的惡魔蟒古思進行戰鬥,保衛家鄉、捍衛和平的故事。

(3)祝讚詞

  祝讚詞(伊茹勒)是蒙古族日常生活中的一項重要禮儀,但並非一定要在隆重的場合才使用,即使在一般交往中,彼此問候,並相互致以美好祝願,也是蒙古人的日常禮儀。按蒙古人習俗,致祝詞要分場合和對象。在不同場合,或對不同對象,致祝詞內容也不相同。

曲藝

(1)好來寶

  好來寶意為“連韻說唱”,是一種由一個人或者多人以四胡等樂器自行伴奏,坐著用蒙古族語言進行“說唱”表演的曲藝形式。

  好來寶號稱“一個人、一把琴、一臺戲”的好來寶藝術集說、唱、舞、樂於一體,具有多樣性、綜合性、完整性、即興性、群眾性的特點。

(2)烏力格爾

  烏力格爾是一種蒙古族的曲藝說書形式,約形成於明末清初,烏力格爾的漢語意思是“說書”,因採用蒙古族語表演,故又被稱作“蒙語說書”。

(3)達斡爾族烏欽

  烏欽是達斡爾族曲種,也稱“烏春”,意為“民間敘事詩”,它用達斡爾族語演唱,廣泛流傳於嫩江流域的達斡爾族群眾中。

戲曲

(1)二人臺

  二人臺是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及山西、陝西、河北三省北部地區的戲曲劇種,俗稱“雙玩意兒”,又稱“二人班”。因為其劇目大多采用一醜一旦二人演唱的形式,所以叫二人臺。

(2)東北二人轉

  東北二人轉,史稱小秧歌、雙玩藝、蹦蹦,又稱過口、雙條邊曲、風柳、春歌、半班戲、東北地方戲等。表現形式為:一男一女,服飾鮮豔,手拿扇子、手絹,邊走邊唱邊舞,表現一段故事,唱腔高亢粗獷,唱詞詼諧風趣。

(3)皮影戲

  皮影戲,是一種用燈光照射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戲曲人物,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唱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絃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

民俗

(1)祭敖包

  祭敖包是蒙古民族傳統的習俗,是草原民族崇尚自然思想的表現形式之一。錫林郭勒盟是祭敖包歷史遺存保存較為完整的地區。

祭敖包的儀式通常在每年農曆五月至七月間舉行。祭敖包儀式結束後,便要舉行“那達慕”活動。

(2)那達慕

  那達慕是蒙古族傳統群眾性盛會,錫林郭勒盟的那達慕具有代表性。那達慕起源於蒙古汗國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舉為蒙古大汗時,就舉行了盛大的那達慕。

  那達慕大會多半選擇在牧草茂盛、牛羊肥壯的七八月份舉行。古代和近代的那達慕盛會都要進行男子“三藝”——摔跤、賽馬和射箭的競技賽。當代的那達慕大會除了進行男子三項競技外,還增加了馬球、馬術、田徑、球類比賽、烏蘭牧騎演出等新的內容,同時舉行物資交流會和表彰先進。

(3)巴斯克節

  俄羅斯族一年中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是“耶穌復活節”,俄語稱“巴斯克節”。其隆重程度不亞於漢族的春節。一般在每年公曆4月下旬至5月上旬這段時間裡,過節時間一般要一週。


06

2020政府工作報告

2019年重點工作回顧


【公考】內蒙古自治區區情知多少


2020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

  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左右;城鎮新增就業22萬人以上;城鎮調查失業率5.5%左右,登記失業率4.5%以內;居民消費價格漲幅3.5%左右;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基本同步。


07

內蒙古的中國之最

1. 內蒙古是中國蓖麻種植面積最大和產量最多的省區,主產區通遼市是我國著名的蓖麻生產基地。

2. 內蒙古是中國最大的馬鈴薯生產基地。

3. 內蒙古有中國最大的草場和天然牧場。

4. 興安盟科爾沁溼地珍禽自然保護區和呼倫貝爾市呼倫湖自然保護區,是中國最好的鶴類資源寶庫。

5. 內蒙古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居全國五大牧區之首。羊毛總產量佔全國四分之一,山羊絨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以上,駝絨產量佔全國的二分之一,均居全國第一位。

6. 阿拉善盟是中國擁有駱駝最多的地區,素有“駝鄉”之稱。該處有世界罕見的白駱駝。

7. 內蒙古大興安嶺是中國最大的原始森林區。

8. 呼倫貝爾市紅花爾基林場是中國最大的樟子松採種基地。紅花爾基樟子松林是世界稀有、亞洲最大、我國惟一集中成片的天然樟子松母樹林帶。

9. 阿拉善盟的梭梭樹是世界上種子發芽最快的荒漠樹種。寄生在梭梭樹根上與其平分秋色的植物肉蓯蓉號稱“沙漠人參”,產量、質量均居全國第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