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本而固守著的客家祖地精神

“樹高千丈總有根,水流萬里也有源。”客家人在長期的遷徒中,始終牢記根本,不忘祖地。客家人遷到哪裡?遷得多遠?都能牢記客家祖先,牢記祖地。姓李的,都記得火德公;姓張的,都記得化孫公;姓廖的,都記得花公;姓丘的,都記得三五郎公;……只要有機會,都會想辦法回到祖地尋根。這就是為什麼從海內外自發前來閩西各縣參加宗親祭祖活動的客家後裔,遠遠多於寧化、長汀的公祭活動。因為寧化客家公祠和長汀的客家母親河,都是虛的。在閩西各姓客家開基祖是實實在在的,有姓名,有祠堂,有族譜。比如,上杭稔田的李氏大宗祠,是清朝道光年間福建、廣東、江西的火德裔孫共同建造的,每一間都刻著建房裔孫宗支的名字。還有至今遷到各地的客家人,在族譜上都記著汀州、寧化、瓦子街等閩西祖地地名。比如廣西、浙南、江西修水的客家人,都記得祖先來自上杭。粵北、四川的客家人,記得祖先來自汀州“瓦子街”。

愛國愛鄉精神則是客家人祖地精神的昇華。愛國愛鄉是客家人不忘本的道德體現和為國為民的高貴品質。因為愛國愛鄉,每逢國難當頭,客家人總義無反顧地挺身而出,一批批仁人志士前赴後繼,拋頭顱、灑熱血。丘逢甲在清政府割臺後,馬上組織義軍,反抗日軍佔領臺灣。臺灣失守後返回原籍廣東蕉嶺和上杭下都,在廣東、福建創辦幾十所小學和師範傳習所,致力於培養成人才。抗日戰爭全面暴發後,永定人胡文虎以南洋客屬總會會長名義,積極在南洋各埠推動建立了53所客家公會,領導南洋客家人支持祖國抗戰。二戰以後,海外客家人隨著身份的轉變,由愛國轉為關心支持祖籍國和祖籍地的建設發展。由馬來西亞歸僑姚美良、僑胞蕭光麟倡導發起的世界客屬公祭石壁客家公祠和汀州客家母親河大典,自1995年以來年年舉辦,吸引了許許多多的海內外客家人回到客家祖地尋根謁祖和觀光旅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