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厚道盡在此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中國人的厚道盡在此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1

論語中講恕的,有幾段文字,都與子貢有關。

孔老師用恕字直接解釋的是這一句:

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這裡的一言,相當於是一字。

通俗地說,就是子貢問孔老師,有沒有一個字,值得終身去踐行的?

一生都在落實這個字,都在做這件事,都不變樣。

可見,如果有的話,這個字就太重要了。

每個人在看到孔老師給出答案之前,一定要好好想想,要是有人現在問我們,答案是什麼呢?

是不是我們都會回答是錢、權、利、位、名、勢這些字?

如果是這樣想了,一定要知道,我們境界之低、見識之少、修養之差,多可怕!

因為,這些都是外在的東西,充其量,只能算是果。

聖人向內求,君子求諸己,菩薩只畏因。

一生都值得幹的事,講的是下手處,即是把理論化為實踐的落腳處。

說了這麼多,你應該怎麼幹,然後一輩子不變,把這件事幹好了,你的修學水平就能達到圓滿,這件事是什麼?

2

孔老師回答得有點探討的意味。

“其恕乎?”

這一個字是恕嗎?

有一層反問的意思在內。

這裡面的深層含義大約是:你說的可以終身行之的字這個問題,我也沒有深入地思考過。

但就修學而言,我覺得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恕”這件事。

一說到恕,我們常想到的是寬恕,原諒的意思。

其實,這個解釋不精準。

恕者,如心也。

就是用自己的心去體會別人的心。簡單地說,就是用待己之心待人。

不是別人有了不足後,去理解別人的不易,原諒別人的過錯,而是在與人相處過程中,事行主動地對別人象對自己一樣,不求全責備,不好為人師,不到處挑錯。

這裡面,有滿滿的善意,有說不完的厚道。

現在人把這個叫換位思考,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問題。

3

怎麼個思考法呢?

總的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自己所不欲的事情,不要加在別人身上。

這裡值得關注的關鍵詞是“勿”

字。

勿,不要的意思,是事先提醒要禁止,不要這樣做。

因此,這個話,是一個根本的要求,要天天去落實的。

這就說明了,“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件事,莫小看了,很不容易做到的。

想想,我們是不是經常用自己做不到的事、實現不了的願望、達到不了的目標,來要求別人怎樣怎樣?

這就是沒有落實恕道的表現。

只要認真地反省,我們一定是己所不欲,常施於人。

為什麼我們的生活充滿了煩惱?

總覺得父母、老師、領導、朋友、同事、晚輩乃至他人,這也不是,那也不是。

根本原因其實就在這裡。

4

對這個事的落實之難,孔老師早就指出過。

子貢曰:“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子曰:“賜也,非爾所及也。”

粗粗地看,子貢說的,我不想別人把這個事加在我的身上,我也不想把這件事加在別人身上。

這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意思,沒有差別啊。

為什麼孔老師這個時候說:此非汝所能及也,這不是你能做到的呢?

孔老師不是叫子貢終生行之嗎?

這裡面,大有深意。

諸位看官,請靜心思考,子貢在此所說的,“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

是不是有我子貢自己已經做到了的意味在?

孔老師所指出的,這不是你能做到的。中間隱含著,能做到這一點是,是大賢的作為、境界。

這個事,只能作為要求來終身行之,你才能不斷地在做人上進步。

一旦你覺得自己在恕道上已經完全做到,你就看不到自己做不到的地方!還以為自己沒有問題。

如果這樣,你就不會有進步了。

這個麻煩就大了。

這才是“非爾所及”的真正意思。

5

說了這麼多,大家肯定有個疑問,為什麼恕道這麼重要?

一開始我也說過,恕道作為理論轉化實踐的下手處。

是什麼理論的下手處?

孔老師一生到處提倡仁道,如何做到仁呢?

其實,就是從這個恕道入手,就是從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入手。

天天在這件事上下功夫,以此恕心,對待他人,你與仁的境界就很接近了。

這一點,也是子貢問出來的。

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

一個人特有錢,把財物廣施於人,又能濟人危難,這算得上是仁嗎?

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孔老師的意思是:仁,不能只從事上看。能象你說的這樣乾的人,聖人也難以做到的。行仁之人,應該是如立己之法立人,如達己之法達人,這才是行仁的方法。

所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是這一句的核心要義,這是從正面去說。

說得通俗一點,我想怎麼做的,我就幫別人也這樣去做。

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從反面去說,我不想去做的,我一定不施加於別人的身上。

這兩個意思,合在一起,“仁之方”就十分地圓滿了。

關鍵是,此事在行不在說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