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客家有何不同,為何會產生這些差異化?

客家族群強調的文化,是以刻苦耐勞、堅韌剛強、開拓創業、團結奮進的“硬頸”精神而著稱的。客家族群從中原遷徙往南發展並保持了強大凝聚力,在語言、風俗、習慣、文學藝術等方面,都留存著豐富的中原古風,守禮重義、好學問、講倫理的風氣,是客家民系的特質。客家人自遷臺之後,形成的客家莊,是強而有力的家庭組織,在昔時農業社會中,維持了穩定的生活方式,不但謀求經濟上的自給自足,也是對外共同抵禦及扶養老弱孤寡的依據。

兩岸客家有何不同,為何會產生這些差異化?


很多人都知道,在臺灣也有很多客家人,,按照“具有客家血緣或客家淵源,且自我認同為客家人者”的標準,客家人口總數估計為419.7萬人,約佔臺灣總人口的18.1%。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兩岸客家的異同,和產生差異化的原因!

兩岸客家有何不同,為何會產生這些差異化?

就大陸來說,客家話主要分佈在江西、福建、廣東及廣西、四川、湖南部分地區,其中主要的區域是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廣東東部、中部、北部。粵東梅州是客家話的中心區域,可分為嘉應小片和興華小片:前者包括梅州市區、梅縣、蕉嶺、平遠;後者包括興寧、五華、豐順、大埔。梅縣話是客家方言的代表。

兩岸客家有何不同,為何會產生這些差異化?

就臺灣來說,客家話主要是來自梅州的

梅州腔客家話,包括“四縣腔”和“大埔腔”(此外還有“海陸腔”、“詔安腔”、“饒平腔”,它們不是來自梅州地區,故不屬於梅州腔客家話)。“四縣腔”主要分佈在臺灣北部桃園縣、新竹縣、苗栗縣以及臺灣南部六堆(位於高雄、屏東)地區,“大埔腔”主要分佈在臺中縣東勢鎮、石岡鄉、新社鄉等。

產生這種原因的可以分兩個方面來解釋:

一方面,因為有源流關係,所以梅州客家話與臺灣梅州腔客家話共性很多,這是主要的方面;

另一方面,臺灣梅州腔客家話與大陸原鄉梅州的客家話分離時間較久,兩者出現了差異。(首先是因為臺灣梅州腔客家話由於政治、社會、語言接觸等原因產生了變化,其次是大陸原鄉梅州客家話由於社會的發展、語言的接觸自身也有一些變化),但這是次要的方面。例如從詞語看,兩地客家話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詞語超過了65%。

以人體名詞為例,下列詞語兩地說法相同:

頭那(頭)、頭那毛 (頭髮)、旋 (頭髮旋兒)、面(臉)、目珠(眼睛)、目珠仁(眼珠)、鼻公(鼻子)、鼻屎(鼻牛兒)、耳公(耳朵)、耳屎(耳垢)、頸筋(脖子)、啜(嘴)、口瀾(口水)、打赤膊(光膀子)、肚屎(肚子)、脧(男陰)、鳥(交合)、屎窟(屁股)、手臂(胳膊)、手月爭(胳膊肘)、手指甲(指甲)、手指公(大拇指)。

兩岸客家有何不同,為何會產生這些差異化?


臺灣客家與大陸客家產生差異的三大原因:

經過分化後二、三百年的各自發展,兩地客家話也產生了一些差異。從語言本身看,產生差異的原因主要如下:

一是臺灣客家話吸收了較多的臺灣閩語詞。如苗栗客家話中,就有以下閩語藉詞:搉 油 (敲竹槓)、扁食(餛飩)、墨賊(烏賊)、囂俳(囂張)、逐日(每天)、豬砧(豬肉鋪)。

二是臺灣客家話吸收了一些日語詞。由於日治臺灣有50 餘年時間,臺灣客家話中有一部分詞來自日語。特別是日治後期,來自日語的詞語不少。據臺灣徐貴榮教授的調查,臺灣苗栗客家話就有不少日語詞,例如:西巴拉(骰子)、阿不多(不倒翁)、拖拉古(卡車)、他庫西(出租車)、哦多擺(摩托車)、麥古(麥克風)、撒西米(生魚片)、賴打(打火機)、阿莎力(乾脆)、自動車(汽車)、月給(月薪)、驛(車站)、車頭(車站)。

三是梅州客家話吸收了一些粵語藉詞。例如梅縣客家話就吸收了以下廣州粵語詞:啱(對)、車大炮(吹牛)、大褸(大衣)、行街(逛街)、巴閉(了不起)、特登(特地)、拍拖(談戀愛)、生果(水果)、泡打粉(蘇打粉)、坐監(坐牢)、一陣間(一下子)、北佬(北方人)、千祈(千萬)、生性(懂事)、利是(紅包)、得意(有趣)、心水(心意)、煎堆(湯圓)、香口膠(口香糖)、醒目(聰明)、平(便宜)等。

總的來看,梅州客家話與臺灣梅州腔客家話差別不大,可以用“大同小異”來概括,正因如此,兩地客家人可以用各自的客家話通話,交流起來基本上不會有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