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歲寶寶應該學習什麼

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從寶寶出生就開始給列出寶寶的學習計劃,每個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就準備給自己的孩子報名各種各樣的培訓班,早教班。

我們就拿漢語拼音來說吧,漢語拼音是小學一年級的學習內容,也是學生學習中的一個難點。現在不少幼兒園對大班孩子進行拼音教學,由於個別教師的水平有限,導致孩子讀音不準。也有一些家長以為讓孩子提前學習一年級的課程,上學後可以儘快適應學校生活,自己教孩子讀拼音、做算術、學寫字,殊不知他們不正確的教學方法反而會給孩子的學習帶來一定的困難和麻煩

過早讓孩子學知識有這麼多危害,各地都在積極推動“零起點教學”,那是不是意味著在孩子上學之前,就不用學習任何東西。不過,腦科學又告訴我們,“零起點教學”並不意味“零準備”,入學準備需重視。

  

 

0-6歲寶寶應該學習什麼

  那0-6歲寶寶要學習哪些呢?

  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學準備水平對後期學業成就和學校適應具有預測作用,入學準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後續水平。但入學準備不是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入學準備不能錯誤地等同於識字、算數。

  有研究發現,孩子早期的語言技能(如字母識別能力和語音敏感性)越好,後期學術能力越高。因此,在孩子0-6歲,培養孩子語音敏感性很重要,但不是指讓孩子多識字、寫字,而是要讓孩子聽到各種聲音、各種語言,鼓勵孩子唱誦歌謠、複述故事,培養孩子的語音意識和正確發音能力,培養孩子對語言理解的能力,特別是說和聽方面的能力。從數學學習的角度,不是要求孩子會算多難的加減法,會做多少題目,而是要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玩具和活動,幫助孩子在玩中學,掌握生活中簡單的數學知識,如對數、量、圖形的認識和理解。

  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幼兒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識促進孩子的生活、學習、思維、人際交往等行為習慣的養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提出明確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特別是孩子從以玩為主的幼兒園生活過渡到以學習為主的學習生活,其中的學習目的不同,教育方式和要求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因此,孩子需要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具備一定的獨立意識和任務意識(聽得懂任務要求、能自始至終完成一項任務),會遵守規則等。這些素養和能力的培養將會為孩子後續的發展提供充足的後勁。

0-6歲寶寶應該學習什麼


  有研究發現,入學後,沒有朋友比成績差更糟糕,被拒絕的孩子容易出現社會適應不良、心理失調、學習成績不佳等現象。因此,入學準備很重要,需要引起家長的關注與重視。

  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鬆接受新鮮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兒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廣泛性和探索性等特點。好奇心強的幼兒接觸新事物時注意力集中、愛提問、愛探索。

  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採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如把玩具拆開等“破壞行為”,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3-4歲時兒童行為獨立性快速發展,為今後其情感獨立和認知獨立的發展奠定基礎。4-5歲的孩子隨著道德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兒童逐漸明白了隨意發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3-5歲兒童的認知獨立水平一直在提高,開始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

  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並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

0-6歲寶寶應該學習什麼


  同時,可以在玩耍與遊樂中培養孩子的繪畫、音樂與體育運動能力。並採用圖片、畫報等直觀形象的方式加強孩子對危險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後果的認識,提升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

  另外,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因此,父母在鼓勵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孩子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