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清明與春節、端午、中秋一起,合稱為我國的四大傳統節日。古人以清明為題創作的詩詞如汗牛充棟,名篇佳作數不勝數。在當下的詩人們借清明抒懷,也非常多見。

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我說過,初學寫詩詞,宜取徑“七絕”入門,現在說說應該如何選材運筆,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

一、題材

在格律詩詞中,抒情方式多是以借物言情的間接抒情為主。因此,雖然說的是寫清明,但清明並非詩的主題,而只是寄託主題的一個意象,我們可將其稱為主題意象。而主題則是我們要借清明這個意象表達的情感,依傳統可分為兩個主要方向,一是緬懷悼念,二是踏青郊遊。而在題材上則可從多個方向選取:

1、緊扣時事

假如緊扣今年清明的時事展開,主題無疑就是悼念抗疫烈士了。我專門翻閱了一下頭條的詩歌,以此作主題的七絕有很多,但普遍存在一個問題,就是多是從大處著筆,缺乏具體的形象描述,這樣的詩作容易流於空泛。七絕體制短小,全篇只有二十八個字,因此在立意選材時,可嘗試將範圍縮小,儘量捕捉“典型環境下的典型人物“展開,例如可專門悼念疫情吹哨人李文亮烈士,力求以點帶面,以小見大。

2、緬懷親友

緬懷悼念親人、好友,也是寫清明很常見的題材,例如在頭條讀到的這一首《清明》(作者:正雅詩歌)就寫得很好:

時光過隙已多年,幾度爹孃夢裡連。

哀子孤愁時落淚,何曾一滴到雲天?

古時稱居父母之喪者為“哀子”,後則專指居母喪者,這是我們寫詩詞時要注意的,明代陳繼儒在《群碎錄》中雲:“今人父喪稱孤,母喪稱哀。“因此,如悼念父親宜用孤,悼念母親則宜用喪。這些涉及禮教和意頭的用語,入詩時最好循古,以示對長輩的尊敬。

此詩結句的“雲天”是指母親仙遊之處。轉合句,運筆見巧,借哀子之淚難到雲天的具體描述,將思念之情寫得淋漓盡致,教人不忍卒讀。

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雨花臺烈士陵園

3、悼念英烈

借清明緬懷古人、悼念英烈,從而抒發自己的情感或觀點,也是很常見的選材方式,例如,同樣在網上讀到的《謁雨花臺烈士陵園》 (當代.不觚)便是一首寫得非常好的七絕:

崇碑遙對蔣山青,古道蕭蕭滿落英。

但見春風長掃墓,不知何日是清明?

謁墳、謁墓是我們經常讀到的詩題,“謁”,相當於致敬的意思。起句的崇,解作高大,蔣山即南京的紫金山。寫此類題材最難把握的是力度,贊者力過流於諛媚,諷者力過則顯刻薄。此詩發力恰好,託諷而不失溫厚,大家手筆。

4、詠史感時

說到這題材,我想到的是當代詩人徐震堮寫的這首七絕《讀亭林集》:

萬里山川老擔簦,夢中腥血染觚稜。

東風自綠秦淮水,寒食何人拜孝陵?

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明孝陵

之所以想起這首詩,因為其和上一首的筆法相似,轉句也同樣是借“春風”生事,以問作結,運筆則更為雅正。

《亭林集》是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的作品集。“擔簦“原意為揹著傘,引申為奔走,跋涉。 觚稜 ,指宮闕上轉角處的瓦脊,代指宮闕、京城。而結句的“孝陵”在此是指明孝陵。明亡後,顧炎武屢拒仕清,在其妻亡時,曾痛哭寫道:“地下相逢告父姥,遺民猶有一人存。”此詩借清明寒食無人拜祭明孝陵作結,感嘆顧炎武的忠貞。

5、其他題材

除以上四點外,踏青郊遊和節令民俗,也是寫清明常用的題材。重要的不是用什麼題材寫清明,而是借清明抒發什麼情感?要多注意的是避免空心化和空泛化。

二、意象

清明節,時令在仲春與暮春之交,正所謂“清明時節雨紛紛”。因此,雨是寫清明最常用的意象。另外,清明節有插柳之習俗,柳也是寫清明的常用意象。

理論上說,只要是仲春與暮春交合時節的所有花草樹木,以及掃墓祭祖相關的物象,都可以作為寫清明的意象。但如要寫花,古人則多以“二十四番花信風”來定節令時花,寫清明的時候也多以此為本:

