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牛仔褲,你變了嗎?

說起牛仔褲,想必這是許許多多人衣櫥中的必備單品。牛仔褲,以其簡單百搭的特性,得到了無數人的喜愛。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但是最近我無意中在翻閱雜誌的時候,留意到了一個細節,如今的牛仔褲,對比起曾經的牛仔褲,竟然讓人感覺越來越色情了?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你印象中的牛仔褲廣告是什麼樣子的?

我們在生活中不難發現牛仔褲的廣告,無論是網上衝浪、走進賣場,甚至是生活的周邊,其實都有牛仔褲的廣告。這些牛仔褲雖然品牌不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通過牛仔褲,營造出一種性感的裝扮,表現出一種情色色情的氛圍。簡單概括,就很“撩”。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而縱觀社交網絡,無數的網紅,潮流先鋒們,他們關於牛仔褲的造型裡,總有刻意自然卻極其突兀的臀,後者也有看似無意實則故意的內褲邊,甚至低腰的牛仔褲早已露出了股溝……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關於“性感”,我很自然聯想到了CK,關於性感,CK在營銷上確實有著自己的一套。CK Jeans的廣告營造的曖昧氣氛,大肆挑逗,在誘惑的邊緣打著擦邊球,牛仔褲僅僅是一個載體,在牛仔布下的肉體才是真正的主體。(不信你可以去找視頻看看)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這一系列給消費者傳遞著一種感覺:穿上它我也可以擁有此版性感,穿進最窄的牛仔褲,那條誘人的腿部線條,從此“社交”不再愁。不可否認這是很成功的品牌營銷,這可以直接或者間接的促進消費者購買牛仔褲。

但是現如今的大環境下,我們或許不應該去評論這樣對於“牛仔褲”來說的對與錯,這只是在消費主義指示下關於牛仔褲的變化,但是牛仔褲曾經是怎麼樣的你知道嗎?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說起牛仔褲的曾經,這裡就有一個跨不過去的品牌:Levi’s。而牛仔褲的源頭,就必須要追溯到19世紀淘金熱時期。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雜貨店老闆Levi Strauss和他的裁縫,採用防水布製作了一種結實耐磨的“罩褲”,它很快收到了工人們的喜愛,原因是“耐操”。而在1873年Levi’s在褲子的受力點打上鉚釘,推向市場,自此牛仔褲正式問世。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在淘金熱潮加持下的牛仔褲,一躍成為彼時渴望自由、獨立、理想這一新生活態度的代表。

20世紀的牛仔褲,好萊塢西部片的興起,西部牛仔的形象成為浪漫的象徵,牛仔褲也逐漸成為主流服飾。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約翰·韋恩在《關山飛渡》中牛仔打扮十分拉風,詹姆斯·迪恩在電影《無因的反叛》中一身標誌性的皮夾克、白T恤、外加Levi's 501的打扮成為個性與反叛的象徵,馬龍·白蘭度在《飛車黨》中酷勁十足的扮相是彼時潮人的模樣。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而後傑克·凱魯亞克、艾倫·金斯堡和威廉·博羅斯的為代表的“垮掉的一代”,牛仔褲就是他們自由與叛逆的象徵;搖滾之王鮑勃·迪倫、波普藝術大師安迪·沃霍爾等擁護,牛仔褲成為了主角;在嬉皮士文化盛行的年代,牛仔褲更是成為“嬉皮士的標誌性服飾”。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彼時的Levi's,就是美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過了淘金熱、大蕭條、二戰、以及後來的嬉皮士運動,編制著人們心中的美國夢。而牛仔褲早已和工人沒什麼關係了,它早已成為了時尚聖經。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牛仔褲的發展,總是承載著各種歷史故事,不同時期的牛仔褲擁有著不同的象徵意義,它不是色情,它更是自由、反叛、個性的最好象徵。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真正的牛仔愛好者,他們不僅喜歡牛仔褲,更喜歡牛仔褲的文化。而這一群人中有一個代表:Amy Leverton。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生活在美國的Amy作為牛仔設計師,同時也兼顧著牛仔行業的趨勢預報和顧問的工作。無論是牛仔歷史還是化學工藝,對於牛仔的迷戀Amy早已深陷其中。而瞭解了許多牛仔丹寧知識的Amy,將自己的知識呈現在了《Denim Dudes》這本書中,這是一個牛仔的世界,它就是牛仔世界交流的橋樑,在這個地球上總有一群人,迷戀最純正的牛仔褲,最純正的牛仔文化。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DONWAN HARRELL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MENNO VAN MEURS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MILES JOHNSON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ANTONIO BATTISTA

她走進了全球牛仔界的代表人物,比如House of Holland的Henry Holland,Merithé et Francois Girbaud的Francois Girbaud、牛仔教父Adriano Goldschmied以及Warehouse Japan 的創始人Kenichi和賢治Kenji等等,除了一眾代表人物,她同樣在旅行中走訪無數牛仔店,走進牛仔店的主理人,深入牛仔愛好者的群體中,其中不乏有主理人,收藏家,店主等等等等。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HSIANG CHIN MOE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KARA NICHOLAS&MILDERD BOLIN

在2018年Amy Leverton出版了《Denim》,這本更像是女生版“牛仔聖經”的書,用相同的手法深入了這一幫牛仔愛好者們,而他們其中,不乏有Indigo Proof的主裁縫Rain Delisle,也有White Oak奶奶Mildred Bolin,RODIN olio lusso創意總監Linda Rodin,更有昔日出現在Nigel Cabourn INS中的Lauren Yates等等,他們有一個共同的點:喜歡丹寧,喜歡牛仔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NINA KAPLAN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OLU ALEGE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HERBERT JOHNSON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SAM LAMBERT&SHAKA MAIDOH

美國是丹寧的誕生地,這裡的丹寧有著很強的歷史烙印;而歐洲更像是多種丹寧風格的熔爐,各個國家將自己的文化與丹寧結合,並形成自己的特色風格,就如丹寧是英國無政府主義最重要的文化標籤;而到了日本,雖然這裡的丹寧文化來自於二戰後的美國,但是日本丹寧文化更像是對於匠人精神的繼承,這是他們對於傳統的堅定執著和對於丹寧的重度喜愛。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YUZUKI KAMADA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SOFIA LUNDQVIST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ANDY PALTOS

在一百多年中,或許很少有東西可以像牛仔褲一樣的流行不衰。如今依然有許多人,迷戀牛仔褲,他們不曾追求牛仔褲所存在的“加成”效果,他們更加熱愛牛仔褲這種文化。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OLIVIER GRASSET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JONATHAN LUKACEK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ROB HARMSEN

與其說牛仔褲代表了一種歷史,不如說它代表的是一種文化,而牛仔褲背後的精神所在,遠沒有當下那麼色情和拜金。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LAUREN YATES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JANE HERMAN BISHOP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DONWAN HARRELL

對於真正喜歡牛仔褲的人來說,或許更應該形容他們為烏托邦人士,而牛仔褲更像是他們寄託精神的物質。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DOUG GUNN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LAUREN RODRIGUEZ

縱然當下的牛仔褲有屬於這個時代的定義,或許它有些許背離了曾經牛仔褲的意義,但是它依然會是牛仔褲歷史中的一部分。對於一個我們習以為常的單品,演變的過程更像是一個社會的變化過程,未來我相信在不同的背景下,牛仔褲必將會被賦予新的意義,而且永存於服裝歷史長河中。

牛仔褲要賣得火,就一定要很“情色”嗎?

我們喜歡潮流,我們更應該欣賞經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