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蠟染的起源

貴州蠟染的起源

貴州是我國著名的“蠟染之鄉”,聲名遠播海內外。貴州的蠟染主要流行於苗族、布依族、水族等少數民族地區,它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藝術,為勞動人民所創造,也為他們所使用和欣賞。它以素雅的色調、優美的紋樣、豐富的文化內涵,在貴州民間藝術中獨樹一幟。其流傳的進程,是一個不斷繼承和創新的進程。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它的價值日益顯現,受到廣泛的歡迎。蠟染製作巧手如雲,有的獲得很高讚譽。蠟染作品的色調、紋樣、形制、用途都有新的開拓,並獲得國內外市場的青睞。一些美術家從民間蠟染中吸取營養,創作出不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不少學者以傳統蠟染為研究對象,從人類學、歷史學、民族學、民俗學、文藝學等多種角度切入,進行探討,出了成果。這些標誌著貴州的蠟染已進入一個黃金時期。在這種情況下,某些傳統的東西受到衝擊或流失、走樣,某些作品的內容蕪雜,都不足為奇。商品需要在競爭中發展,藝術也要在競爭中發展,在競爭中實現優勝劣汰。我們認為,真正具有生命力的蠟染藝術,一定是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的。因此,認識傳統,研究傳統,學習傳統,對於製作者和鑑賞者,都很必要。

一、神話起源

關於蠟染的起源,苗族流傳著一些傳說。黔東南苗族有一首《蠟染歌》,說的是古代有10個老人將天撐上去,但天常常塌下來,他們便請一位名叫娃爽的姑娘縫造撐天傘。娃爽用雲霧製成白布,白布曬於梨樹下梨花飄落布上,蜜蜂在落花間採蜜,蜜蠟汁在白布上印出花紋,藍草的汁液又將白布染藍。妹爽將布拿到水裡漂洗,太陽幫助曬溶了蠟,於是布上出現了藍地白花。娃爽將花布縫製成撐天傘,將天穩穩撐住,藍地變為青天,白花變為日月星辰。娃爽將這一技藝傳授給阿仰和阿卜兩位姑娘,蠟染便在人間流傳開了。

又一傳說是古代有位美麗的苗族姑娘,由於家裡貧窮,無錢縫製花衣、花裙。每逢節日,有錢的姑娘都穿上漂亮的衣裙,到蘆笙場上同小夥子們唱歌跳舞,她只能閉門在家織布,暗自傷心。一日樓板上的蜂窩突然摔下來,掉落在她織好的白布上,蠟液從蜂房中滲出,很快凝固。姑娘同往常一樣,將布放在藍靛缸中浸染,由於沾蠟處不能染色,便將蜂蠟刮掉,誰知布上竟出現了白花紋。姑娘喜出望外,就將蜂蠟在白布上描繪花紋,經過染煮成為漂亮的花布。姑娘將它縫成衣裙,穿上去參加節日活動,吸引了小夥子們讚美的目光,紛紛邀請她唱歌跳舞;也引起了姑娘們的羨慕,紛紛向她請教學習。於是,蠟染就盛行起來。

此外,還有關於苗族的先祖蚩尤戰敗後鎖他的木枷化為楓樹,後代用楓樹液描繪花紋表示紀念,楓樹液又演變為蠟的傳說。

當然,傳說不是歷史,但卻能反映出勞動人民詮釋文化現象的心路歷程。

二、歷史起源

貴州蠟染的起源

東漢蠟纈殘片

蠟染的起源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甚至更早。蠟染古稱“蠟纈”,“纈”的意思是染彩,它與“絞纈”(扎染)、“夾纈”(印花藍布)一起被稱為中國古代的三大紡染工藝。在歷史文獻中有關蠟染的記載很少。《後漢書》、《臨海水土誌》、《新唐書》等雖有“染彩”、“斑文布”、“卉服鳥章”等記述,但都沒有確指蠟染,到了宋代的文獻中才對蠟染有明確的說法。如南宋周去非的《嶺外問答》說:“以木板二片,鏤成細花,用以夾布,而灌蠟於鏤中,而後乃積布取布,投諸藍中,布既受藍,則煮布以去蠟,故能製成極細斑花,炳然可觀。”其中敘述的蠟染工序,顯然並非從南宋開始。

