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摘要: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各國航空兵還和戰前一樣主要執行空中偵察、通信和炮射校正等任務。隨著地面戰爭的發展,空中力量在爭奪制空權、支援地面作戰、戰略轟炸、防空等方面顯示出獨特的重要作用,空戰的各種基本樣式幾乎全面亮相,對戰爭進程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本文分析了一戰中兩大集團的戰略意圖、雙方空中力量對比,總結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空戰的發展特點及優勢,對於空戰研究具有一定借鑑意義。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與兩大集團的戰略意圖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兩大集團示意圖

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初,歐洲列強在爭奪霸權和殖民地的鬥爭中,逐漸形成了兩大對立集團,即由德、奧匈、意等國組成的同盟國集團和由英、法、俄等國組成的協約國集團。兩大集團日趨激化的矛盾以"薩拉熱窩事件"為導火線,引發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同盟國集團的總的戰略意圖是打敗協約國,稱霸世界。其中,德國的戰略目標是建立一個從北海、波羅的海到亞得里亞海,從柏林到巴格達的"大德意志帝國",攫取英、法等國在非洲、太平洋和南美等地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奪得世界霸權。由於德國的人力和物力資源無法支持長期的戰爭,只能寄希望於速決戰。具體計劃是,先在西線集中兵力用4至6個星期擊潰法國,然後揮師東進,與奧匈聯手在三、四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奧匈帝國的目標是使塞爾維亞淪為附屬國,奴役巴爾幹。其作戰計劃主要著眼於與德國的配合,即當德軍在西線作戰時,奧匈在東線實施防禦;當德軍主力東進時,奧匈與之聯合突擊俄國。意大利的目的是奪取北非和阿爾巴尼亞等地,建立地中海霸權。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場景

協約國集團的總的戰略意圖是抵制同盟國,保住霸主地位,並奪取更多的殖民地和勢力範圍。其中,英國的目的是保持世界霸主地位。為避免戰火燒到本土,英國向法國戰場派出了遠征軍。法國一心要收復阿爾薩斯和洛林,恢復昔日的歐洲霸主地位。俄國以建立一個從易北河到中國,從亞得里亞海到北冰洋的龐大的"斯拉夫帝國"為目標。俄國計劃從西北向德國的東普魯士、從西南向奧匈同時發起進攻,但是作戰準備倉促。

二、兩大集團的空中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兩大集團共有飛機約1000架。其中,協約國約有飛機600架,飛艇20多艘;同盟國約有飛機440架,飛艇10多艘。協約國空中力量在數量上佔優勢,同盟國空中力量在質量上佔優勢。大戰之初,各國航空兵主要執行偵察、通信和炮射校正等任務。

  • 1.同盟國空中力量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鴿"式單翼機

一戰爆發時,德國空中力量的規模和實力均列歐洲首位。德國航空隊由陸軍航空勤務隊和海軍航空勤務隊組成。陸軍航空隊編有41個小隊,擁有飛機232架,以"鴿"式單翼機為主。該機發動機功率100馬力,最大時速115公里,升限3000米,續航時間4小時,主要用於偵察。陸軍航空隊還配備"齊柏林"飛艇7艘,主要用於對地轟炸。海軍航空隊擁有36架水上飛機和2艘"齊柏林"飛艇。德國共有飛行員約1000人,機場56個。

奧匈帝國只有65架飛機,但飛機制造工廠頗具研製實力。其中,由約瑟夫·埃曲立奇設計的"鴿"式飛機,性能優良。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法爾芒"式飛機

1915年1月,意大利將航空營擴建為航空團。到意大利參戰時,陸軍航空團編有15箇中隊,其中6箇中隊裝備"布勒格特"式飛機,4箇中隊裝備"紐波特"式飛機,4箇中隊裝備"法爾芒"式飛機,1箇中隊裝備"卡普羅尼"CA-18型飛機。共有飛機89架,飛艇3艘,飛行員72名。海軍航空團還有17架水上飛機和2艘飛艇。

  • 2.協約國空中力量

英國空中力量包括皇家陸軍飛行聯隊和皇家海軍飛行聯隊。陸軍飛行聯隊擁有飛機132架,大部分是拉進式雙翼機B.E.2B型,發動機功率70馬力,最大時速112公里,升限3000米,續航時間3小時,主要用於偵察和搜索。海軍飛行聯隊配備水上飛機62架和陸上飛機60架,並在東海岸建立了一些航空站,主要職責是抵抗德國空襲。但是,在英國總計254架飛機中,只有不到94架能夠執行任務。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英國空中力量

