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年味:米花糖

舌尖上的年味:米花糖

上杭縣稔田鎮

春節一天天臨近,回家過年的念頭一天天濃厚起來。“蘭花根油絲子,糖糕粄米臘嘗。”每當哼起這俗語就會有年味的感覺。“黃潭河寬又長,豐印子米臘嘗……”(注:印子是稔田鎮的別稱。米臘嘗是客家方言,就是米花糖)凸顯米花糖是家鄉過年的標配。

味以香為先,米花糖之所以成為過年舌尖上美味小吃,是原生態的,都用農家自行種植的作物加工。經過藝人匠心製作,醇香甘甜、酥鬆脆爽。配有花生麻子的,更濃郁幽 香,沁人心脾。真是一人在吃,十人饞涎欲滴。人見人愛,孩子舔著吃,大人啃著吃,老人泡著吃,都不失原味。

一方水土一方情。久負盛名的家鄉米花糖,只在過年的時候嶄露頭角。親朋好友來拜年了,同事閨蜜造訪了,裝上一盤米花糖,沏上一壺好茶,言長語短,別有一番風味。道別了,帶上幾包,推來塞去,情意綿綿。女兒要回家了,說什麼都不帶,就帶點米花糖。外孫淘氣地說:“我就要米臘嘗。”幾多牽掛,幾多眷戀,帶上幾包,滿滿的祝福!孩子兒媳婦要回去上班了,父母意重心長地說,捎上幾包吧,這是家鄉特產。米花糖飄逸著濃厚的年味。

古老的米花糖看去很簡單的小食,實際加工程序很複雜,全過程都靠手工操作,環環相扣,方能保持著原汁原味。取材是方便,粘米、糯米均可,家家戶戶都有,都會去好中選優,不存在有次品假貨。粘米坯將谷煮後再曬乾,糯米坯要蒸糯米飯,再晾乾。炒米花很耗時間,很費人力,用大鐵鍋。要人炒,要人篩,要人燒火,分工與合作,非常原始。婦女們白天要出去幹農活,晚上在家操勞年貨節料。你幫我,我幫你,萌發團結互助精神。雖然這樣夜以繼日地勞動,為了過上祥和之年,為了寄託甜蜜日子,姐姐們邊做邊說邊笑,其樂融融,一切煩心、疲倦拋到九霄雲外了。

一方水土造一方特產。米花糖長期以來成為家鄉過年的名片,受到鄉里鄉外人讚不絕口。看去是普通小食,其加工技巧鄉鄰為何望塵莫及?老人說,十里不同俗,一個鄉村一特色,是傳統文化永恆的力量。傳統和習慣是經過長期的醞釀和實踐的,積累豐富經驗,才能形成濃烈的地方特色和民俗風情。比如,製作米花糖就要依賴生產麥芽糖的鄉村,或者種植甘蔗的鄉村支撐。釀精品冬酒的鄉村憑藉另一個鄉村的優質酒麴。這是原始的“一村一品,一鎮一業”模式。

米花糖落戶在老家這塊熱土上,成為名譽四方的佳品,是廣大鄉民在長期探索、改進和優化的結果,才得以延續了上百年,經久不衰。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商場上、攤位上都有米花糖了,還有現做現賣的,來料加工的。無論是工業品,還是小作坊的,始終沒有老家的正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