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仁、義、禮、智、信”?我們現代應該怎樣理解?

鐵血勇士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被稱為“五常”,說起“五常”這個詞語,大家或許有點陌生,我首先想到的是“五大常任理事國”,不得不佩服咱們的儒家思想,居然直接推算出,當今這個時代有“五大常任理事國”,也簡稱“五常”。

當然這個,只是一個笑話,只是希望告訴大家,儒家經典思想裡面的“五常”和咱們現代所說的“五常”,還是有區別的。

當然,這“五常”也不是從孔子時代就開始的,因為在孔子時代,只有“三常”,就是“仁、義、禮”,後來孟子加入了“智”,變成了“四常”,後來到了董仲舒的時代,他加入了“信”,這才變成了咱們熟悉的“五常”。

這三個人,其實歲數相差很大,比如孔子和孟子,幾乎相差180年(按出生日期算),但是給我們的感覺,他們兩個好像是同一時代的人,而董仲舒和孟子,幾乎相差了200年,可見,這“五常”也得來的很不容易,幾乎是經過了差不多500年,經過好幾代人的努力,才形成了“五常”的經典思想。

從此之後,“五常”基本沒有多大的改變,逐漸流傳到現在。

“仁、義、禮、智、信”代表的思想非常豐富,基本上你能想到的,都可以用它們來解釋。

但是,也正是因為它們代表的事物比較寬泛,所以無論是孔子還是孟子,還是董仲舒,都沒有給出這五種東西的具體定義。

這也是儒家思想的一個精髓,“含蓄兼容”,也正是因為它有這種特點,才讓儒家思想能一代接一代的流傳下去。

下面簡答說一下,“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分類,以及我們在現代賦予它們那些新的含義。

其實孔子的核心思想就是“仁”,具體“仁”為何物,看下孔子的原文。

子曰:“巧言令色,鮮矣仁!”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油嘴滑舌,不老實的人,就沒有仁心。

這在我們現代來說,也是適用的,尤其女孩子拿這句話來“盤問”自己的男朋友,顯得非常的“高端大氣上檔次”!

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翻譯過來就是,孔子說:“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遵守禮儀有什麼用?一個人沒有仁愛之心,禮樂又有什麼用?”特別說明:”樂”在這裡並非音樂的意思,而是禮樂!禮樂是外在的,而仁是內在的。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仁愛”是儒家思想的“硬核”,如果一個人沒有“仁愛”這個基礎,那麼其他的就不用談了。

這句話在現代可以這樣理解,就好比《破冰行動》裡面的大毒梟,雖然他們對村上的老人宗族特別好,但是他們本質上做的是“沒有仁愛心”的事情,所以無論他們做了多少好事,捐了多少款,其實都是“徒勞”的。

好像現實中這些人也不好,一面幹喪盡天良的事情,卻也一邊搞慈善,妄圖抵消自己的罪過,其實孔子早就說過了,這些都是“徒勞”的。

所以說,“仁愛”是儒家思想的“內核”,也是咱們現代人行事的“基本準則”。

因為“仁愛”包含了方方面面,孔子留下的“教誨”也是很多,在這裡我就不一一舉例了,我把這些“教誨”摘抄一部分,給大家放在下面,大家慢慢“領悟”。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雍也》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列舉了,要不然三天三夜也說不完。

看下面孔子的“教誨”。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這句話的意思可以看出,“義”這種東西是和“利”相對的,簡單來說,我不會為了“利益”而去幹一些違背道德的事情。

這在現在依然可以適用,“唯利是圖”終究會害了自己和別人。

子曰:“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孫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大概意思是,孔子說:“君子把義作為本,依照禮來實行,用謙遜的言語來表述,用誠信的態度來完成它。這樣做才是君子啊!”

這裡可以看出,“仁愛”是儒家思想的內核,就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但是卻沒有具體的指導意義,而“義”基本上就是在“仁愛”這個內核中,提煉出來的“行為準則”,大概的意思就是說,按照“義”這種準則來行事,就是君子,就是好人。

這在現代依然適用。

“義”總體來說依然是很寬泛的事情,但是至少它已經在“提煉”具體的使用場合,用它來區分“何為小人”,“何為君子”,還有一些其他的行為,都在逐步的完善和詮釋中,可見孔子的理論也是一步步摸索出來的,不是一步登天的。

下面依然是孔子的“教誨”,大家耐心領悟哦!

