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個有深度、有質感的人

理解事物有很多種方法,在《原則》一書中給出了兩種視角,一種是自上而下式,這是一種從宏觀到微觀的認識方式,從宏觀普適性原則理解我們自身和現實規律的途徑;另外一種是從下而上,從微觀到宏觀的視角看事物,從具體的事物,具體的情況認識,這種很容易鑽到細小的事物中出不來,但可以檢驗具體事物是否與大的理論、原則相符,二者是推理與驗證的過程。

所以很多事情要求我們從大處出發,小處落腳。避免只認識事物的局部。我們經常會說"我以為""我認為",以前還以為這句話很好,表明只是個人的看法,不代表大家,表明自己很謙虛,但實際上卻是固步自封。我們認為“我們以為的樣子”就是對的,就是真實的。恰恰是這兩句話使我們無法瞭解事情的真像,所以儘量不用我們心裡、眼裡那個“以為”的樣子去判定事物。

我們要善於推翻自己。要先假定我是錯誤的怎麼辦?然後,考慮為什麼事情會是這個樣子的?為什麼這樣是合理的?這件事對誰是好的,對誰是壞的?還會影響到誰?人們總喜歡對自己有利的東西,不喜歡對自己有損的東西,但只根據事物對個人的影響就將其判定為絕對的好或絕對的壞,認為對自己好的就是對的,對自己不好的就是壞的,這是不合理的。這麼做是在假定個人的願望比整體的好更重要。在一個團體中,整體的好永遠大於個體的好。看待事物就要從這些不同的視角去觀察,去評判而非只從“我”的角度。

認識事物的方式和角度很重要,而且是可以學習的。從大處著眼,那就要具備從大處著眼的知識、格局。沒有這些,有時候真的不是你想變的偉岸就能變偉岸的,不是你想看到事物背後的邏輯,就能看到的。

強化自己,豐富自己,腦中各種知識點、思想,價值觀念多了,網狀聯絡點密集了。當遇到事情時,不經意間,你的視角就變了,看問題開始從多方面去看,探究問題開始追本溯源,問問題也開始犀利。你的實力,你看問題的方式和角度就這樣一點一滴積累出來了。

做一個有深度、有質感的人,甩掉膚淺的“我以為”,用廣角的視野觀察事物,處理事物。

做個有深度、有質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