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挑戰“聽書稿”(四):讀寫轉換


小白挑戰“聽書稿”(四):讀寫轉換


4.4日是充滿灰暗的一天,舉國哀悼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犧牲烈士和逝世同胞。

早上十點鐘和兒子一起看了央視直播新聞,聽著窗外警報聲和汽笛聲,山河無恙,斯人已去……

兒:“爸爸,為什麼要舉行悼念儀式?”

我:“因為有很多人為了戰勝疫情獻出了寶貴生命,才使得咱們免於受到疫情的侵害。”

兒:“我們關上窗戶,病毒不就進不來了嗎,這樣也不會這麼多人犧牲了”……

我知道和兒子再解釋下去意義不大,孩子的世界總是美好的。

“哪有什麼歲月靜好,只是有人為我們負重前行。”那一刻突然想起這一句話。

我們還能健康地活著,聽著鳥兒嘰嘰喳喳叫著,自由地呼吸新鮮的空氣,享受溫暖的陽光,看著身邊的桃紅柳綠……

這個世界確實沒有什麼值得我們抱怨的。

基於此,便形成了聽書稿的開頭部分。

小白挑戰“聽書稿”(四):讀寫轉換

完成的工作

首先,完成了聽書稿內容的堆砌,之所以說是堆砌,是因為只把一些重要內容摘錄下來,各個部分之間的邏輯關係尚沒有理順。

我現在才發現,但從寫聽書稿的角度來看,《不抱怨的世界》不是一本合適的書,至少對於初寫者是這樣。主要是內容的邏輯性不強,有些語言描述很晦澀。

從學習和說給別人聽來說,在疫情的影響尚未遠去的當下,無疑是最合適的。

其次,完成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介紹的修改。

昨天買到了《不抱怨的世界》的修訂版,綜合兩本書的內容,完成書籍情況和作者的簡介。

初版和原版的差異:

(1)一級標題沒有變化,二級標題較初版有所增加,並且整體順序編號。

(2)取消了每個二級標題後面的“不抱怨的觀念”以及“不抱怨的行動”的概述,這方面不利於核心觀念的提取。

(3)排版較原來更加緊湊,頁數比初版少了30頁。

第三,完成了四部分內容的概述。這個工作對於我來說有點挑戰,一方面我的語言組織能力不太好,尤其在一堆的文字中選擇核心關鍵內容,然後再把這些內容組織起來。

喜馬拉雅聽書

隨著對書籍的深入理解,發現在喜馬拉雅聽書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就像和老朋友一起聊天。

不過喜馬拉雅的音頻是還原書籍的所有內容,聽起來更有趣味性。

同時也不禁讓我有點擔心,聽書稿的篇幅只有半個小時,而喜馬拉雅足足用了8個小時,書中的很多案例不能體現在聽書稿中,不知是否會讓聽眾感到枯燥。

心態

這幾天全身心投入到寫聽書稿中,沒有時間寫些其他方面的文章。每天的日更知識流水賬式地記錄寫聽書稿的經歷,因此寫出的文章閱讀量不高,獲得的鑽也很少。尤其是和前幾天高歌猛進相比,心裡不免有幾分落寂。

寫作群裡編輯老師時常發些好文章,也對我刺激不少。

“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知難行易!自己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寫作者路還有很長,繼續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