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後武漢小區封控仍不能放鬆 “統籌兼顧”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

隨著4月8日武漢解除離漢通道管控日期的臨近,市民們對小區封控管理政策的關注與日俱增。4月5日,武漢市委政法委副書記、武漢市疫情防控指揮部社區防控組相關負責人羅平接受了中央電視臺新聞直播間連線採訪,就市民關心的有關政策進行解讀。

城市正在有序重啟

市民滿懷期待鉚足幹勁

問:武漢城市正在重啟,有哪些變化正在發生?

答:3月25日,武漢市公交車恢復運營,3月28日,地鐵恢復運營,在全體武漢市民的共同堅持、努力下,我們熱愛的城市,街頭人多起來了,車流動起來了,店鋪也一家家開門了……

一組數據可以看到武漢城市功能正在恢復。截至4月3日,全市四類規模以上企業及房地產開發企業,已復工10641家,復工率達到了91.4%,億元以上規模項目復工857家,復工率達到了64.6%,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復工率達到了100%;早春作物播種90.36萬畝,佔計劃數74%。與此同時,全市的水電氣油、通訊、軌道交通等城市基礎設施運行平穩有序,能夠保障市民的生活需要、復工復產需要。

人要走出來,城市要活起來,我們的武漢在復甦,武漢市民正滿懷期待,也鉚足了幹勁。

經濟社會活動轉向全面“重啟”

小區仍要堅持管控保護居民健康安全

問:離4月8日的到來還有3天,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一天的到來?

答:1月23日,武漢關閉離漢通道,留守武漢的近千萬市民在城裡堅守,縮小自己的活動空間,阻斷疫情輸出。4月8日,解除離漢通道管控,武漢城門重新打開,連接了與外界交通的通道,顯示我市疫情防控形勢發生積極向好變化,取得階段性重要成果,進入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推進的新階段。

離漢通道管控的解除,標誌著武漢疫情防控進入新階段,全市經濟社會活動轉向全面“重啟”,但目前武漢疫情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任務依然艱鉅。疫情的複雜性仍然存在,管理難度加大,復工復產復市後,人員流動起來,聚集性風險就會增加,部分居民的防範意識有所鬆懈,存在不戴口罩上街等行為。

到了4月8日,很多人覺得可以鬆一口氣了,其實越是這個時候越要提高警惕,不能有絲毫鬆懈。武漢城門打開,並不意味著所有的警報解除,也並不意味著疫情防控措施的放鬆,這一天是離漢通道恢復通行,不能等同於整座城市放開小區封控管理。

武漢市民經歷了不能外出——限時限人外出——有生活工作需要外出的變化,目前還是要呼籲市民,對疫情還是要保持足夠警惕,非必要不外出,外出必須戴口罩,做好個人防護。小區還是要堅持管控,這是為了把我們的健康安全保護好。

“統籌兼顧”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

合理有序放開 嚴格精準防控 確保有效穩定

問:4月2日,武漢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發布了《關於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持續做好小區封控管理工作的通知》,這意味著武漢在小區封控管理上,和以往有什麼不同?

答:

通知要求,全市建立領導有力、管控科學、排查精準、發現及時、有效救治的常態化防控長效機制,持續做好小區封控管理工作。

隨著疫情形式變化和復工復產復市需要,小區封控管理會有以下變化:

封控方式更優化。對過去採用物理硬隔離的場所做適當調整,有序改變,滿足交通恢復、復工復產復市需要。

防控力量要調整。此前是下沉幹部、志願者與社區、物業共同值守,隨著下沉幹部和志願者的有序撤回,將調整為物業人員、社區工作者、居民自治組織替代,要建立一支常態化防控工作隊伍。

強化屬地管理職責。強化各區、街道、社區的組織領導體系。

排查更為精準。要針對幾類重點人員進行精準排查。

不變的是,對疫情的警惕性不能降低,防控要求不能降低,防控標準不能降低。總的原則是統籌兼顧,合理有序放開,嚴格精準防控,確保有效穩定。

居民外出要重視“健康綠碼”登記

重點人群要加強關注關愛

問:小區居民外出需要哪些手續,大家應該以一個什麼心態來配合小區封控管理?

