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籌兼顧:線下小分隊 線上雲服務

<table> 統籌兼顧:線下小分隊 線上雲服務

廣州海珠區石榴崗路一小區實行封閉式管理,業主需刷卡進入並進行體溫監測,禁止外賣人員進入。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攝

/<table><table>

融媒閱讀

海珠戰疫全記錄

/<table>

“不接受體溫測量的人員不得進入”“本社區範圍已實行圍院式管理,規範出入”……在海珠區鳳陽街道,作為科學防治的舉措,當地住戶不時能看到無人機飛過,播報最新的防疫措施和相關政策。“無人機行動快捷,巡查效率高,更能巡查到人力難以覆蓋的區域。”鳳和聯社疫情防控黨員突擊隊隊員易敏杭說。

疫情發生以來,海珠區按照“堅定信心、同舟共濟、科學防治、精準施策”的總要求,堅決守好疫情防控最前線,取得階段性成效。從全市率先發布《關於進一步強化疫情防控十條措施的通告》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惠企10條,在確保疫情防控措施全面落實的前提下,積極做好維護市場秩序和保物價穩供應工作,儘可能減少對群眾生產生活的影響。

在海珠看來,面對疫情,政策的制定需抓住重點,而不是平均用力、撒“胡椒麵”,重點人群、重點行業、重點區域是城市防疫工作的關鍵所在。抓住關鍵,才能守好疫情防控最前線,從而緩解廣州整座城市的防控壓力。

當前廣州疫情防控工作取得明顯成效,但隨著返穗人流持續加大和企業復工復產比例穩步提升,防控形勢依然嚴峻。對於海珠來說,嚴陣以待的同時也要統籌兼顧、精準施策,其正一手抓戰疫情、一手抓穩經濟,全力做到兩手抓、兩不誤。

南方日報記者 傅鵬

防控“三板斧” “勸”“管”“宣”嚴守重點區域

站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海珠,如何防控?

早在2月7日,海珠在廣州全市率先發布《關於進一步強化疫情防控十條措施的通告》,緊盯重點部位、重點人群、重點行業,突出強化轄內企業、外來人口特別是重點人員聚集的社區、城中村、市場等監測和管控。

為此,海珠拿出了“勸”“管”“宣”這“三板斧”。

“勸”是從源頭上控制人流返回,即協調重點疫情地區縣市加強人員流出管控,發揮商會、企業、出租屋主作用,勸導重點疫情地區人員暫緩返回。

“出租屋主既瞭解租客情況,作為村民也瞭解社區情況,他們成為群防群控的重要力量。”海珠區江海街道臺湧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錢志剛說,臺湧社區的居民主要是臺湧村的村民和來穗務工人員,來自重點疫情地區的人員較多,防控疫情的壓力很大。

對此,他們規定,在疫情一級響應期間只有經出租屋主認證過的健康租客才可進入社區,並讓出租屋主主動勸導租客暫緩返穗,一旦租客返回,出租屋主要負責對其進行防疫宣傳和居家隔離期間的生活服務,責任落實到人。

“管”則是通過圍院式管理、社區“三人小組”等做法對陸續返穗的人員進行排查。海珠全區534個物業小區、20個村社均實行圍院式管理,嚴格管控外來人員和車輛進入。社區“三人小組”對重點人群開展地毯式大排查,截至2月22日9時,累計排查18579人次。通過“管”,做到心中有數。

“宣”則是各種途徑保證信息公開透明,讓群眾安心放心,讓各方堅定信心。在廣州市海珠區青風社區,藉助直播平臺,趙廣軍志願服務工作室用年輕人喜聞樂見的形式解讀最新權威防疫消息,第二天的觀看人數超過20餘萬人次。“觀眾很需要權威信息,而我們是用合適的方式告訴他們。”趙廣軍說。

“勸”“管”“宣”下,目前海珠取得明顯的階段性成效。但隨著返穗人流持續加大,站在疫情防控最前線的海珠,疫情防控工作依舊一刻也不能放鬆。視疫情防控的態勢而定,是海珠一貫堅持的態度。

化危為機 新模式、新業態助力逆境突圍

2月21日晚,匯美集團董事長、茵曼品牌創始人方建華以“茵曼一號推手”的身份,在微信小程序上進行直播,力推“茵曼推手”項目。

疫情發生以來,茵曼正常營業的門店數不斷銳減:1月28日,292家;1月29日,162家;1月30日,139家……線下客流告急的同時,線上銷售同樣遇冷。2020年1-2月,匯美集團旗下各品牌業績同比去年,均有不同程度下滑。其中,茵曼線上下降64%,線下下降80%。

面對生死一線的困境,茵曼將目光瞄向了新零售,該公司此前已經建立了“實體門店+電商+社群”的新零售銷售模式,但未充分利用,疫情下整個公司全員轉戰微信小程序“茵曼微店”,並開始向社會各界招募10000名茵曼推手。跨界合作的“自救”思維下,結果竟實現“逆勢上揚”,疫情以來藉助該微信小程序,該公司一舉拿下1300萬元的銷售額。