子曰:“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為成人矣。”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雍也》有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子曰:“信近於義,言可復也。

到了“禮”的時候,已經規定的很詳細了,什麼是“禮”,什麼不是“禮”,基本上規定了人們的全部生活。

小到吃飯喝水,大到皇宮祭司,基本上都有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禮儀”,甚至見到皇帝之後,先跪左腿還是先跪右腿,都有詳細的禮儀可尋。

怪不得封建帝王很喜歡儒家思想,真的很方便自己管理,要是沒有這些“條條框框”,天下豈不是亂了。

從仁到義,再從義到禮,大家也基本上看出了孔子思想的一個逐漸進化的過程,仁是基礎,框架非常大,而義則試圖去規範人們的一些行為,而到了禮的時候,毫不客氣的說,這幾乎就等同於“法律”,可見規定是越來越細化的。

在現代,孔子固定的這些禮節,有些仍然在使用,比如孝敬父母,尊敬老師,和同學要謙讓啥的,所以說現代社會依然離不開“禮”,當然那些封建舊思想的“禮儀”,自然是要去除了。

下面依然是孔子關於禮的“教誨”,大家耐心讀讀吧!

子曰: “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有子曰:“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子曰:“君子博學於文,約之以禮,亦可以弗畔矣夫!”

智是孟子加入的,大概意思就是人要智慧,善於學習,說實話,這也是人的一個基本能力,孔子當年也提過類似的事情,只是沒有把他作為一個單獨概念拿出來而已。

這個沒啥好解釋的,就是“活到老,學到老”的意思,這個在現代和孟子那個時代,幾乎沒差別。

下面上一些孔子的“教誨”,大家可以比對一下。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處約,不可以長處樂。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第四)子曰:“臧文仲居蔡,山節藻梲(zhuō),何如其知(zhì)也!”(公冶長第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子罕第九)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出自《論語·為政》)

上面的“知”其實和“智”差不多的意思。

信是董仲舒加入的,這個在古代和現代沒多大區別,通俗來說,就是講“信用”。

現在大家搞生意或者交朋友,哪一個能離開“信用”二字,甚至咱們的銀行都叫“農村信用合作社”,特別強調“信用”二字,這基本上是一個人,或者一個國家立足的根本。

基本上也是在孔子“仁義”的思想上,提煉出來的一個“分類”。

至此,“五常”基本上提煉完畢了,後代人,基本上都是按照“五常”在做事情,因為它規定的已經很全面了,很難在提煉出一個新的“分類”了。

下面放一些孔子的“教誨”,大家可以學習一下。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論語·述而》)"信近於義,言可復也;恭近於禮,遠恥辱也;因不失其親,亦可宗也。'"(《論語·學而》)"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論語·子路》)

總結:

通過上面的對比發現,“仁、義、禮、智、信”在古代和現代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它的基本含義在今天依然適用,只需要把以前一些封建舊思想去除就好了,其實孔子的本意不是這樣的。

所以大家按照最願意的意思來理解,更加的符合現代這個社會,在我看來,這“五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也希望大家都能做一個“五常具備”的好人。

哈哈,今天就聊這麼多了,有機會再聊!


太行山下小小強


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第一次對各位的回答瀏覽一下,只是很遺憾:大家只限於解字,只限於從傳統認知方面發表一下看法,但這樣就很不完整。

我也學諸位,來個簡單的。簡單地說這五個字就是中國傳統文化領域,思想文化專制時期的五常,也就是五個方面的基本要求,別管《三字經》怎麼說,他只是就五常,給少兒做出的一個簡略的答案,他和《百家姓》《千字文》一樣,都是一種啟蒙教本,這個教本,或者這個教本所說的五常,核心還是圍繞著孔子的思想,就一個字“仁”,這是孔子一切理論的出發點。

什麼是仁,孔子說“仁者愛人”,簡單說,一個字,就是愛。

此後,孔子的學生的學生的學生,孟子又發現了一個問題,光說愛,有時候不能表達愛的完整意義,因為在孟子看來,光是說愛,有時候難免限於糾紛,就像撫愛孩子與打罵孩子,都可以說是出於愛,但最易陷入是非爭執的漩渦,好像沒有一個標準。於是孟子提出一個“義”字。

