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傑彬:99%做知識付費的人,都會犯這個錯,你犯了這個錯嗎?

每天寫一篇文章的第5年219天

打造個人品牌找張傑彬

三年前,我和4個朋友組建了一個社群,我們在社群裡就幹一件事,那就是每天寫一篇文章,當時我們定了一個規則,每天把文章發到群裡,不發文章就發500元紅包

其中,有一位朋友,他名字就不透露了,我們假設他叫小明。

小明寫著寫著,有一天,他突然寫開悟了,他悟到了一個社群裂變的玩法

悟到這個玩法以後,他一發不可收拾,於是就開幹,搞了很多收費社群,那幾個月的時間裡,賺了大概1000多萬

本來可以乘勝追擊,繼續深挖社群的玩法,可以繼續升級自己社群裂變的技能,但小明沒有,他轉來去帶領別人讀書,做了一個類似樊登讀書會那樣的項目。

然後呢?

然後就沒然後了,後面讀書那個項目沒做起來,最近這兩年,江湖上也沒有他的傳說了。

是的,小明就是犯了一個錯,這個99%做知識付費的人都會犯的錯,那就是:

不去賣能力,而是賣知識

一、什麼是不去賣能力,而是賣知識

什麼是不去賣能力,而是賣知識呢?

比如我的朋友小明,他是靠著社群裂變起家,社群裂變這是他的能力,他此前的項目能夠賺錢,是因為他在給客戶傳授他社群裂變這個能力

後面讀書的項目沒有賺到錢,那是因為他已經沒有給客戶傳授什麼能力,而只是單純地賣知識

能力和知識有什麼區別呢?

就像你知道如何炒好一盤酸辣土豆絲,這是知識

你能炒好一盤酸辣土豆絲,這是能力

知識是知道,能力是做到

大部分人擁有知識,但不擁有能力。

二、什麼是知識?什麼是能力?

愛因斯坦出名以後,經常去各大學進行“相對論”的論述演講。

一天,開車的司機對他說:“你的講演我已聽了很多遍,我幾乎可以上臺演講了。”

聽了司機的話,愛因斯坦很高興,於是對司機說:“我們現在要去的這所大學,學校裡的人還不認識我。這樣吧,你直接上去講就行。”

司機上臺以後,不僅能嫻熟地論述“相對論”的內容,而且表情、手勢也恰到好處。

演講結束,進入提問環節,一位教授向他提出了一個充滿數學方程的問題。司機當然不會解答這個高難度的問題,但他很鎮靜。

他表現出若有所思的神情,然後輕鬆地對這位教授說:“這個問題,我可以讓我的司機來回答你的問題。”說著,他揮手叫來了真的愛因斯坦,自己坦然地向場外走去。

愛因斯坦上臺一會,詳盡地回答了教授的問題。從此,人們對愛因斯坦更加刮目相看了,因為他的司機都具有這麼深奧的知識。

這個小故事可以得知,對於“相對論”這個主題,司機通過耳濡目染,已經擁有知識,但還沒擁有能力。

在進行主題分享的時候,這個只是展示“知識”,所以司機能夠對答如流,但是,要回答臺下觀眾的提問,這是需要“能力”,司機搞不定這件事。

三、為什麼做知識付費的人,會犯這個錯呢?

原因一:錯覺

一般做知識付費的人,學習能力很強,很多都是學霸。

他可以很輕鬆看懂很多知識,理解很多知識,但他會誤把自己知道的這些知識當做能力。

比如很多人看我寫了幾年的個人品牌打造文章,他看了這些文章,覺得很簡單。

其實是因為我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讓他輕鬆看懂了個人品牌打造知識,讓他理解了很多個人品牌打造知識。

但他會誤以為已經掌握了打造個人品牌的能力

當他拿著這些個人品牌打造的知識,去輔導別人,會遇到很多問題,而那些問題解決不了,客戶就不能取得成果,結果是客戶不滿意,他自己也沒有太大的成績。

是的,牢記這一點,看懂某個知識,不等於擁有這項能力。

原因二:遇到瓶頸

當自己的能力發展到一定階段,會遇到瓶頸,此時人的本能是退縮,後退。

比如小明,他社群裂變能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已經遇到瓶頸了,他選擇的方式,不是繼續精進自己社群裂變的能力,而是去帶領別人讀書,去傳授知識。

四、為什麼不能賣知識,而是要賣能力呢?

原因一:不給客戶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因為自己沒有這個領域的能力,只是自己聰明,能夠看得懂這個領域的玩法。

但自己看得懂,不代表自己能夠做得到,如果把看得懂的玩法教給客戶,客戶由於你在別的領域能力很強,所以很信任你,從而會盲從你的方法,這樣會把客戶害了。

原因二:不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麻煩

由於我們給客戶帶來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同樣也會反過來給自己帶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