“我始終相信,危中有機。”方建華說,在初步渡過難關之後,該企業正忙著全面復工復產,在新零售模式的助力下轉危為機後,更探索新業態潛藏的機遇。

和茵曼相似,疫情給不少企業帶來了衝擊也倒逼企業積極“自救”,在危機中抓住生機。逸仙電商、蛋殼網絡等一批數字新零售企業積極擁抱新模式、新業態,率先吹響復工復產的號角。

近日,在位於海珠區南石路的白雲山光華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生產廠區片劑車間,磷酸氯喹的藥物生產線馬力全開,目前已生產50萬片。因磷酸氯喹治療新冠肺炎具有療效,有著70多年曆史並一度停產的這款“老”藥再次走進大眾視野。白雲山光華製藥黨委書記、董事長黃坤榮說,磷酸氯喹讓他看到了“老藥新用”的潛力,未來公司將進一步加大對科研的投入。

在琶洲,騰訊、阿里巴巴等互聯網科技企業通過“雲辦公”復工復產,儘管集中復工時間延遲但並未影響經濟復甦。科大訊飛、樹根互聯等企業更是利用人工智能技術,探索疫情下企業發展的新模式。

同舟共濟 計劃投入5000萬元為企業雪中送炭

疫情衝擊下,企業經營既有“近憂”,也有“遠慮”。

對此,2月12日海珠發佈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惠企10條,為企業“雪中送炭”,計劃投入財政資金超過5000萬元,紓解企業經營困難。發動國資物業、園區為企業減免租金2500萬元,帶動全區商務樓宇、園區減免租金和物管費超過1億元。鼓勵餐飲、零售等消費型企業向線上轉型,給予業態轉型專項資金獎勵。聯合多家銀行機構,推出“抗疫貸”信貸產品,建立金融服務“綠色通道”,想方設法為企業資金週轉提供便利和支持。

有了好政策,也需要宣傳到位、服務到位。對此,經常與企業打交道的海珠區投資促進局成立了指導小組和服務小分隊,走訪重點招商企業的過程中,一邊瞭解企業復工復產痛點,一邊指導企業疫情防控宣傳工作。

“能正常復工多虧了政府的幫助。”不久前,廣州市綠化公司因註冊地與辦公地不一致的原因,卡在復工備案上。小分隊上門服務,一個上午就解決了企業的問題。

線下出動小分隊,線上開展“雲服務”。海珠區在現有企業服務工作站基礎上,通過工作群、電話形式成立133個“線上工作站”、11個樓宇工作群、20個園區對接群,並推出“復工熱線”,24小時回應企業提問,保證特殊時期諮詢不見面、服務不掉線。

“《重點招商企業復工復產服務指南》詳細實用,細化到每個員工需配備幾個口罩數量、幾瓶消毒水,精準直擊企業‘疑點’,非常‘解渴’!”新落戶企業工銀安盛相關負責人說。除了精準服務,該區也在細微處做好復工復產引導,為企業復工復產現實難題提供一攬子解決方案和回應。

同舟共濟下,海珠復工復產有序進行中。據區統計局統計,至22日,“四上”企業3354家復工,復工率90.6%。據區發改局統計,至22日全區重點建設項目44個,31個續建項目中,26個市重點項目計劃復工,其中18個已開展施工或復工準備。

聲音

海珠援鄂醫療隊戰疫日記

2月9日,海珠區首批援鄂醫療隊出征,馳援武漢。該團隊由隊長鄧創豪、隊員張貴麗和鍾少敏組成,均為海珠區中醫醫院臨床一線的醫護人員。“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出征當天立下壯志至今,他們三人已經支援十多天了,工作之餘寫下了他們2月21日在武漢客廳方艙醫院的感受。

鄧創豪:離開病房感覺離勝利又近了一步

中午12時30分要出發上班,對於吃飯還是有點矛盾。如果吃得少,要等到晚上九點多才能吃上飯喝上水;如果吃得多,下午可能要排洩。所以,紙尿褲一定要穿上。

下午,接完班後,我繼續完善上午的醫生還沒有做完的病歷書寫。上班還沒到1個小時,儘管已經用上防壓瘡貼,可能是之前的累積效應,鼻樑和麵頰已經非常痛。安全起見,不能隨意調整口罩位置,只希望鼻樑、面頰不要破損出血。

不知不覺,已經工作到下午六點多,後背和褲子都汗溼了。這時候是患者吃晚餐的時間,來問診的患者少了,我又開始繼續檢查完善病程記錄。晚上接班的戰友來了,離開病房感覺離勝利又近了一步。

張貴麗:既是醫護人員,也是心理治療師

我們平時一個人要主管三四十個病人,做完各種檢測後,我會到病人的床前,為他們鼓勁打氣,希望他們保持樂觀的態度、積極配合治療。這些天相處下來,和病人都漸漸熟悉起來,我把他們當朋友、家人一樣的照顧,他們也把我們當成最信任的人。

