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鑑真——渡人渡己孰為難


大唐鑑真——渡人渡己孰為難


己亥末,庚子初,荊楚大疫,多難興邦。“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寫在日本援華物資上的這八個字,一時間舉國盡知。其實,這是佛門偈頌詩《繡袈裟衣緣》 的前兩句,始作者是1300年前日本天平時代的相國長屋王,全詩共四句:

山川異域

風月同天

寄諸佛子

共結來緣

這首詩被收錄在1705年(清康熙四十四年)始編的《全唐詩》第732卷內,為第11首,題注是:“明皇時,長屋嘗造千袈裟,繡偈於衣緣,來施中華,真公因泛海至彼國傳法焉”。此真公即大唐高僧鑑真。

大唐鑑真——渡人渡己孰為難


唐玄宗時,中日佛教界交往頻繁。時任日本國右大臣的長屋王,崇敬佛教,自造千條袈裟,命遣唐使來我中華,以結善緣。這四句詩便繡在袈裟邊緣之上,以表達華夏東瀛之間的友善和情誼。也正是因為這首詩,當日本僧人力邀大唐諸僧去日本講佛受戒時,高僧鑑真大師因感其誠,才歷盡艱險,六次東渡扶桑,方得始終。

高僧鑑真,大唐名僧,14歲落髮出家,18歲受菩薩戒,21歲受具足戒,701年(唐開元元年),25歲的鑑真即任揚州大明寺主持,足見佛學修為。

其時日本正處於天平時期,僧人可以不納稅賦,加之既有的佛教戒律不完備,法度不一,僧人不能按律受戒,對教義一知半解,甚至衍生出‘自戒’——即自行剃度,立地為僧,一時僧眾驟增且良莠不齊。733年(唐開元二十一年,日本天平五年),日本派出遣唐使來朝,同時派日僧榮睿、普照隨行入唐,遍訪名僧東渡日本去傳授戒律。訪求了十年,終於打動鑑真,742年(唐天寶元年)鑑真決心東渡,並吟誦長屋王的《繡袈裟衣緣》說服一眾弟子同行,從此開啟了六次東渡的生死之旅。

大唐鑑真——渡人渡己孰為難


日本奈良時期的典籍《唐大和上東征傳》記載:“唐高僧鑑真......唐天寶元年,應日僧普照輩延,東渡日本。然東海風驟浪高,或船覆,或糧匱,或失向,歷十二載,五渡未成。其時僧目盲,唯志不渝”。尤其是第五次東渡,從揚子江口入海,又遇暴風,“風高波峻,水黑如墨”,海上漂流半月,才在海南島靠岸,在北返途中,幾次東渡都陪同鑑真的日僧榮睿和普照,一死一亡,弟子祥彥坐化,鑑真雙目失明,東渡再次以悲壯結束。

大唐鑑真——渡人渡己孰為難

鑑真東渡路線圖


直到753年(唐天寶十二年),六十六歲的鑑真在著名日裔留學僧晁衡(日名阿倍仲麻呂)以及遣唐使藤原清河的陪同下,終於第六次東渡成功。到達日本後,鑑真受到日本孝謙天皇和聖武太上皇的最高規格接待,並封號“傳燈大法師”,尊稱“大和上”,隔年被封為“大僧都”,統領日本所有佛界僧尼,並被授權在日本建立正統的戒律制度。759年(唐乾元二年),鑑真主持建成日本盛名至今的佛學最高學府——唐招提寺。763年(廣德元年)6月6日,鑑真在唐招提寺圓寂,終年76歲。

鑑真大師六次東渡,歷盡磨難,為渡眾生,不惜身命,被日本佛教律界奉為開山祖師,著有《戒律三部經》數卷,以及《鑑真和尚傳》三卷,《延歷僧錄》一卷;同時通醫學,精本草,經後人整理彙總醫書《鑑上人秘方》一卷。鑑真同時也是書法大家,其僅存的墨寶《請經書貼》被譽為日本國寶。

大唐鑑真——渡人渡己孰為難

鑑真《請經書貼》


唐朝詩人皇甫曾,曾為鑑真寫過一首詩《贈鑑上人》:

律儀傳教誘,僧臘老煙霄。

樹色依禪誦,泉聲入寂寥。

寶龕經末劫,畫壁見南朝。

深竹風開合,寒潭月動搖。

息心歸靜理,愛道坐中宵。

更欲尋真去,乘船過海潮。

佛曰:大雄無畏。僧如鑑真,渡人渡己,行大慈悲,存大善念,才稱得上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本文由北斗天涯原創發表。該文引用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第一時間刪除。非營利性轉載請註明文章出處和作者姓名並務必提前告知。盈利性網絡、報刊、廣電等其他媒體如需轉載和引用請先與本人取得聯繫,同意後方可轉載。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