貴州蠟染的起源

北朝藍色蠟纈棉布

後來的《貴州通志》載:“用蠟繪於布而染之,既去蠟,則花紋如繪。”可見蠟染已由以蠟灌刻板印布發展到直接用蠟在布上描繪了。學界比較一致的意見是,宋代由於印花藍布等成本低、工藝簡單而大為盛行,蠟染在中原逐漸消失,而在西南的少數民族地區卻代代傳承,至今不衰。

從傳世的和出土的蠟染實物看,蠟染在唐代是盛行的。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的三色蠟染、日本正倉院所藏的“對樹象羊蠟纈屏風”,都是唐代遺物。在貴州省平壩縣下壩的棺材洞裡,前些年出土了宋代苗族點蠟幔及鷺鳥紋彩色蠟染衣裙。這些都是蠟染流傳悠久的歷史見證。

貴州蠟染的起源

平壩棺材洞出土的宋代彩色蠟染裙

蠟染的研究者根據史料和民間傳說,對蠟染最早的起源和發展有一些推測,意見不盡一致。無論如何說,蠟染在中國西南地區,特別在貴州一枝獨秀卻是事實。形成這種狀況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原因:一是苗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因,他們遷徙到貴州後懷念故土,懷念祖先,固守從故土帶來的文化形態,並在其中寄寓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意義,逐漸成為民族自尊自愛的標誌;二是地理環境的原因,貴州地處偏僻,山川阻隔,受外來文化影響較少,易於保持傳統的文化形態;三是製作原料的原因,貴州氣候溼潤,草木繁茂,盛產蜂蠟和製作藍靛染料的藍草,這為製作蠟染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作為一種生活方式的“藝術”,貴州民間蠟染是貴州少數民族民俗文化活動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不管是歲時節日住房的裝飾還是婚喪嫁娶人生儀禮,也不管是民間宗教信仰祭祖敬神還是服飾佩帶織繡花樣,各式各樣的蠟染工藝織染活動,都與貴州山地少數民族特定的文化背景與生活環境密切相關。也正是因為這樣一種息息相關,使得蠟染工藝和貴州少數民族的音樂、舞蹈、儺戲等活動一樣,具有某種“全文化”的功能,在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強大的中心文化輻射擠壓的邊緣,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和符號形式。

這裡的少數民族以蠟染作主要裝飾的有黃平、重安江一帶和丹寨縣的苗族婦女,她們頭巾、圍腰、衣服、裙子、綁腿,綁腿,都是蠟染製成,其它如傘套、枕巾,飯籃蓋帕、包袱、揹帶等也都使用蠟染;安順、普定一帶的苗族婦女把蠟染花紋裝飾在衣袖、衣襟和衣服前後擺的邊緣,她們背孩子的蠟染揹帶,點染得精巧細緻,除藍白二色外,有的還加染上紅、黃、綠等色,成為明快富麗的多色蠟染。貴州各少數民族的蠟染各有特色,例如苗族的蠟染圖案有的還沿用古代銅鼓的花紋和民間傳說中的題材,有的是日常生活中接觸的花、鳥、蟲、魚;而布依族則喜用幾何圖案。各民族的蠟染都有獨特的風格。

蠟染藝術在少數民族地區世代相傳,經過悠久的歷史發展過程,積累了豐富的創作經驗,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是中國極富特色的民族藝術之花。 還應提到一種叫做“蠟片”的工藝品。在一些民族地區,把未經浸染的蠟花當作裝飾品。她們把這種“蠟片”裝飾在頭上或服裝上。這種工藝品是白色和黃褐色花紋,色彩諧調,別具一格。“蠟片”的缺點是蠟花容易脫落,所以在服裝上只能局部採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