何謂義?兩相比較後的所謂正確取捨即是。孟子的意思是說,不光有愛,在此基礎上還要有一個正確的選擇與取捨,比如,人人惜命,但當自己的生命與大是大非面前做一選擇的時候,那就只能選擇“是”,選擇大是,也就是選擇大眾認為的“是”的時候,那就才是義。所以有捨生取義之說。因為魚和熊掌的選擇只是出於個人喜好,但是生與義之間的選擇,才是評判是非的最高標準。

在孟子之前,普遍意義上對於“義”的理解是:什麼義不義的,我心有愛,我愛老婆孩子,我愛父母兄弟,保有生命再說。這符合聖人的說法,即愛。但是孟子發現並詮釋了“義”之後,說的很清楚,愛,也不是沒有比較的,同樣的是愛,有大愛,有小愛,大愛為義,小愛為私。

後邊的“禮”是為仁、義服務的,禮,就是規章制度;智,是明智的選擇;信,是兌現。這三者,都是為前邊的仁義二者服務的。僅此而已。

總之,這五者,仁為核心,義為評判標準,禮是規章,是為仁服務的,智、信是個人的基本修為,是董仲舒在吸納道、佛諸家等思想之後,為與統治階層意識形態相一致而增加的一種個人修為,即把“信”作為一種基本的,常規性的東西固定下來,形成仁義禮智信這五者互為一體的道德觀念和評判標準。

所以,即便是在中國封建社會佔有統治地位的儒家的思想,也是在不斷吸收諸家理念基礎上的不斷吸收、整合與昇華,不然的話,即便是儒家的孔子,若是沒有宋代道學(其實就是理學)的改進弘揚,肯定不會有後期的“至聖先師”之美譽。重要的是,孔子的“仁”、孟子的“義“也就失去存在的社會意義。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沒有仁義的禮智信,也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一句話,中國的傳統文文化,是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吸收成長的文化,沒有絕對的仁義禮智信(儒家的),只有相對的理解,即便是道、佛、法、名,一切的一切,都會融入在浩浩中華文化的洪流中,都是華夏文明和華夏思想文化的重要貢獻者,當然包括曾經的顯學墨家,還有兵家、縱橫家、農家、雜家等。


問道黃老


怎樣理解古人的‘‘仁,義,禮,智,信?

仁ren仁愛;從造字法來看:從人,表示站立的人,從二表示兩個人,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要互相關心,互相幫助。

而孔子推崇的“仁"的定義,克己復禮就是仁。克己就是剋制,約束自己的私心雜念,不適當的言行。復禮的意思就是大家只要能做到克己,我們的言行就會符合禮義,符合自然規則了,這樣就達到仁的境界了!

義yi 道義;造字法來看,㐅指割,殺,在上面加一點指示符號丶,表示殺得有理,殺得正當。

義為利,墨子認為,兼相愛,交相利,認為愛人要遠施周邊,尊卑長幼之間互相愛護符合道義。

孔子說,見義不為,無勇也。見到應當做的事而不去做,是怯懦的表現。人有了正義感,可以努力達到社會平等的理想,甚至捨生取義。

禮li 會意字。從示從豊。本義,舉行儀禮,祭神求福。“導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這說明古代對禮儀是很講究的。

儒家認為,人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和地位的行為規範,便″禮達而分定"。達到孔子所云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序,社會就穩定了,國家就可以長治久安了。

智zhi :會意兼形聲,從日從知,意為無所不知,意為聰明、智慧。

智慧不同於聰明,不同於知識,是一種方法論。智慧古人指是一種在合適的時間和合適的地點做合適的事情的方法。相當於今天哲學上講的,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智慧是正確客觀的決策力、思考力和實踐力。即人的辦事能力。

信xin, 是會意字。意思是一個人站著說話,要算數,要誠信。信,誠也;信,無欺也!

