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地方國營十大廠礦的前世與今生之三:洛陽機床廠

洛陽地方國營十大廠礦的前世與今生之三:洛陽機床廠

楊晉毅

1954年1月,中央決定在洛陽建設拖拉機廠、礦山機械廠、滾珠軸承廠、熱電廠等四大廠(後來又增加了銅加工廠、柴油機廠、耐火材料廠等即澗西七大廠)。當時,洛陽的工業基礎極為薄弱,連螺帽、彎頭都要去上海採購,辦公桌都要去漢口採購,許多文件的印刷,也需要到鄭州和開封。這種情況,加大了洛陽一五六建設的難度,成為必須儘快解決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1954年3月9日,河南省成立了洛陽建廠委員會,中共河南省委書記潘復生親自擔任主任,洛陽市委第二書記王維群、洛陽市委第三書記王黎之為副主任。潘復生曾多次來洛主持開會,研究支援洛陽基本建設等重大問題。

洛陽地方國營十大廠礦的前世與今生之三:洛陽機床廠

8月,河南省委省政府連續發了支援洛陽重點建設的三個文件,即《關於動員全黨支援國家141項工業建設的指示》,《關於加強洛陽市委工作給洛陽市委的指示》,《河南省支援洛陽基本建設方案》。要求全省所有的工作部門都要樹立為工業化服務的指導思想,積極行動起來,把資源並保證洛陽重點建設當作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要求地方工業也要發揮全力搞好生產,優先供應洛陽生產生活資料,積極為洛陽培養建設人才輸送優秀熟練的工人技術人員和管理經驗農業要保證先洛陽供應足夠的糧食油料和工業原料財貿和交通運輸業,要盡一切可能保證洛陽基本建設中的運輸和物資供應。

文教部門要為洛陽建設培養人才,衛生部門加強工地醫療衛生工作。文件還對省工業廳、勞動廳、公安廳、交通廳、糧食廳、商業廳、教育廳等各條戰線、各個系統和洛陽地區提出了支援洛陽基本建設的具體要求。

在全黨動員、全省全市動員,支援洛陽一五六建設的情況下,調動和發揮洛陽地方工業的潛力,成為洛陽市的頭號工作。洛陽機床廠的前身、洛陽當時最早、最大的公營企業,“洛陽地區農具鐵工廠”,成為當時洛陽為一五六建設服務的最重要的工廠之一。

洛陽地區農具鐵工廠,最早的前身,是洛陽軍分區修械所,1948年設在黃河以北的濟源縣點陽村,當時有工人四十餘人,三臺設備(車、刨、鑽各一臺)。全所分為兩班,一班負責修步槍,一班負責修機槍。1948年4月8日,陳謝兵團再克洛陽,洛陽軍分區修械所遷到洛陽西工。兩個月後,又搬遷到洛陽老城吳家街寇家院(估計可能是後來臺灣演員寇世勳家的院子)。擔負了大量軍械修理任務,為剿匪支前做出了貢獻。一年後,局勢逐步安定,軍械修理任務越來越少。這時,洛陽其它工廠都小而弱,沒有修理力量。這樣修械所就承攬了電廠,印刷廠,菸廠,火柴廠等工廠的機修任務,成為這些工廠的技術後方。

洛陽地方國營十大廠礦的前世與今生之三:洛陽機床廠

由於這種因素,洛陽軍分區修械所於1950年秋改為“洛陽軍民機械修配所”,仍屬軍分區編制,主要承擔洛陽地區的軍械民機修理任務。

隨著業務範圍擴大,1950年底修械所搬到西關周公廟。原設在周公廟的河南省軍區翻砂厂部分人員,原人民解放軍在豫西地區的手榴彈厂部分人員,先後合併到修械所。軍民機械修械所開始具備了較完整的生產體系,成為當時洛陽市規模最大的工廠。

1951年初,為了發展地方工業,洛陽專署決定成立地方國營工廠,於洛陽軍分區協商後,洛陽軍分區機械修配所的人員和設備全部移交給地方。並從協豐菸廠、軍分區鞋廠抽調了部分幹部和工人。經上級批准,於一九五一年八月一日正式成立了公營“洛陽農具鐵工廠”,企業性質為地方國營,隸屬洛陽地區工業處領導。從此豫西地區第一個公營企業誕生了。工廠第一任經理是周吉生同志。

1951年底,工廠從周公廟搬遷到北關奶奶廟附近,緊靠洛陽專署和洛陽地委。全體工人自己動手建設工廠,到1951年底建成了三座磚木結構的新車間,總面積586㎡,其中機加工車間、鑄造車間為當時洛陽地區最大建築,洛陽專署、洛陽地委開大會經常佔用。

工廠剛成立時,機加工組僅有日本車床一臺,皮帶車床三臺。車床是靠人力搖動皮帶輪轉動的。鍛造組的設備只有幾盤爐子,幾把大錘,手拉風箱。鉗工組只有一個臺鑽,幾臺平口鉗。

但工廠克服困難,生產了大量城鄉人民生活必需品和小件農具。由於質量好,價錢公道,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在產品質量和數量方面都超過了周邊的幾個私營工廠。當時工廠還承擔了宜陽,義馬,觀音堂煤礦以及洛陽電廠,印刷廠的維修任務。在很短的時間內,洛陽地區農具鐵工廠成為當時洛陽地區眾多的農具鐵工廠的龍頭老大,後來並擔負了洛陽市15傢俬營鐵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領導任務。

