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明代後期,社會生活發生鉅變,不僅體現在經濟方面,更體現在文化方面。由於生活富足,這時的文人騷客便找到了一種新的娛樂方式:縱情飲酒。酒不僅給他們的生活增添了樂趣,更是他們養生的法寶。

一、明代後期景象

經過前期經濟積累,明代到後期時商品交流日益頻繁,呈現出封建王朝一種假繁華的狀態。由於千年封建制度的積累,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升,衣食住行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同時也滋生了奢靡浪費之風。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比如尋常百姓"至賤如長班,至穢如教坊,其婦外出,莫不首戴珠箍,身被文,一切白澤, 麒麟,飛魚,坐蟒,靡不有之。飲食上更是水陸珍品,無所不有。"

再比如何良俊敘述嘉靖年間關於飲食的奢侈情況:

<code> "餘小時見人家請客,只是果五色,餚五品而已… …今尋常宴會,動輒必用十餚,且水陸畢陳。或覓遠方珍品,求以相勝 。"/<code>

這種體現在人們衣食住行方面的變化也強烈地衝擊著人們內心的等級觀念,並影響著江南一帶人們的一言一行。

明代後期由於政治風氣的腐敗,使得一些文人士大夫的科舉之路變得艱難。考場失意的文人便棄文從商另謀高就。他們的生活也從以前的淳樸儒雅變漸漸成了"放浪形骸之外"。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二、文人飲酒生活

我國的酒文化可謂是源遠流長,可以追溯到500年前的黃帝時期。相傳,是黃帝的大臣杜康發明了釀酒。由詩"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就知道古人把酒看的多麼重要了。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酒:"熱腸如沸,茶不勝酒;幽韻如雲,酒不勝茶。酒類俠,茶類隱。"可見酒的地位很重要。而在那個經濟發達的的時期,人們生活富足,酒更是成了文人吟詩作賦必不可少的寶貝,而便利的交通又給天下好酒的聚集創造了便利條件。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1) 對酒的執念

文人對美酒的喜愛程度不亞於女生對於口紅包包的熱愛。他們喜歡嘗試各種不同口味的酒,甚至想以飲盡天下美酒作為自己人生的追求。明代醫生李時珍在《本草》中記載"酒,天之美祿也。面麴之酒,少飲則和血行氣,壯神禦寒,消愁遣興。"由於這個功效,文人們對酒更是愛不釋手。

酒是生活的必需品,下到市井街坊,上到達官貴人,無一不飲酒,無一不愛酒。對於文人騷客來說,酒還是作詩的引子。惆悵抑鬱時有"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惜別故人時有"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歸隱山林時亦有"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此外,還有徵戰在外時的"主人酒盡君未醉,薄暮途遙歸不歸",甚至連拜年時也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由此可見,人生中離不開酒。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2) 對酒的挑剔

文人喜歡飲不同口味的酒,對酒的要求甚至到達了挑剔的地步,有時為了品嚐到合乎自己口味的酒,他們還會自己動手釀酒。畢竟自己做的酒,才是最好的酒。

什麼樣的酒才是好酒?袁宏道的 《觴政》這樣說:

<code>"凡酒以色清味冽為聖, 色如金而醇苦為賢,色黑味酸醨者為愚。"田藝蘅不喜歡飲甜酒,而喜愛香醪酒,因為"有自然之香,乃為佳釀"。謝肇淛也喜歡品酒,他覺得"酒以淡為上,苦洌次之,甘者最下。"/<code>

隆慶、萬曆年間,那些士大夫家皆有酒坊,如徐啟東的"鳳泉",烏龍潭朱氏的"荷花", 王藩幕澄宇的"露華清",此皆為佳釀。釀酒也是有一定講究的,因取材較廣泛,所以釀酒的種類也很多,有白酒,黃酒,米酒,果酒等等。文人多高雅,對生活的品質要求極高。在人們品酒之時,也會給酒起一些雅號或者別稱,以此來表達對酒的熱愛。在人們品酒贊酒的時候,總會想到給酒起個雅號或別名。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說到酒的雅號和別名,那可實在是太多了,這些名字有的來自於詩句,有的是根據酒的品種,口味,原料,功效來命名的,這也是酒文化的特色之一。比如常見的酒名有:金波、壺觴、醍醐、黃封、清酌、綠蟻、般若湯、清聖、濁賢,等等。

而明代小有名氣的酒也很多,比如:金花酒、綠豆酒、紅曲酒、三白酒、神曲酒、餅子酒、景芝高燒酒、秋白露、白楊皮酒、古井貢酒、梨酒、馬奶酒等。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3) 對酒的追求