孔子對誠信教育也非常重視。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在孔子看來,一個人失去了誠信,是不可以在社會上立足的,更談不上君子了。

古人對誠信是高度重視的。有些成語可以佐證: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得天下,要先取信於天下。在今天,如果一個人失去誠信,那他成了孤家寡人,什麼事情也辦不成了。

上面講了古人對仁,義,禮,智,信的看法,這些在今天看來仍然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有志於服務社會的仁人志士,應該認真從老祖宗那裡汲取智慧,獲得正能量。

不妥之處,望大家斧正。


印忠旗


本題所提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題!儘管可能有人認為他多半屬於儒家思想。。

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正是由這些諸子百家、儒道釋的精典所組成的。尤其是是五常,仁義禮智信己融入到中華民族的血脈中。至今不仁不義之人沒人願與交友,失禮寡信之人更為眾人所不恥!這都源自於中華傳統文明的教育。

關於五常:有具體的說法:

仁,即包含對人的博愛和良善之心,正所謂仁者愛人。

義,特指公融合,謂之正義。

禮,則是社會中形成的大家共遵的儀式。

智,指的是人應具有的謀略和智慧。

信,遵守承諾守信,不失信於人。

在《水滸後傳》徵方臘歸途中,燕青無意中射殺了一隻大雁,引發了宋江無限感慨:大雁仁義禮智信俱全,如你我弟兄。

空中遙望死雁,古而發出哀聲,此為仁也;雌雄一旦失偶成為孤雁,終生不配,此為義也;作序而飛從不逾越,此乃禮也;避鷹鵰衍蘆棲身,此為智也;秋南冬北守四時,不逾矩,此為信也。

所以宋江以雁喻人,不無道理,難道人的德行還不如大雁乎?


晚亭與落霞同暉


“仁、義、禮、智、信”中,“仁”和“智”是核心,按照研究《易經》體、相、用的原則,五者之中,“仁”是體,是核心,“智”是用,也就是“仁”的功能,“義、禮、信”是相,也就是“智”在發揮作用的過程中所呈現出來的相貌。

“仁”指萬物平等,“智”是達成及維持平等。

“仁”體現的是萬物之間無差別的一面,什麼叫無差別呢?也就是彼此之間沒有相對性,比如長和短,胖和瘦,輕和重,大和小,等等等等,這就叫相對性。無差別就是沒有相對性,萬物呈現出“渾然一體”的相貌,就好像一把大火把什麼都燒沒了,彼此之間沒有了任何差別。

無差別性也就是萬物的共性,萬物的共性具體指什麼呢?經典裡有個說法,叫做“緣起”,這就是萬物的共性。什麼叫“緣起”?通俗的說,“緣起”就是說萬物皆由不同的因素組合而成,這些不同的因素,分別又由其它不同的因素組成,沒任何例外,可以一直分下去。

分到最後就會發現,什麼也沒剩下,這個就叫做“空”,所謂“緣起性空”講的就是這個道理,這不是某個人推理或想象出來的,而是由古聖先賢親身驗證出來的,不是可能性,而是最終的結果,只不過聖人用的不是科學儀器,而是自己的智慧,這就是“仁”和“智”之間的關係了。

這個“智”,並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智慧,我們這個智慧是無法去驗證“仁”的道理的,如果把“仁”比作一件瓷器的話,那麼“智”就是金剛鑽,這樣才匹配。而我們通常所說的那個智慧,頂多算是木質鑽,在土塊上鑽個洞還可以,鑽瓷器就差太遠了。

所以真的想證到“仁”的境界,您非得先修“智”不可,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真想搞事情,沒有趁手的傢伙是行不通的,傢伙趁手了,一物降一物,準能把事搞成。《大學》裡面的“知、止、定、靜、安、慮、得”,還有孟子的“浩然之氣”,都是在“利其器”。

把“智”給練成了,它就有了力量,不象我們現在這樣,智慧就象是一群紀律渙散的殘兵敗將,沒什麼戰鬥力,只能搞一些小目標,但凡是個像樣的目標都搞不定,到那時不一樣了,那就是一支作風優良,裝備精良,戰鬥力一流的精兵強將,這時候再去觀察萬物的共性,就能當下見到。

“義、禮、信”是返璞歸真,實現平等的手段。

“仁”就等於是萬物的本來面目,“智”則是已經求證到了這個本來面目,那麼一個人證到了,還有無數人沒有證到怎麼辦?他們還在被名類繁多的事物表象搞的暈頭轉向,內心充滿了煩惱,生活完全沒有條理,就象是一群無頭蒼蠅一樣,在眾多虛幻的目標中撞來撞去,怎麼辦?