1954年7月,為了支援洛陽156重點建設,洛陽專區決定把洛陽農具鐵工廠移交給洛陽市。九月份正式由洛陽農具鐵工廠改名為洛陽機具修配廠。工廠的主要任務成為服務洛陽三大廠(一拖、洛礦、洛軸)建設。其任務特點是品種多數量少,複雜多變,主要是多種規格的螺絲,槽鋼,工位器具等。作為洛陽當時最早、最大的公營企業,全力以赴,為洛陽156建設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1956年6月洛陽九個私人鐵工廠全部轉入洛陽機具修配廠。1956年9月,上海李同昌鐵工廠,泰山鐵工廠,徐鴻記鐵工廠,震泰挫刀廠四個廠遷入洛陽,合併到洛陽機具修配廠。1956年12月,全廠職工發展到258人。

1956年12月,三大廠的主體工程相繼完工,輔助車間已經投產,開始具備了強大的生產、修配能力。洛陽機具修配廠為三大廠服務的任務已經基本完成。1956年12月,工廠改名為洛陽農業機械廠,開始為農業生產小型動力機械和排灌機械。

1958年8月,工廠進行大規模擴建,正式改名為洛陽機床廠。1961年一級部決定讓工廠試製卷簧機。

1961年12月,洛陽機床廠生產出中國第一臺卷簧機。經一機部鑑定,同意成批生產,填補了國家機床產品的空白。從此洛陽機床廠成為全國唯一的卷簧機定點廠。

彈簧是各種機器、機床上必不可少的零件,在1960年以前,中國的卷簧機全部由蘇聯進口。洛陽機床廠試製卷簧機成功,在中國的工業發展史上有重要意義。

1963年,一機部又將上海木工機械廠生產的木工自動無刨機轉產洛陽機床廠生產。確立了洛陽機床廠的兩個主要的產品方向。洛陽機床廠成為國內生產卷簧機的主要廠家和木工機床的重要廠家之一。洛陽機床廠也因此成為河南省重點工廠,成為全省41家重點廠之一。

洛陽機床廠,作為當時洛陽地方國營工業最早和最大的工廠,在洛陽市地方經濟發展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幾十年來,洛陽機床廠輸出了不少技術管理人才和設備,對洛陽地方工業的興起和繁榮起了龍頭老大的作用。

洛陽地方國營十大廠礦的前世與今生之三:洛陽機床廠

1954年,洛陽建築機械廠的前身,上海工務局修配廠內遷來洛。在建廠初期,洛陽建築機械廠80%人員來自上海,20%人員都是洛陽機床廠支援調出的。在該廠籌建期間,它的厂部辦公室就設在洛陽機床廠內,直到1955年,洛陽建築機械廠的全部組織機構才搬走。

1956年,為了支援地方國營洛陽鑄造廠的建設,洛陽機床廠抽調幹部三人,技工52人參加了洛陽鑄造廠的初期建設。先後有兩批進100名技工調入洛陽鑄造廠,成了該廠生產線上的中堅和骨幹力量,為洛陽鑄造廠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957年,上海大毛什錦銼刀車間與洛陽機床廠合併。後來,為了支援洛陽鋼銼廠的建設,洛陽機床廠又將銼刀組的40%工人和技術人員以及工具轉入該廠。

1965年,地方國營洛陽儀表機床廠誕生,當時這個廠的全部管理幹部,技術人員,工人和設備都是洛陽機床廠抽調過去的,可以說是洛陽機床廠派生出去的一個小廠。

幾十年來,在洛陽彈簧廠,洛陽車輛建材廠,東風軸承廠,向陽軸承廠,軸承專用機床廠,有色金屬冶煉廠,汽車修配廠,汽車配件廠,油嘴油泵廠,發電設備廠,手錶廠,紡織配件廠,粉末冶金廠,捲菸廠等等幾十家洛陽地方國營廠掛的成立,都和洛陽機床廠有著深厚的關係。

1956年到1984年,洛陽機床廠向外單位輸出的技術人員、管理幹部有近千人之多。

1956年到1985年,洛陽機床廠為省內外,市內外的兄弟單位代培代訓技術工人近500餘人。

截止到1990年底,洛陽機床廠共生產27種鍛壓機械和金屬切削機床2499臺,各種木工機械和農用機械10773臺,石材加工機械148臺,軍工產品2123臺。工業總產值15000萬元,上繳利稅1600萬元,實現利潤1670萬元。

1990年洛陽機床廠生產的卷簧機在國內市場的佔有率達到90%。1968年開始進入國際市場,每年都有援外出口產品,銷往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到1990年底,累計出口各類產品232臺,創匯92萬美元。

1958年,第一拖拉機廠逐步離開新建校,全部搬遷到澗西區後,洛陽市原來想把洛陽機床廠搬遷到新建校。後來由於三年困難,搬遷計劃沒有實現。

1990年,洛陽機床廠在環城北路北側,佔地面積90畝,擁有職工1155人。擁有文藝隊、籃球隊、電影隊、圖書室,和職工食堂、衛生所、託兒所、浴池、照相館,以及技工學校、職工大學等。曾多次接待外賓來廠參觀。

2003年,洛陽機床廠改名“洛陽機床有限責任公司”,擁有職工540人。仍然是是國內生產彈簧機械品種最多、規模最大的生產廠家,在國內市場具有較高的佔有率。

近年來,在市場經濟大潮衝擊下,洛陽機床廠也逐步走下坡路,榮光不再,直至破產改制。

工廠改制後,搬遷到洛陽市瀍河區三一0國道上窯工業園區。原址改為大北門公園,舊廠房改做了酒店、電影院和餐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