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新近國際上COVID-19的病死率統計差異巨大?真的是0.66%嗎?

【問】為何新近國際上COVID-19的病死率統計差異巨大,如何看待《柳葉刀》雜誌發佈的0.66%?今後的統計確診病例是否應該納入無症狀感染者?

【答】問得好!我們先看看國際官方的統計報告。據國際最高官方機構WHO的每日疫情報告,截至北京時間4月5日14時35分,全球確診COVID-19病例達到1 203 485例,累計死亡64 784例,病死率達5. 38%(呈現逐漸增高到趨勢)。而我國現存確診為3376例,包括境外輸入為913例;累積確診83938例,累積死亡3338例,病死率為3.98%。在疫情較為嚴重的國家中,病死率已經發生較大變化,意大利的病死率最高,達到驚人的12.33%;其次是我一直擔心的西班牙,達到了9.47%。我預料,歐洲病死率最低的德國也會迅速上升。

西方世界從意大利的飛速擴張,到英國的"群體免疫",再到美國的大火瀰漫,加上西班牙全線崩潰……,反映了從"滿不在乎",到"猝不及防",再到"黔驢技窮"的過程。不過,雖然這一困境還沒有馬上遏制的跡象,但這些國家的防控能力不容小覷,遺憾的只是代價太大了。

非常令人驚訝的是,在國際呈現一片哀歌的形勢下,權威醫學雜誌《柳葉刀》3月30日發佈英國學者Verity R的研究顯示,全球COVID-19病人的死亡率(注:應該稱為病死率)遠遠低於WHO的數據,約為0.66%。最初我看到這個數字的時候,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擔心中文翻譯時小數點錯了一位,相差了十倍。多家國內媒體介紹說,其最大不同是將輕症及無症狀感染者也列入確診病例。然而,經過我們仔細閱讀,發現該文還存在以下問題(圖1):①僅收集了湖北及中國大陸以外數據;②病例數很少(3665例+1334例),代表性不足;③時間侷限於極早期(分別至2月8日及2月25日),須知後期存量病人中危重病例越來越高,預後越來越差;④自稱其病死率是"最佳估計值"(注意英國支持"群體免疫"策略的專家容易帶有"報喜不報憂"的主觀傾向),而非實測值。很明顯,該文存在重要缺陷和侷限性,我可以肯定今後不可能有人會用其來代替我國或者WHO的官方統計數據。


為何新近國際上COVID-19的病死率統計差異巨大?真的是0.66%嗎?

圖1 Verity R論文的COVID-19病例譜(注意最下面是輕症及無症狀感染者)

最近發現,部分國家當局存在一種傾向,即在COVID-19流行剛剛發生的時候,都希望儘量縮小病例數,以免引起民眾的恐慌。而當疫情擴大到相當程度時,特別是病死率節節攀升時,又擔心病死率太高,造成民眾更大的恐慌(意大利人的統計數據算是比較實在的),包括質疑政府的組織能力和醫療系統的救治能力。統計上有兩個辦法,一是將"死於基礎疾病的人"剔除,從而可以減少分子,但是這種辦法仍然容易引起質疑;另外一個辦法就是把分母變大,將輕症或無症狀感染者也列入確診病例,Verity R的文章就是這樣。當然,也有一些發展中國家是由於缺乏檢測手段,縮小了確診病例數。

Verity R的分析實際上改變了傳統的直接統計方法,將其變成演繹和估算。這種方法的好處,是把感染者作為一個整體來對待,這樣就可以從流行病學角度,比較全面地分析不同年齡人群中發生的感染比例,將其演繹到全人口,最後可以測算是否達到了"群體免疫"的程度,以及該病對人類的危害程度。然而,這種演繹和估算顯然是不精確的,沒有考慮國民老齡化的影響,以及本國還有其他貧窮國家醫療系統的承受能力,這些因素無疑將大大提高病死率。

WHO認為:"基於現有的數據,COVID-19主要是由顯性感染者傳播的",據此認為無症狀感染者可能不是主要的傳播來源。因此,國內外一直沒有將其列入確診病例。我認為,中國針對COVID-19顯性感染者的成功防控,也證明了這一點。


為何新近國際上COVID-19的病死率統計差異巨大?真的是0.66%嗎?