這就象是一條河,河這邊是我們普通大眾,每天都在盲目中度過,河的那邊,則是已經證到萬物真相的人,它們不再被各種虛幻的假象所迷惑,內心安逸而快樂。這時候,我們就非常需要他們來幫助我們渡過這條河,而他們也非常樂意來幫我們,這樣一來,各種渡河方法就出來了。

每個人具體的情況不一樣,所以就需要相應的渡河方法,這個就叫“義”,古人講“義者,宜也!”也就是合適、適宜的意思,“禮”則是找到合適的方法後,現把它很好的表現出來。舉個例子,比如一個人餓了,那麼解決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找到食物吃,這個是“義”,相對應的方法,而“禮”則是吃相不要太難看,要表現的優雅一些,否則就會影響到別人的食慾。

“信”是指徵候,也就是消息,很多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分成不同的階段,把大目標分成不同的小目標,一步一步的來逐漸完成,“信”就是走完每個階段以後所出現的必然反應,不管把目標分成幾步,每一步走完,必須出現相應的結果,這個叫“信”,否則就是瞎忙活。

這樣一解釋,我們就明白了“仁、義、禮、智、信”的含義,由此我們也知道了求“仁”之難,讀《論語》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很多人向孔子問“仁”,孔子都沒有正面回答過,也從來沒有承許過誰真正到了“仁”的境界,為什麼?就是因為“仁”真的很難證到。

首先每個人心裡這個“我”就很難擺平,總認為“我”非同一般,認為別人都不如“我”,這樣一來,你一個“我”,我一個“我”,無數個“我”天天打架,整個平等無差別的局面就被打破了,大家都抱著一個“‘我’在向夫子問‘仁’”的心態,怎麼可能會得到老夫子的認可呢?

總結

總之,“仁、義、禮、智、信”不僅僅是一些概念,它們各有自己的問題要解決,“仁”要解決的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主觀積習,告訴我們萬法平等,直接給出答案,而“智”則是得到這個答案的功能保障,“義”給我們提供最佳方案,“禮”約定了互不干擾的實施形式,而“信”則保證了每個階段都不會偏離目標,使我們能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這樣我們才能最終成功。


澡雪堂主談國學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上下相親,謂之仁。——《禮記》 愛人利物之謂仁。——《莊子》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義,利也。——《墨子》 除去天地之害,謂之義。——《禮記》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穀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丘聞之,民之所由生,禮為大。——孔子 禮之用,和為貴。——《論語》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觀一葉而知秋,道不遠人即為此。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圓而行欲方。——《淮南子》 知者慮,義者行,仁者守。——《春秋》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謂之信。——《禮記》


聰明的小竹子


對於仁,義,禮,智,信,我的理解是:

仁, 仁者無敵。就是仁者的思想沒有對立面。他能包容別人的思想, 尊敬別人的思想和觀點。 能聽見不同的聲音。尊重人人平等,思想自由的理念! 就是孔子提倡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是同而不和!

義, 義,是大義, 如,大義滅親。忠孝不能兩全的大義。這裡是提倡的大義為國家為人民的大義。 放下個人的小恩小義,江湖義氣。

禮, 是社會生活交往中的一些禮儀規範,舉止行為!用現代話來說, 你的行為舉止是否能照顧到別人的情緒和感受! 當然。他是有內而外的,一種自然有感而發的真情流露的行為。 而不是生搬硬套的沒有感覺的行為規範。如,當你非常尊敬一個人時,你自然就會從心底流露出對他尊敬的行為舉止來。如你非常孝敬你的父母,你自然會對你的父母非常有禮有節!

智, 是指一個人是否能由圓融通達的解決事物的能力。

信, 誠實守信, 言必行,行必果。 是指一個人內外一致,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知行合一。



一修身心靈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的核心思想,這一核心思想貫穿中國二仟多年,已深入到中國人骨髓裡,同時也左右著中國人的神經,並設身處地地運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行動的指南,處事的綱領,心中的天平,道德的準繩,行為的法碼。那麼每個人的仁、義、禮、智、信又是怎樣的呢?


