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國殤》,祭英烈


門外空防警報長鳴,經久不息。道路上的的車輛也較前些日子多了很多,而這時,這些車輛也是汽笛陣陣,也在附和著,向那些逝去的英烈致敬。


此聲此景,不由得想起屈原的《楚辭·國殤

這是楚人祭祀為國犧牲的戰士的樂歌……他們都是為國犧牲,國家是他們的祭主,所以稱做國殤。

高亨注《國殤》曰。

楚國先人因為生活環境、作息方式等,被中原視為荊蠻,“闢在荊山, 篳露藍縷, 以處草莽, 跋涉山林”, 而經過他們勤懇的努力,很難想象,楚國先人是怎麼經歷了那段艱苦的年代, 培養出了強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尚武精神,甚至發展到可以問鼎周室的地步, 一個“地方五千裡, 帶甲百萬”的強國, 才可以促成“橫則秦帝, 縱則楚王”與秦國並爭天下的格局。楚人本以為可以一直這麼強盛下去,沒想到到了楚懷王的時候,治國無方,甚至昏招迭出,,導致國力衰退, 面對日益強大的秦國,束手無策,無力自保。時此景, 屈原身為宗親,見證了楚國的強弱交替,於是作《國殤》以喚醒楚人強烈的愛國情感, 激發民眾的尚武精神, 保衛楚先人來之不易的疆土,懷念那些強盛而平靜的過往。鑄就了《國殤》的出世。

品《國殤》,祭英烈


殊途同歸,輾轉千年的今天,我們國人渴望和平,追求和平,但如果有人阻礙我們的願望,我們和敵人不死不休。

疫情即戰場,今時今日,醫護人員就是那衝鋒陷陣的英雄。

說到英雄,不由得想起疫情初期,有個護士長說過這麼一句話:哪有什麼白衣天使,不過是一群孩子換了一身衣服,學著前輩的樣子,治病救人,和死神搶人罷了。

每每想起這段話,忍不住熱淚盈眶,心中敬佩無以復加。


品《國殤》,祭英烈


旌,敵人之旌也。蔽日、若雲,言其盛也。

敵人的旗幟鋪天蓋地,遮雲蔽日。無邊無際的敵軍已經壓境。

疫情在武漢毫無徵兆的爆發,國人一時措手不及,待還過神的功夫,疫情幾乎到了一個無法控制的局面。

感染人很多,還沒發病的更多,接觸過多少人?不清楚。

面對這麼陰險已經張開獠牙的魔鬼,我們的醫護人員站了起來!

沒有後退可言,背後是我們的親人!

品《國殤》,祭英烈


矢交墜,謂敵人眾多而矢交墜以射我軍也,非謂兩軍射、彼此流矢相交而墜也。我軍非不射也,蓋言敵人之盛,鋒銳難當……

戰況非常激烈,兩軍相遇,便處於下風。

對手非常強大,醫護和疫情短兵相接,開始竟看不出一點勝算,感染人數還在迅速增加,疫情用它近乎殘暴的手段,蠶食著越來越多的生命。

品《國殤》,祭英烈


而我三軍之士猶奮怒爭先,而不畏怯以退也。其敢於故愾可見矣。

將士們並沒有退縮,反而激發了強大的戰意!

面對張狂的疫情,醫護人員同仇敵愾。普通人避而遠之的武漢,卻成了醫護人員的聚集地,華夏大地又呈現了一群可敬的逆行者!

品《國殤》,祭英烈


天時墜兮威靈怒!

將士們如同神靈震怒般的拼殺著。

疫情強大,我們的醫護必勝信念更強大!他們如同金甲天神般擋住疫情前進的步伐!怒火沖天燃我胸,戰意滔天驚九州!

嚴殺盡兮棄原野。

大戰過後,漫山遍野都是屍首。

戰爭是殘酷的,醫護用他們的血肉之軀,為我們築起平安的長城。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不過有人替我們負重前行罷了。

戰鬥的激烈,形勢的險峻,彰顯了英雄們的堅強勇敢的大無畏精神

品《國殤》,祭英烈


詩的前半部分是取材於現實的禮儀表演, 為我們還原了“操吳戈兮披犀甲”的戰鬥場面, 但屈原要表達的是要在逆境中振奮鬥志,迎難而上的精神,所以誠然《國殤》的創作乃至整個《九歌》的祭典都是服務於楚國的政治。但我們不必在意字裡行間的仇恨。無論描寫的是勝利之戰還是失敗之戰, 糾結於敵我雙方誰對誰錯之類的問題都輕視了詩人屈原的主體意識和理性張力。它本身就已經自然流露和體現了戰國時代的時代精神, 他的《國殤》不是祭一人或一事又或一場戰爭,要祭的是為國家犧牲的所有

英烈

惟首雖離而終不悔,故能身既死而神猶靈;惟生為士之先,故能死為鬼之雄也。非勇武剛之至、而忠貞節義之積於平日也,曷足以當之而不撓哉?此古忠臣烈士莫不皆然,而非屈子抱忠烈之心者,又不能言之,曲盡其妙也。

無數英雄雖然死了,但他們的精神會激勵著後來的人,為了國家的安全,為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存而獻身。他們烈烈英魂,鑄就人們心中永遠的英雄!

品《國殤》,祭英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