文人飲酒多為品鑑,以自我享樂為主,少有酗酒。他們追求的皆為高雅的情趣。隨著對酒研究的深度增加,文人飲酒開始轉向養生方面。酒入愁腸,綿綿佳釀進入身體,給文人帶來的不僅是酣暢淋漓的享樂感,更帶給人身體的輕鬆感,酒的養生價值也慢慢受到文人重視。因此,文人開始釀造藥酒或飲用藥酒。

文人常在不同的時節飲用不同的藥酒。比如端午時常飲用菖蒲酒,這在當時的明朝是非常常見的。每逢端陽佳節,皇帝不僅自己飲酒,還共邀宮眷內臣一起品嚐佳釀,同時還會在宮中舉行較為隆重的飲酒儀式。李時珍說:

<code>"國初周顛仙對太祖高皇帝常嚼菖蒲飲水。問其故。雲服之無腹痛之疾。高皇御製碑中載之 。菖蒲氣溫味辛, 乃手少陰、足闕陰之藥。心氣不足者用之, 虛則補其母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是矣。"/<code>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由此可見菖蒲的藥用價值很高,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連黃帝都如此重視飲酒文化了。

除了菖蒲酒之外,五加皮酒也十分受文人青睞。高濂《遵生八箋·飲饌服食箋》 中卷 《釀造類》 中記載有"五加皮三骰酒",書中介紹的此酒所用藥材有十餘種,每種合理搭配,主治風勞冷氣,身中積滯,宿疾。由此可見,飲用藥酒不僅可以治療身體疾病,甚至能強身健體,延年益壽。如此之外,當時的枸杞酒,當歸酒,花蛇酒也備受人們的喜愛。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三、"妓鞋行酒"的故事

眾所周知,經濟的快速發展使人們生活情趣得以提升,"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人們也傾向於立足當下,及時享樂,可這樣一種生活方式難免會滋生奢靡之風。上到統治者,下到地方官員,無不呈現出一種驕奢淫逸的狀態。政治腐敗,群臣勾結,朝廷上下烏煙瘴氣。

太祖朱元璋為人治政較為苛刻,由於從小就見識了這些官員的醜惡嘴臉,所以對這些人是無比憎恨。他在位時,嚴禁官員聚眾飲酒。可是,嚴厲不過三代,到宣德時,就開始出現官員沉迷宴酣之樂,並且有歌姬相擁左右的現象。就連當時的"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這樣位高權重的大臣也開始在放縱的邊緣試探。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明孝宗身世悽慘,當了皇帝之後日漸操勞,身體又不太好。這些童年的不幸經歷使他共情能力格外強,他對那些飲酒作樂的人總是心懷憐憫,非但不懲罰那些酗酒的人,反而當那些官員醉酒之後,安排專員護送回家。

俗話說,有酒的地方就有樓,有樓就必招妓。再加上君王這般仁慈,這也難怪會助長不良風氣。成化、弘治時產生了妓樂飲酒,官場也不再清明。其中最最有傷風化的就要數"妓鞋行酒"了。把陪酒女的小鞋在桌上傳遞,傳遞時數初一至三十的日子,而執小鞋的姿勢要隨著日子數變換不同的姿勢,或鞋底朝天,或鞋尖向上,平放,斜舉。

如果拿錯了姿勢,便在鞋中放置酒杯飲酒以示懲罰。這所謂的"妓鞋行酒"在當時的明代是一股風尚,被視為一種高雅的行為,這種畸形的審美觀也導致社會風氣發生了變化,明清時期男子擇偶標準就以小腳為美,這也促使了纏足的流行。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妓鞋行酒,三寸金蓮)

有人歌頌酒的價值,也有人抨擊酒對人產生的消極影響。到了清代時,宋起風這樣評價酒"味冽,多飲敗腦"。如若真的如此,因飲酒過剩導致大腦機能損壞的話,這或許可以解釋明代君臣縱情聲色沉迷飲酒之後,為什麼明代的滅亡變得更加迅速了。

四、酒與人生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黃周星在《酒社芻言》中說"飲酒者,乃學問之事,非飲食之事也。"現在酒已經擺脫了自己的作為物的食用價值,取而代之的是它作為一種精神文化與人們產生聯繫。人生如酒,酒的剛烈,清冽,苦澀與辛辣,不就是我們變幻莫測的人生嗎?

明代後期文人的飲酒生活:不僅愛喝酒,而且親自釀

人生數十載,經歷過便懂得。在這漫漫人生長路之上,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意料之中和意想不到的事。人生的各種歷練與各種考驗也會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酸甜苦辣交織在一起,正如酒的諸多味道交織在一起,相互協調,渾然一體。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飲酒一杯,歲月綿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