圖2 感染過程的表現形式及其比例,但各種疾病的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者所佔比例多寡不一


最近,也有一些人提出將無症狀感染者全部納入確診病例。然而,從臨床的角度來說,通常只統計那些已經發病的顯性感染者,而沒有統計隱性感染、一過性感染、慢性攜帶或處於潛伏期的無症狀感染者。主要原因是,臨床上不同傳染病的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者所佔比例多寡不一,我們經常用海平面上下的冰山來形容二者的關係(圖2):絕大部分的傳染病的隱性感染者人群處於海平面以下,是看不見的;而顯性感染者則是海面上的小小的冰山一角而已。比方說,流行性乙型腦炎在一個病人發病時,周圍可能有99個人呈現隱性感染,相當於1%的病人屬於顯性感染。當前的關鍵問題是,COVID-19的顯性感染與隱性感染者各佔多大比例?很難說,迄今為止還沒有確切的數據。有人估計佔1/3,但國內報告一共只有1024例,而一旦發病就會將其剔除。加之,公認感染過程的表現形式有六種(圖3),其中在無症狀感染者中,有處於潛伏期的,有一過性的,有慢性攜帶的,有再燃的,有復發的……,不一而足。不過,我一直認為,"萬變不離其宗",個人不相信有後三種情況,這是此類病毒的特性所決定的。

為何新近國際上COVID-19的病死率統計差異巨大?真的是0.66%嗎?

圖3 感染過程的表現形式有六種,其間相互作用和轉化


還有一個重要問題:目前各國採用了聚合酶鏈反應(PCR)進行SARS-CoV-2核酸檢測,這個方法測的是病毒核酸片段,也無法明確其是否完整的病毒或者活的病毒。在COVID-19流行率特別高的情況下,周圍環境中的病毒及PCR產生的核酸片段日益增多,可能導致假陽性的發生。例如,多年來臨床上一般不用PCR作為結核分支桿菌的病原學的確診方法,主要原因就是結核分支桿菌到處都有,無處不在,非常容易汙染,導致假陽性結果。既然PCR有其侷限性,就應該考慮同時採用抗體檢測結果,最好還要查IgM 和IgG抗體,當然這也取決於方法學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大約半月餘前,有關英國民眾的SARS-CoV-2感染率,據其專家統計高達36%~68%(意味著該國2400萬~4500萬人感染)。然而,至今英國的確診病例仍然不足4.2萬人。我不知道這個數據是怎麼計算出來的,既然差異很大,只能是估算值。否則,如果群體中有70%~80%的人有抵抗力,就已經達到了群體免疫的目的。這個感染率顯然是高估了,與實際情況不符。因此,這篇文章從群體免疫的角度提出的病死率估算值,雖然符合小於1%病死率的"群體免疫"策略,同樣非常不靠譜。

總之,雖然Verity R的研究提出,全球COVID-19病人病死率的估算值只有0.66%,但並非代表該雜誌的官方立場,也完全不是全球病死率的實時播報,僅僅是流行早期階段的一個極其初步的不完全的小樣本估算而已,其間問題很多,有待探討。因此,大家不必過於看中這個百分比,更不能掉以輕心,失去警惕性。

最後,我們現在有個流行語叫"甩鍋",我的理解就是"踢皮球","此一時,彼一時"。當前國內的形勢很好,疾病完全控制住了,對此國人充滿了自豪感。然而,"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我想給國人講一句話,這個時候一定要記住"滿招損,謙受益",現在只是一個階段性勝利。我們應該發揚成績,態度上謙虛謹慎,信息上高度透明,行動上常備不懈,必須全力投入和支持全球的抗疫鬥爭。"唇亡齒寒",只有同舟共濟,團結協作,這樣才能取得全人類的最後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