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世昌的上位之路:坐冷板凳的翰林,陰差陽錯成為“東北王”

晚清拾遺錄(十一):土地下埋著屍骨,還葬著野心。

在慈禧離世之前,這位晚清最具手腕的廟堂國手,在大清的龍興之地東三省落子生花。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一位忠心耿耿漢臣正式趕赴奉天走馬上任清朝第一任東三省總督,既有撿漏慶親王之子載振的契機,也包括袁世凱的添磚加瓦。當然,最重要的一關當屬慈禧的點頭認可,這個人就是袁世凱的老大哥徐世昌。說起徐世昌的發跡,離不開庚子年間的“從龍”之舉。是年北方大亂,兩宮西狩,一路倉皇逃命,直至抵達西安才算安頓下來。此時各路群臣蜂擁而至,送錢、送糧、送關懷;噓寒,問暖,表忠心。不遺餘力的要與兩宮共患難一場。

徐世昌的上位之路:坐冷板凳的翰林,陰差陽錯成為“東北王”

此般良苦用心,求的就是一回“從龍之臣”,這可是廟堂之上投機的最好機會。如果說一些當朝貴胄可以藉此機會更進一步,那麼一些芝麻小官則可能會得到火箭式的提拔。但是在這些從龍之士中,一個人最初卻不是這麼幸運,雖然早已心之所往,並且決心盡忠報國,也願意一路上就與兩宮共同患難,無奈兩宮風緊扯呼的速度太快了!最終只能望塵興嘆,這個名不副實的“從龍之士”就是徐世昌。但是,宗族與親人的力量是偉大的,就在徐世昌準備回返之際,朝中為官的長輩送來消息以及足夠的盤纏,讓其火速趕至兩宮行宮所在。

徐世昌的上位之路:坐冷板凳的翰林,陰差陽錯成為“東北王”

功夫不負有心人,本是窮酸翰林的徐世昌,在西安得以覲見兩宮,迴鑾之後更是一路官運亨通,在袁世凱與張之洞等重臣連丟實權總督之位時,卻得以補授為東三省總督,創下有清一朝的快速升遷記錄。然而自費出行,長途跋涉,追隨前景不明的兩宮西狩,是一種勇於實踐的銳氣所在,徐世昌能夠有此成就,離不開自己的野心、魄力以及敏銳的觀察力,庚子大亂中的那場賭局,他賺取了雄厚的廟堂資本。在其後數年時間裡,徐世昌躍升兵部侍郎,並且入選決定大清走向的出洋考察五大臣之一,更是成為清朝最年輕的巡警部的尚書,下轄五司十六科,躋身“從一品”大員之列,既有小老弟袁世凱的保薦,更離不開慈禧太后的垂青。

徐世昌的上位之路:坐冷板凳的翰林,陰差陽錯成為“東北王”

此時,大清龍興之地東三省在內憂外患中境況危急,清廷留下的這條後路,一直禁止關內移民,但是日俄覬覦已久巧取豪奪。掌舵東三省的最終人選,因為原定人選載振的紈絝本性,徐世昌得以取替這位慶親王之子,並且卓有遠見的帶來了北洋軍第三鎮精兵,在東北壯聲勢,平匪亂,南征北戰,不僅幫助老友袁世凱繼續保有這支北洋軍,而且讓北洋一脈的勢力在東三省真正站穩了腳跟。最終,徐世昌治下積極發展東北經濟,農業上放墾充軍,外務上縱橫捭闔,經濟上開埠通商,交通上築路通航,東北大地一片欣欣向榮。

徐世昌的上位之路:坐冷板凳的翰林,陰差陽錯成為“東北王”

僅兩年光景,奉天就成為一座近代化城市,時人稱之為“徐世昌新政”。作為“名不副實”的從龍之臣,徐世昌掌舵東北的三年時間裡卻成為“名副其實”的東北王。麾下武將有曹錕、張勳這些日後的北洋梟雄,第三鎮官兵也是六鎮北洋精兵中的精銳,三省的封疆大吏中更有唐紹儀、朱家寶以及段芝貴等開明派坐鎮,東三省大勢安定,作為晚清九大疆臣之首,徐世昌絕非泛泛之輩,不站隊,不結黨,兼收幷蓄,大行“中庸之道”,煉成晚清宦海左右逢源的“水晶狐狸”,在東北的蒼茫大地之下,葬著他的蓬勃野心。

參考資料:《清史稿》、《晚清七十年》、《大清滅亡啟示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