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程被質疑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時代羊毛是如何被薅走的

攜程被質疑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時代羊毛是如何被薅走的

昨日,微博網友“陳利人”爆料稱,攜程再次出現“大數據殺熟”現象。他在文章“攜程的牌坊坍塌了”中表示,自己日前想在攜程購買一張總價格17548元的機票,支付前檢查了一下,發現沒有選擇報銷憑證,於是退回上一步修改了一下訂單內容,再去支付就得到了沒有餘票的反饋。這些動作發生的時間在10:47左右。

攜程被質疑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時代羊毛是如何被薅走的


重新搜索後“沒有餘票”的航班竟然有票了,但價格卻是18987人民幣,漲了近1500元。

攜程被質疑大數據殺熟,大數據時代羊毛是如何被薅走的


察覺到不對勁,去其它平臺去查詢同次航班的餘票和價格,發現不但票的數量充足,比攜程第一次提供的價格還便宜不少,陳先生認為攜程有“大數據殺熟”的問題。對此,攜程在今天上午作出了回應,稱攜程絕不存在任何“大數據殺熟”行為,並做出相關說明,以下為攜程官方說明中對“陳利人”訂單的具體覆盤情況:

“二次支付顯示無票”確認為程序Bug

攜程絕不存在任何“大數據殺熟”行為,但在陳先生訂單覆盤中,我們發現了2月26日發佈的新版本中在機票預定程序中存在Bug。根據陳先生預定日誌覆盤,系統內存在陳先生兩個訂單,陳先生僅返回更新了報銷憑證,但系統後臺卻重新為陳先生生成了新的訂單。全球訂票系統中,每一次點擊“支付”,即便沒有付款,都會暫時占上預訂的位子。如不付款,這個“佔位”將於40分鐘後釋放回系統。所以陳先生的第一張訂單雖沒有支付,但是“佔位”完成,這導致了陳先生再次搜索出現無票的情況,在無票情況下,系統自動推薦了更高艙位的機票。

攜程提供的覆盤情況說明中稱,陳先生所遇到的問題都是由於新版本軟件在機票預定程序中存在Bug,該Bug影響到約1300名左右票量緊張情況下的用戶,涉及到的成交訂單約100個。攜程表示將主動與被影響客戶聯繫,承擔用戶因此產生的損失。

攜程的自證清白並未完全獲得網友們的寬恕,此前就發生過有網友使用不同手機訂同一酒店,卻是不同的價格,或者同個帳號刷票多次後機票價格上漲等遭遇。到底是大數據殺熟已經成為行業潛規則,還是系統真的出現了BUG,為什麼這類型的事件連續幾年來頻繁被爆出卻依然消息不斷?

明碼標價卻暗度陳倉,大數據殺熟防不勝防。

類似的事情不止發生過這一次,不管是攜程、飛豬、滴滴、百度還是國外的Facebbook和亞馬遜,都被爆出過此類大數據殺熟的經歷。最初大數據的出現,讓千人千面深入人心,但也讓部分商家發現了牟利的新手段。在購物過程中,每一次的消費行為都可以被打上數據標籤,消費需求數據透明公開後商家就可以瞭解到每個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和能力,從而針對每個人單獨定價,而消費者之間彼此是區隔的,它們在購買前無從得知或很難得知標準定價,完全剝奪了消費者的知情權。

大數據一切都是由算法和程序完成的,從各種看似沒有關聯的碎片行為和場景中,深挖消費者過往消費數據,分析算出用戶的個性化喜好,讓算法洞悉消費者偏好,清晰地知道消費者的底牌,千人千價,看人下菜碟,誘導用戶選擇商家手中利潤更高的產品,不斷試探用戶的底線、肆意消費消費者的信任,這種“敲竹槓”行為讓人覺得可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認為:“大數據‘殺熟’,實際上是一種嚴重背信行為,不符合道德要求,更違反法律要求。”消費者與網絡平臺之間的“熟”即“用戶黏性”,消費者基於信任使用平臺,不再貨比三家;平臺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對熟悉的顧客提供更不優惠價格甚至歧視性待遇,屬於典型的不誠信行為。借用此次事件中陳先生的一句話:“用戶信任的建立需要較長的時間,而信任的毀滅只需一旦。請行業和商家好自為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