答:我們正行進在有序放開、有序管理的過程中,重點在有序,而不是盲目樂觀。

具體來說,居民出行應當憑藉健康綠碼或社區出具的已經隔離14天的健康證明,單位出具的復工復產證明。

出入時一定要配合小區、單位的“四必”管理:身份必問、體溫必測、信息必錄、口罩必戴。重視“健康綠碼”錄入信息,是為了便於流行病學調查,它表示持碼人員的健康身份,但絕不是無障礙通行證。希望大家出入小區、單位時都能支持社區、單位管控,同時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

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還需要對重點人群加強排查,這個更需要市民理解支持。重點人群包括新冠肺炎確診患者、疑似患者、復陽患者、無症狀感染者等,從境外回來身體有異常的人員,還有與這些人群接觸較多的人員,比如醫護人員、社區工作者等。客觀上說,這些人群的風險是要相對高一點,所以面對檢查時,更應該以一個科學、理性的心態來面對,積極配合檢查。與此同時,社區工作者要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給予重點人群更多關愛,更溫暖、有效的溝通。

做好充分預案應對疫情反覆

正視流行病防控客觀規律 積極應對不必驚慌

問:假設武漢在防控疫情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反覆,社區封控領域是否有做足夠預案?

答:必須做好充分預案應對疫情反覆。疫情反覆是大家不願意看到的,大家都願意看到疫情一直持續向好,但我們要正視流行病的反覆,這是客觀存在的,我們既不要驚慌失措,也不要因噎廢食,否定以前的正確措施。

4月3日,武漢市就出現了一例新增病例,對於這樣的情況,我們有足夠的經驗、能力和信心來面對。

第一是儘早收治,儘早隔離,儘早救治;

第二是儘早開展流行病學調查,把密接者都進行隔離醫學觀察;

第三是對其所在小區、社區調整管控措施。

無疫情小區和有疫情小區的管控措施是不一樣的,如果出現無症狀感染者或新增病例,其所在小區的無疫情小區稱號將暫停或者取消,還要進行更嚴格的衛生消殺和小區管控。

同時基礎性工作一定要做好,小區要做好“六個到位”,宣傳引導到位、封閉管理到位、排查摸底到位、消殺衛生到位、供應保障到位、組織發動到位。

2.34萬下沉幹部將有序撤回

小區要快速補充常態化管理力量

問:建立疫情防控長效機制,持續做好小區封控管理工作,當下沉幹部和志願者有序撤回,小區人員是否能勝任?

答:從2月2日起,武漢市組織了2.34萬名市屬機關、國有企業、高校的黨員幹部下沉到社區,同時還招募了大量的志願者。各區也同時響應,區機關幹部也都下沉社區、小區。

他們在小區封控管理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形象地說就是“五員”:政策宣傳員、疫情排查員、居民服務員、小區守門員、民意調研員。他們和社區幹部、志願者一起,共同構築起了群防群治群控的防線。

隨著復工復產復市的需要,下沉幹部、國企員工要有序返回工作崗位,志願者也要回歸自身生活工作。此時,不能因他們的撤回而導致小區封控管理形成“空窗期”,在有序撤回的同時,要高效快速替換力量。

有物業小區要以物業管理人員為主,配合社區幹部,調動社區居民積極參與;沒有物業的小區,社區幹部要頂上,同時發動小區居民積極參與;還可以通過招募志願者,有條件的小區購買服務等方式,形成常態化管控隊伍。

理解居民封閉了兩個多月的心理壓力

正視、接納疫情帶來的心靈創傷

問:面對封閉了兩個多月的居民,怎樣緩解他們的心理壓力?

答:疫情突發,不僅威脅人民生命健康,也對人民心理健康產生巨大沖擊,對社會心理產生了重大影響。這要求我們不僅要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更要用心打好“心理防疫戰”。

我們要通過公開透明發布疫情信息,及時減輕公眾疑慮,要做好居民心理壓力釋放的工作,積極對需要接受心理干預的人群提供幫助,全社會都要以科學的態度來面對,正視並接納疫情所帶來的客觀災害和帶給我們的心靈創傷。我們在做工作的時候,要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特別是針對重點人群,給予更多的溫暖和關愛。作為個體而言,也要尋求自我緩解壓力的方法,積極尋求專業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