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比李淵更有資格取代隋朝稱帝,死後200年,仍被河北百姓祭拜

誠然從紛爭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最終勝出者也必然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那一個,成王敗寇,這沒什麼說的,史書也只有勝利者有資格書寫,但是在世俗的成功之外,在官修的正史之外,我們仍有另外一套評價體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百姓的口碑,這也是為什麼失敗的劉備、諸葛亮、竇建德能夠得到人們長時間的懷念敬仰。


他比李淵更有資格取代隋朝稱帝,死後200年,仍被河北百姓祭拜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紛爭與統一相繼出現,而隋唐交替之時就是歷史上有名的亂世之一。隋煬帝橫徵暴斂,好大喜功,不顧民力國力連續三次東征高句麗。結果造成了國內局勢的崩盤,從楊玄感開始,各路諸侯相繼你方唱罷我登場,大好的錦繡江山一夜之間烽火遍地。


他比李淵更有資格取代隋朝稱帝,死後200年,仍被河北百姓祭拜

最終不管是瓦崗的李密、洛陽的王世充、河北的竇建德,還是杜伏威、梁師都、輔公祏、宇文化及等等全部都敗在了唐王李淵的鐵蹄之下,大唐王朝取代隋朝成就了一段比肩漢朝的盛世。俗話說成王敗寇,那些敗在李淵、李世民父子手上的各路諸侯煙塵,誠然只是曇花一現,但是還有一句話是公道自在人心,有些人殘暴無道失敗了,大家拍手稱快,有些人去只是生不逢時,讓人唏噓感嘆,在河北建立大夏政權的竇建德就是其中一位。


他比李淵更有資格取代隋朝稱帝,死後200年,仍被河北百姓祭拜

竇建德最早時候只是河北地區的農民,因為重信守諾,在當地很有聲望。後來隋煬帝東征高句麗,徵發民力,竇建德因為勇敢優異,擔任二百人長。在目睹民困兵疲的現狀後,支持朋友孫安祖落草高雞泊,但是自己卻被連累全家被官府殺害,不得己率部歸順東海公高士達。起義後的竇建德接連大敗官軍、魏刀兒、宇文化及、孟海公等人,漸漸在河北站穩腳跟,並自稱夏王,建立夏國。


他比李淵更有資格取代隋朝稱帝,死後200年,仍被河北百姓祭拜

後來洛陽的王世充被李世民圍困,鑑於唇亡齒寒,竇建德率兵救援,在虎牢關被李世民大敗,自己也成了俘虜。這裡詭異的事情出現了,其他一些惡行累累,弄得當地民不聊生的軍閥在李淵這裡反而被赦免,高官厚祿,安度餘生,而一向親民愛民的竇建德卻在長安後就被斬首。道理很簡單,其他的那些軍閥本就不得民心,已然構不成任何威脅,但是竇建德在河北地區卻有著巨大的民心基礎,李淵為了唐朝的統治穩固只能殺掉竇建德。


他比李淵更有資格取代隋朝稱帝,死後200年,仍被河北百姓祭拜

一代豪傑竇建德雖然死了,但是百姓卻記住了他所做的一切,在他曾經稱帝建國的河北地區,當地的百姓自發建立起了竇王廟,而且香火繁盛。甚至到了兩百年後唐文宗年間,當時的魏州書佐殷侔來到的竇王廟,看見竇王廟任然有繹不絕的香客,鼎盛的香火,感慨萬千,特地在廟裡立碑一塊:

夏王建德以耕氓崛起,河北山東,皆所奄有,築宮金城,立國布號,嶽峙虎踞,赫赫乎當時之雄也。……唯夏氏為國,只義而尚仁,貴忠而愛賢,無暴虐及民,無淫兇於己,故兵所加而勝,令所到而服,與夫世充,銑,密等甚不同矣。行軍有律,而身兼勇武,聽諫有道,而人無拒拂,斯蓋豪傑所以勃興而定霸,一朝拓疆千里者哉! 或以建德方項羽在前世,竊謂不然,羽暴而嗜殺,建德寬容御眾,得其歸附,語不可同日,跡其英兮雄兮,指盼備顯,庶兒孫長沙流亞乎!


他比李淵更有資格取代隋朝稱帝,死後200年,仍被河北百姓祭拜

可以說對竇建德給出了極高的評價,以仁義治國,比其他的諸侯高出一大截,即使把竇建德比作是項羽也是不合適的,竇建德有項羽的勇猛,卻不像項目那麼殘暴,比當年的孫堅還要有英雄氣概。

二飛評價:誠然從紛爭走向統一,是歷史的必然,最終勝出者也必然是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的那一個,成王敗寇,這沒什麼說的,史書也只有勝利者有資格書寫,但是在世俗的成功之外,在官修的正史之外,我們仍有另外一套評價體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百姓的口碑,這也是為什麼失敗的劉備、諸葛亮、竇建德能夠得到人們長時間的懷念敬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