仁,就是說除了自己之外還有別人,不能我行我素而傷到別人,要有整體意識,要顧全大局。也就是古人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就是善良、忠厚的化身,即與人為善,厚德載物。用博愛的心、慈悲的心、包容的心去為人處事,這就是仁者無敵。

義,應是對正義、公理、道德的維護和堅持。一個人,為了義,可以義無反顧,可以不辭辛勞,可以凜然辭嚴,可以直言相諫,可以疏財大義等等。相反,大義滅親者為世人所唾棄,見利忘義者為小人之作為,背信棄義者終會打入歷史的垃圾堆裡。


禮,人世交往必不可少的程序。無禮不成方圓,不同的場合遵循不同的禮節,使人倍感神清氣爽,如沐春風。一個懂禮、知禮、禮讓之人,他一定是倍受尊重、信任、禮讚之人。

智,是我們分圻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技巧,有智慧的人總能逢山開路、遇水架撟、絕路逢生、錦上添花。總有點睛之筆、一著制勝;總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扒開雲霧見睛天。

信,人無信不立。言必信,信必果。不能華而不實,言而無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與人交往,誠信就是金子般的品質。人若前口性張,後口性王誰還願意與其交往呢?人若背信棄義終會為世人所不齒。


現在是互聯網時代,信息傳播秒遍全球,好事壞事一日萬里。可見儒家文化更顯珍貴,弘揚中華文明,仁、義、禮、智、信當先。


錦繡三月春


你怎麼理解“仁、義、禮、智、信”這五個字的?

咱是這樣理解的:

仁:愛人

義:尚義

禮:尊禮

智:愛智

信:信用

自知這是現在此時此刻咱的淺層理解,也好記,沒有儒家知識系統專門訓練,不完全符合古人大家們的精深闡述,只是表層會意而已。

《枉凝眉》

一個是閬苑仙葩,是指林黛玉薛寶釵賈寶玉史湘雲妙玉合而為一,陰陽合體。主要是指賈寶玉。

一個是美玉無瑕,是指林黛玉賈寶玉玉妙玉合體。主要指妙玉。

若說沒奇緣

今生偏要遇著他,是指史湘雲和賈寶玉白首雙星相遇。

下面幾句總括賈寶玉和史湘雲相遇後白頭攜手走過春夏秋冬的無奈與悲涼……以及賈寶玉對四位奇女子的深情回望。

若說有奇緣

如何心事終虛話

一個枉自嗟呀(林黛玉)

一個空勞牽掛(薛寶釵)

一個是水中月(妙 玉)

一個是鏡中花(史湘雲)

以下兩句主要是賈寶玉在史湘雲逝後,想起過往,不禁悲傷滿懷……也是四位奇女子的深深回望。

想眼中能有多少珠淚兒

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

金風送爽,秋天又引發悲緒。枉凝眉,你再怎麼愁苦悲傷,也是枉然啊!

《枉凝眉》這支曲,是作者又一次的詠歎調。林黛玉薛寶釵史湘雲妙玉,是金陵十二釵正冊中,和賈寶玉前前後後結緣的四位奇女子。

縱覽全書,可以再一次體味《枉凝眉》的悽婉聲韻,也可醉魄銷魂。

一曲《枉凝眉》唱盡了作者和賈寶玉的心事,四位青春好作伴的少女淚盡,賈寶玉的淚水也不盡奪眶,賈寶玉又何嘗不曾還淚……

《關山月.秦觀懷古》

晴雯吳雯吳玉峰

勇補金衣似寫書

香山詩證富家女

綴成紅樓付人情

手撕寶物桃花扇

石呆子怕要心寒

魂歸離恨口唸慈

兩根指甲穿萬魂

注:晴雯 吳雯

桃花扇 桃花散

《關山月.秦觀懷古》

梅村觀復憶繁華

鶴舞白沙芍藥花

鹿樵生唱長生殿

桃花扇底雪芹藏

齋壇柔碎蕊萬朵

脂硯齋傳墨流香

寶琴仙緣迷津點

滄海桑田落日圓

注:《紅樓夢》一芹一脂

注:緣起祭明(出則既明 緣起既明 出處既明)


三月樂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