我們在這裡,既是醫護人員,也是心理治療師。這裡治療的不只是身體上的疾病,也是治療病人的思想顧慮,我們會給予解釋、給予溫暖、給予實實在在的幫助。

鍾少敏:我的付出是有價值的

下了班剛跟家裡人視頻完,鼻子酸酸的。家裡人反覆強調,要我注意保護好自己。我感覺內疚,讓家裡人日夜擔心。但是,我要讓他們知道我的付出是有價值的,讓他們為我感到自豪。

我們來這裡,就是為了幫助武漢人民、湖北人民能早日戰勝疫情,恢復期待已久的美好生活。我們要繼續努力工作,爭取早日戰勝疫情。

特寫

黃智佳生前最後一刻:“村圍蔽了沒?”

“村圍蔽了沒?”這是海珠區瑞寶經濟聯合社黨委委員、副社長黃智佳生前說的最後一句話,此前他一直堅守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一線。

倒在防疫一線

1月31日上午9時,黃智佳像往常一樣出現在辦公室。連續參加聯社緊急會議、社長會議後,黃智佳起身離座時碰倒了未擰緊的礦泉水瓶,同事們看到他一臉病容,都勸他去醫院就醫。他回應說“無事,睡睡就好,身體還頂得順,工作為先”。

為了參加當天下午的聯社工作,他選擇中午在辦公室休息,後因身體原因未能參加下午的工作。當天下班後,黃智佳叫妻子到村委接他回家,其妻子來到辦公室後發現他有嘔吐的症狀,提出送他去醫院,但黃智佳堅持不去,說“回家休息就好了,明天還要開展防控工作呢”。半夜聽到黃智佳喃喃自語,其妻子以為他只是工作壓力過大。

2月1日早上8時許,黃智佳的妻子發現,怎麼都叫不醒黃智佳,立即將其送至當地醫院急救,並於當天轉至廣州市番禺區第二人民醫院,診斷結果為危重,於2月2日凌晨轉至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救治,被醫生以“心臟驟停”收治ICU搶救。

黃智佳的妻子記得,轉院過程中,黃智佳神志不清、斷斷續續說了一句“村圍蔽了沒?”沒想到成為他說的最後一句話。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ICU進行5天的救治後,他仍為危重,隨後轉至南方醫科大學南海醫院繼續救治。儘管醫護人員進行了全力救治,但黃智佳於2月12日10時30分不幸逝世。

隱瞞父親去世堅守崗位

黃智佳的父親在1月23日去世,悲痛之下,他還是在1月27日投入村社防疫工作,甚至沒有告訴同事這件事。按照黃智佳的計劃,他本想忙完這一段時間,做好村社防疫的基礎工作,再給父親舉辦喪事,結果他自己先病倒了。

疫情暴發以來,黃智佳每天投身於疫情防控工作中:實施圍蔽有序管理,組建聯社突擊隊,組織黨員、志願者站崗值守,嚴格抓好卡口檢疫檢測、入戶排查登記、信息申報……在黃智佳的帶領下,瑞寶村用紮實的工作織密了疫情防控網,築起了一道堅實的“防疫牆”,圍蔽有序管理的顯著成效,瑞寶村整體疫情可控有效。

同事:對工作認真負責

“為了儘快完成瑞寶湧汙水治理目標,搞清楚水管網的走向,黃智佳帶領隊員把村社每個沙井蓋打開,逐一觀察下水管的走向。”聯社副書記原潤添評價黃智佳說,雖然分管工作線口多、任務重,但每項工作他都認真逐一落實,履好職、盡好責。

原潤添回憶,有一次為了搞清楚河涌汙染源,他帶領工程隊連續通宵作戰,通過截流排查墨跡,找到了偷排的工廠。改裝排水管讓瑞寶村部分內街告別“水浸街”、多方奔走力促自來水管改造……近年來,黃智佳的工作得到村民的一致好評,曾獲海珠區年度河涌汙染源綜合整治工作先進個人。

群眾:平易近人,是個“熱心腸”

從門衛到社區工作人員,瑞寶村群眾都很熟悉他,並稱他為“佳叔”。他的鄰居說,佳叔廚藝好,人緣口碑也好,經常參加我們社區志願活動,幫助困難群眾。

黃智佳的同村村民盧志恆回憶說:“他是我們的開心果,每年籃球賽、足球賽等大型活動,他都積極參加,他笑起來很溫暖。”

瑞寶街街道工作人員回憶說:“佳叔手機24小時在線,前些天有返穗人員不配合防控工作,佳叔晚上10點多接到電話後立馬趕回來處置,他站在現場我們的心都安定了。”

黃智佳踴躍參與慈善捐贈,從2012年起資助貧困生,被海珠區瑞寶地區慈善會授予“樂善好施 熱心公益”稱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