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辮子軍”能否打硬仗?戰鬥力和張勳的臉譜一樣真假難斷

晚清拾遺錄(十九):戀主之情可憫。

在北洋軍閥中,有很多有意思的角兒,而張勳一直是一個高光的角色。早年當過土匪,投身過淮軍,與義和團交過手,在庚子大亂中護送過西狩的兩宮迴鑾,作為第三鎮北洋軍統領,隨徐世昌經略東北也剿過匪,對其命運影響深遠的兩個人,一個是慈禧,另一個是袁世凱。在大清覆滅後,張勳曾對徐世昌坦言:“宮保在,從宮保,宮保不在,從舊朝。”而張勳麾下的士卒,續辮明志是當時的另類,被稱為“辮子軍”,在丁巳復辟中,五千餘人的辮子軍一觸即潰,但是早年的張勳與其麾下的辮子軍,真實的戰鬥力在清朝末年也屬於銳旅之一,其中江寧保衛戰更是威加海內,阻擊優勢兵力的江浙聯軍達七天之久。

“辮子軍”能否打硬仗?戰鬥力和張勳的臉譜一樣真假難斷

張勳這個“辮帥”也演繹著一個愚忠中帶著溫情的耿直角色。宣統三年(1911年)的十一月,武昌起義的大潮波及江蘇,徐紹楨率領新軍第九鎮兩標官兵進攻南京,任職江南提督的張勳率兵死守雨花臺,拔槍怒斥:“視為賊,當誅!”作為一個文盲,張勳會嚴格要求自己學習寫字,但他更喜歡的是聽幕僚講歷史故事,蘇武的大漠牧羊,岳飛的精忠報國,忠君的思想估計也是在這些故事中潛移默化的形成,辮子軍也已是清廷武裝力量中愚忠的典範,在戰鬥中視死如歸,有死無退,因此兩標新軍損失慘重,死傷枕藉,不得不撤退求援。

“辮子軍”能否打硬仗?戰鬥力和張勳的臉譜一樣真假難斷

其後徐紹楨聯合東南三位都督,組建了一萬餘人的江浙聯軍捲土重來,辮子軍七千餘人迎戰阻擊,張勳親臨前線督戰,兩軍圍繞南京展開慘烈搏殺。在交戰的前兩天,雙方互有損傷,江浙聯軍得以攻克南京城外圍陣地,張勳率部退入城內仍頑強阻擊,而且還時不時出城騷擾聯軍陣地。在其後的拉鋸戰中,聯軍在付出慘重的代價後連克孝陵衛等要地,居高臨下炮轟辮子軍陣地,張勳苦苦支撐,一日連拍數封電報向袁世凱求援,但此時的北洋精銳環伺武昌無暇東顧,張勳只好收整殘軍死守紫金山上的天堡城,此處地勢險要,易守難攻。

“辮子軍”能否打硬仗?戰鬥力和張勳的臉譜一樣真假難斷

在數日的鏖戰後,戰鬥至第七天,張勳及麾下的辮子軍彈盡援絕,不得不撤出陣地,經過七天血戰,江浙聯軍攻下南京,帶著餘部出逃的張勳,一度還籌劃著打游擊。在張勳及其麾下的辮子軍身上,似乎除了帶著愚忠的烙印並無亮色,其實也並非如此。在一次戰鬥中一位辮子軍士卒左臂中彈,張勳直接用佩槍將隨身的煙壺擊碎,將粉末塗於士兵傷口處,副官大驚:“大帥,是為御賜啊!”張勳卻不屑一顧:“什麼御賜不御賜,救人要緊。”在止血後,這名辮子軍掙扎著要返回前線,對於張勳這個人,也有“戀主之情可憫,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的評價。

參考資料:《晚清七十年》、《清史稿》、《大清滅亡啟示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