法國航空隊實力居歐洲第二位,共有飛機160架,飛艇15艘。其陸軍航空隊下轄27箇中隊,主要裝備"法爾芒"式、"布萊里奧"式、"迪佩杜辛"式和"渥依辛"式等飛機138架。海軍航空隊有14架水上飛機和少量陸上飛機。

一戰爆發時,俄國有244架飛機、12艘飛艇和46個"靂"式氣球。俄國研製的"伊里亞·穆羅邁茨"式重型轟炸機,載彈量達到400公斤。

美國航空兵規模極小。到1917年4月美國對德國宣戰時,7個航空兵中隊總計只有109架主要用於訓練的飛機,不能滿足實戰要求。但是,美國在工業生產、航空技術和航校訓練方面具有雄厚的潛力。

三、戰爭史上的第一個空戰高峰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畫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與戰前相比,已經發生了質的飛躍,成為戰爭史上的第一個空戰高峰。交戰各國擁有的飛機,從戰前的約1000架偵察機發展到一戰中10萬多架戰鬥機、轟炸機、強擊機和偵察機;戰前航空兵僅僅執行偵察、通信和炮射校正任務,而一戰中爭奪制空權、支援地面作戰、戰略轟炸、防空等空戰樣式全面亮相;戰前航空兵均隸屬於陸、海軍,一戰後期出現了建設獨立空軍的趨勢。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畫面

(一)各種空戰樣式全面亮相一戰舞臺。大戰之初的交戰一般帶有明顯的遭遇戰性質,航空兵主要執行快速獲取和傳遞情報信息的偵察任務。在大戰中期的陣地戰過程中,為突破地面塹壕和火力相結合的縱深防禦,出現了爭奪制空權、空中轟炸和空中強擊等支援地面部隊作戰的新樣式;適應空戰樣式不斷創新的需要,先後研製出戰鬥機、轟炸機和強擊機等新的專門作戰機種;在空戰中創造出編隊空戰等新的戰術。大戰後期,航空兵集中使用成為基本原則,並表現出與步兵、炮兵、騎兵、裝甲兵等諸兵種協同作戰的趨勢。同時,為摧毀敵國的作戰潛力和意志,德、英等國之間還開展了對彼此後方深遠目標的戰略轟炸,防空作戰也隨之發展。此外,還出現了少量的空降作戰。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戰鬥機飛行員

(二)空戰規模迅速擴大。爭奪制空權的鬥爭從單機發展到雙機、四機、六機編隊作戰,一戰後期空戰還出現了數百架戰鬥機編隊的空前規模。在空戰史上首次湧現出大批"王牌飛行員",其中德國的里希特霍芬以擊落敵機80架名列"王牌"之首。轟炸機載彈量從最初的20公斤發展到2000至5000公斤以上.德國對倫教實施戰略轟炸出動飛艇208艘次、飛機435架次,投彈約300噸;英國對德國戰略轟炸中,投彈量高達543噸。強擊機也迅速地從幾十架發展到數百架,航空機槍很快被火力更強的火炮取代,德國還率先裝備了帶裝甲的強擊機。航空兵日趨集中使用,協約國在後期的聖米耶爾戰役中集中使用了1481架飛機。空中偵察取代了騎兵偵察的主導地位。

第一次世界大戰,空戰全方位進入戰爭舞臺,在局部戰爭中大顯身手

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飛行員利用空中相機進行空中偵察

(三)空中照相技術不斷改進,大大提高了偵察的準確性。一戰最後階段,僅德軍飛機每天就拍攝約4000張空中偵察照片。大戰初期,最具炮兵實力的德國也僅有高射炮18門,戰爭後期,英、德高射炮數量都提高到1000門左右,命中率也提高了2倍。

(四)空中力量在一戰中得到空前發展。戰爭結束時,隸屬航空兵編制的飛機達到10131架,其中戰鬥機4063架,偵察機4578架,晝間轟炸機686架,夜間轟炸機804架,形成了偵察航空兵、戰鬥航空兵、強擊航空兵和轟炸航空兵等兵種。其中,戰鬥航空兵佔40.1%,轟炸和強擊航空兵佔14.7%、偵察航空兵佔45.2%,戰鬥、轟炸、強擊航空兵成為空中力量的主體。空中力量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雖然沒有發揮主導作用,但是已經顯示出難以估量的前景。1918年4月1日,英國率先成立了獨立空軍,加拿大、澳大利亞、意大利、法國、德國等也相繼建立了獨立的空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