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中吟系列·環保⑤


雲中吟系列·環保⑤

春道生,萬物榮。


天下同歸,以人為本。

三才之道,無德不貴。


先王之論:人倫之事,以德為尊

上三代是上古道家及“道法自然”思想初步形成時期,春秋時代則是儒家及其思想產生和形成時期。故在此期間,政治上,有建國強國之階段;經濟上,農業生產發展、土地私有制的確立等均使社會經濟進入一個嶄新時期。由此,學術上,則有各種學術思想之創立。有儒家、道家、陰陽家、法家、名家、墨家、縱橫家者、雜家、農家、小說家等諸子十家。

因距三代時間久遠,道術缺廢,“無所更索”,“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所以導致各家各推自己所長、均持一端,以此馳說取合諸侯。

然“天下同歸而殊途,一致而百慮。”慎思之,明辨之,雖各家有其主旨,但有一個根本是不變的,那就是服務於“人”。試問世間無一人,何來百家之說。故百家之言,捨短取長,都是在言人倫之事、述人倫之道。這些觀點直接影響了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政合一”之思想,並形成華夏民族精神之高邁。而諸多有關生態之論,亦多有記載。

《六韜·文韜》中記載了文王問太公以“仁”而施政天下的問題,被拒,“太公曰:齋,將語君天地之經,四時所生,仁聖之道,民機之情。”文王聽後,齋七日,北面再拜而問之。“太公曰:天生四時,地生萬物。天下有民,聖人牧之。故春道生,萬物榮;夏道長,萬物成;秋道斂,萬物盈;冬道藏,萬物靜。盈則藏,藏則復起。莫知其終,莫知其始。聖人配之,以為天地經紀。故天下治,仁聖藏,天下亂,仁聖昌,至道其然也。”


雲中吟系列·環保⑤

法天合德,象地五親。


與周初太公之論一脈相承,齊國管子則提出“法天地之位,象四時之行,以治天下。”故曰:“凡講立事,正彼天植,風雨無違,遠近高下,各得其嗣。……法天合德,象地五親,參於日月,伍於四時。”在《輕重》中,管子則對桓公曰:“‘故為人君而不能謹守其山林、菹澤、草萊,不可以立為天下王。’桓公曰:‘此若言何謂也?’管子對曰:‘山林、菹澤、草萊者,薪蒸之所出,犧牲之所起也。故使民求之,使民籍之,因以給之。”但同時亦明確指出“均地分力,使民知時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殫。’”亦曰:“山林雖近,草木雖美,宮室必有度,禁發必有時。”

及至韓非子,則曰“人主者,守法責成以立功者也。”其所談之法,和管子一脈相傳,乃是一年四季春生、夏長、秋殺、冬藏之法,故曰“以行法令,以治事理”。總而言之,仍舊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天人合一”之法,而非“人治”之法。

儒家秉承周公一脈。《禮記》是周代的一部重要典章制度,其《曲禮》曰:“國君春田不圍澤,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春時萬物產孕,為順天地之大德,不予傷殺,故言“不圍澤”、“不掩群”“不取麛、卵”。

故,至孔子,則主張把天道、人道、治道結合在一起。因此,這理念一經提出便為諸子百家所發揚,併成為歷代儒家衡量政治清明、仁愛與否的重要標誌。《學而》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孟子的環保政治思想以人性善為依據,把人性、仁政、保護生物等有機聯繫起來,明確提出了不違農時、保護生物的環境政治觀。曰:“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灣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


雲中吟系列·環保⑤

聖人以仁育萬物。


荀子之觀點是“循道不貳,禮法並用”。其觀點系“天地人三位一體”的觀念,在實踐上則是“以時禁發、節用裕民”之道。《王制》曰:“聖王之制,草木榮華滋碩之時,則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黿鼉魚鱉鰍鱣孕別之時,罔罟毒藥不入澤,不夭其生,不絕其長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時,故五穀不絕,而百姓有餘食也。汙池淵沼川澤,謹其時禁,故魚鱉優多,而百姓有餘用也。斬伐養長不失其時,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餘材也。”

漢代是歷史上統一的君主專制重要時期,董仲舒不僅正式提出“天人合一”之概念,並正式建構了“天地人一體”之天人感應說,以此為基礎,提出了“尊天、天人合策、王者法天意”之政治主張。同樣,其生態環境政治理論也體現出此特點。董子曰:“質於愛民,以下至鳥獸昆蟲莫不愛。不愛,奚足以謂仁?”


雲中吟系列·環保⑤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

至宋明理學,周敦頤認為,“生,仁也;成,義也。故聖人在上,以仁育萬物,以義正萬民。”

張載則提出“民胞物與”之“天人一體”的表述,曰:“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程頤曰:“仁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

朱熹曰:“天即人,人即天。”

至王陽明,則曰:“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風雨露雷日月星辰禽獸草木山川土石,與人原是一體。”【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