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吟系列·环保⑤


云中吟系列·环保⑤

春道生,万物荣。


天下同归,以人为本。

三才之道,无德不贵。


先王之论:人伦之事,以德为尊

上三代是上古道家及“道法自然”思想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时代则是儒家及其思想产生和形成时期。故在此期间,政治上,有建国强国之阶段;经济上,农业生产发展、土地私有制的确立等均使社会经济进入一个崭新时期。由此,学术上,则有各种学术思想之创立。有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者、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诸子十家。

因距三代时间久远,道术缺废,“无所更索”,“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所以导致各家各推自己所长、均持一端,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然“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慎思之,明辨之,虽各家有其主旨,但有一个根本是不变的,那就是服务于“人”。试问世间无一人,何来百家之说。故百家之言,舍短取长,都是在言人伦之事、述人伦之道。这些观点直接影响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政合一”之思想,并形成华夏民族精神之高迈。而诸多有关生态之论,亦多有记载。

《六韬·文韬》中记载了文王问太公以“仁”而施政天下的问题,被拒,“太公曰:斋,将语君天地之经,四时所生,仁圣之道,民机之情。”文王听后,斋七日,北面再拜而问之。“太公曰:天生四时,地生万物。天下有民,圣人牧之。故春道生,万物荣;夏道长,万物成;秋道敛,万物盈;冬道藏,万物静。盈则藏,藏则复起。莫知其终,莫知其始。圣人配之,以为天地经纪。故天下治,仁圣藏,天下乱,仁圣昌,至道其然也。”


云中吟系列·环保⑤

法天合德,象地五亲。


与周初太公之论一脉相承,齐国管子则提出“法天地之位,象四时之行,以治天下。”故曰:“凡讲立事,正彼天植,风雨无违,远近高下,各得其嗣。……法天合德,象地五亲,参于日月,伍于四时。”在《轻重》中,管子则对桓公曰:“‘故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以立为天下王。’桓公曰:‘此若言何谓也?’管子对曰:‘山林、菹泽、草莱者,薪蒸之所出,牺牲之所起也。故使民求之,使民籍之,因以给之。”但同时亦明确指出“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地利不可竭,民力不可殚。’”亦曰:“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

及至韩非子,则曰“人主者,守法责成以立功者也。”其所谈之法,和管子一脉相传,乃是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杀、冬藏之法,故曰“以行法令,以治事理”。总而言之,仍旧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天人合一”之法,而非“人治”之法。

儒家秉承周公一脉。《礼记》是周代的一部重要典章制度,其《曲礼》曰:“国君春田不围泽,大夫不掩群,士不取麛、卵。”春时万物产孕,为顺天地之大德,不予伤杀,故言“不围泽”、“不掩群”“不取麛、卵”。

故,至孔子,则主张把天道、人道、治道结合在一起。因此,这理念一经提出便为诸子百家所发扬,并成为历代儒家衡量政治清明、仁爱与否的重要标志。《学而》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的环保政治思想以人性善为依据,把人性、仁政、保护生物等有机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不违农时、保护生物的环境政治观。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云中吟系列·环保⑤

圣人以仁育万物。


荀子之观点是“循道不贰,礼法并用”。其观点系“天地人三位一体”的观念,在实践上则是“以时禁发、节用裕民”之道。《王制》曰:“圣王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鳣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

汉代是历史上统一的君主专制重要时期,董仲舒不仅正式提出“天人合一”之概念,并正式建构了“天地人一体”之天人感应说,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尊天、天人合策、王者法天意”之政治主张。同样,其生态环境政治理论也体现出此特点。董子曰:“质于爱民,以下至鸟兽昆虫莫不爱。不爱,奚足以谓仁?”


云中吟系列·环保⑤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

至宋明理学,周敦颐认为,“生,仁也;成,义也。故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

张载则提出“民胞物与”之“天人一体”的表述,曰:“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程颐曰:“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朱熹曰:“天即人,人即天。”

至王阳明,则曰:“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万物本吾一体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于吾身者乎。”“风雨露雷日月星辰禽兽草木山川土石,与人原是一体。”【待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