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的過程,逃不過自知之明!

成長的過程,逃不過自知之明!

不管你還在享受大學時光,還是已經初入社會的職場人,我們有時候真的不善於發現自己的優點和弱點,也許這個就是人性!

崔櫓詩云:春意自知無主惜,恣風吹逐馬蹄塵。人生追逐就像茫茫大海,自知就是遠方的燈塔,天際線上的紅日。


成長的過程,逃不過自知之明!


意識到自己的無知,便是知道的起點

在古希臘有這樣一個傳言,“蘇格拉底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這讓蘇格拉底本人聽到以後,說,“哪裡比別人多聰明瞭,我只是比人多意識到了,自己是那麼的無知”。

無知,這個詞語在生活中並不罕見,在兩人發生爭執的時候,在父母批評孩子的時候,甚至在領導批評下屬的時候…

當然這種被動接受“無知”,是沒有效果的。在這些特定情境下,情緒波瀾,怎麼有機會認識或者說“承認自己的無知”呢?

在中學語文課上,論語中就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作為儒家文化的精神仰望者,一位老師,一位智者,都不認為自己是多麼厲害,無所不知。

在《論語·公冶長》中,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可見孔子對“無知”的認識,悲而好學,也因此帶出了像顏回,冉耕,閔損等優秀的弟子。


成長的過程,逃不過自知之明!


再說一個美國最偉大的總統之一,林肯,他是一位悲劇式的偉人,一生經歷坎坷。出生在平凡的獵人家庭,根本沒有條件去接受好的教育,唯一的辦法就是自學。林肯喜歡讀書,沒有書讀沒關係,一有機會,就央求著向別人請教。

儘管為了生存,什麼活都幹,打過短工,當過水手,做過售賣員,甚至是砍柴的力氣活也幹過。但無論什麼時候,一有閒暇之餘,就仔仔細細看著從地攤上淘過來的書。

也得益於不斷向人請教,看書的習慣,築就了林肯超凡的寫作能力,以及極強的事物處理能力。

為人應該處在逆境中自暖,在謙虛求教中野蠻生長。謙虛使人進步,真正的謙虛,是對自我解析之後,意識到自己的無知,尋求別人的建議,促進自己循序長進。

古人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只有把自己做好了,才能追求你的人生追求,雄心壯志。

成長的過程,逃不過自知之明!


人貴有自知之明

倘若你還無法真正認識自己,便是來源於人性的本能抗拒。

老子云“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孫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其實都說一個道理:自知之明。

能夠自知的人,在職場上,在生活中,總能把優秀的人當成一面鏡子,以此映鑑自己的不足。


成長的過程,逃不過自知之明!

契訶夫說:“對自己的不滿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根本特徵之一”

其實這裡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我們必須要承認自己的過去,哪怕你現在是多麼的成功。從一方面說,我們要是記得曾經的清貧潦倒,麻木少見,你就不會站在高位,欺負軟弱之人。

遠求而近遺,如目不見睫。有時候我們也不能捨近求遠,盲目激進,就像做好我們本職工作一樣,“我要成為市場經理”,“我要成為CTO”,“我要辭職創業”…

不是不可以,只是我們要認清現階段的你我。這個過程你走完了麼?能力達到了麼?這裡我表明的是,我並非反對創業。

只是沒有自我批判,可能你將成為人類最為荒誕的標本


成長的過程,逃不過自知之明!


哪怕我們是行業翹楚了,是一個創業小有成就的資本家了。但請記住的是,我們依然是人,是人就會犯錯,逃不過自然生老病死的法則,你不是不是人間煙火的神與仙。

叔本華有句話:“一個人在照鏡子時,永遠不會以陌生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他的自我意識會不斷地低聲提醒自己,我看到的不是另一個自我,而是我的自我”。

是人就有人性的劣根性。還要記住這一點,如果不願意去嘗試,一味強調這個技能我學不會,這個課程好難,不適合我。那便是虛偽的自知,只有抱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去嘗試新的事物,才能真正做到自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