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節令對應的花信風。

例如,晏殊《破陣子·春景》的起句“燕子來時新社,梨花落後清明”。白居易《寒食江畔》結聯:“忽見紫桐花悵望,下邽明日是清明。”其中,梨花落後,桐花開時,都是符合“花信風”中的清明節令所指,因此,我們如用寫詩時,如用到花作為意象,可參考上表的節令和對應花風。

此外,因杜鵑鳥傳說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叫聲悽切,故也常用作清明時抒發悲苦之情的意象。例如黃節的七絕《清明後一日作.其一》:

已催新綠過清明,作興東風驀地生。

早落杏花成幾樹,不消鶗鴂再三鳴。

詩中的鶗鴂,和布穀、子規、杜宇、子鵑一樣都是杜鵑鳥之別稱。

三、格律

既然是寫格律詩中的七絕,那就應依七絕的平仄格律進行創作,這點在我過往的文章中作過專門的講述,在此就不重複了,七絕的平仄格律,也不過如下四種形式:

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首句入韻的七絕格律

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首句不入韻的七絕格律

四、筆法

七絕的章法,較為簡單,無非起、承、轉、合。但七絕體制短小,所以要儘量扣緊一兩個點展開,去繁就簡、虛實結合、以小見大。常見的運筆方法,多以起承寫景,轉合抒情。或者反過來以事、情起承帶景。這些筆法大家都已較為熟悉,我過往的文章也多有講述,在此,我仍以當代詩詞作例,說說如何用反筆進行構章抒情:

先慈忌日作(當代·陳永正)

節過清明雨霧連,我生之後百憂煎。

如何尚有傾江淚?哀子伶俜四十年。

清明時節,悼念父母,我們多會寫自己如何悲痛。這首詩的作者卻反過來,寫慈母的淚,不僅在生時為兒“百憂煎”,過身後,仍因為兒子的“憐俜”,而有“傾江淚”。這裡的“哀子“就用得甚準。

短短二十八個字,描述了一個慈母的偉大,反過來,也含蓄地抒發了自己的悲痛之情,教人共嗚垂淚。這就是寫七絕虛實結合,以小見大的典範。

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慈母手中線

清明節陰雨竟日寄懷秋文哥國(當代·餘菊庵)

陰雨沉沉淚殷殷,暗窗愁度一清明。

遙知此日天涯客,又惹思鄉記踏青。

這首是借清明懷人之作,但卻沒有寫自己是如何思念。而是用反筆寫“天涯客”在此時節的“思鄉記踏青”,以抒發自己的掛念之情。

之所以舉兩個反筆抒情的例子,是因為有圈友問我,怎樣寫一首緬懷抗疫烈士的七絕,那麼可以試試用反筆去寫,例如,寫這些烈士雖已在泉下,但仍記掛著人間疫情,這樣的描述,可使一首七絕的容量更大,情感更加深厚,大家不妨試試。

最後說一首以麗句寫悲情的七絕:

清明雜詩之一 (當代.周標)

小倦分明聽雨長,一車人帶菜花香。

淒涼最是清明近,夢比身先到故鄉。

以麗句寫悲情,首先想到的是黃山谷的:“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用意是用麗句與悲情形成反差,給予讀者情感上的衝擊。

此詩以麗句起承,為實筆描述,與轉合的虛筆形成反差,結句以點帶面,筆輕情深。唯覺轉句“淒涼”兩字過露,個人認為,如改為“子規啼處清明近”般的句子,則更為含蓄。用意象代言,自己不說淒涼,而讓讀者感到淒涼,更為可讀。

初學詩詞寫作,想以清明為題寫一首七絕,該如何選材運筆

自然,詩無定法,貴在情真,以上所述僅供參考。詩詞對聯圈的圈友們和讀完專欄的同學們,也可試寫一首以《清明》為題的七絕,貼於圈子內,與諸友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